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

  

五念门的学习,不是为了使大家有什么学问,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来实践佛法。这是我们讲课的一个主题,要不然学习就可能会慢慢变为知识的学习,那样在学习交流的时间有体验感受,一旦到生活中就间断了。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传统修法——行持的无间修

  

世尊于人寿百岁时示现施教,因为年龄再小,世尊没法住世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超乎常伦的人都十分困难住世。古代人有光相、芳香、特殊的能力都很正常的,那时候人朴实,与诸仙天人来往频繁,但随着人类的恶业在减劫中越来越炽盛,超出常伦的人有两个趣向,一个是取灭,一个是湮没,被大家的业湮没,其德行也彰显不出来了,共业所使故。现在要是出现一个光相的人,可能都会被绑架到美国去。过去中国为了得到罗什大师,把龟兹国灭了。

  

所以现在要是出现一个超出常伦的作为者,业力的蒙蔽必然造成要么他没法生存,要么他被大家的业湮没了,他也要趣于平常,为了生存。这个平常不是个坏事情。佛在《法灭尽经》中讲,到人寿五十岁以里,一切贤圣隐没于圣山福地,他们没法住世了,再住世就会造成极大的违缘。另外世尊在一些经典上授记,这些超出常伦的智者或有愿力者,他们就隐没在世俗的娼妓、屠夫、外道、大臣、宰官,也可能是沙门里,但都是极平常的生命来示现他们护持佛法正法住世,护持清净戒法的守护,乃至让末世之人在常规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等等。

  

那么那个时代的教育拿到我们这个时代,余念的间断是十分容易造成的,好比说语言、道德、法则相续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师父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一是师父的师父对十方信施的惜福、严谨、细腻。】

  

很多弟子都受不了他(师父的师父)。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心力、观察力、生命的体验根本没有他丰富,没有他来的真实,没有他来的条理、踏实。我们现在的修行的状态、心理的状态没法和他比,我尽量地想使自己的作为充分一些、如实一些,在每个作为中都不要失念,或者说恰如其分,或者说不要迷失,能充分地觉悟自己的人生,就是尊重自己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三业,往往在一些时候就会随着业习,随着昏沉掉举妄想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也可能可以收回来,但往往都会有一段时间。

  

【一是祜巴温忠,他做事的密度很大,每个生活过程的严谨度很高】

  

举这些例子,是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啊,那古往今来的差别呢?很多都是没法比的。

  

关于信心的相续,过去人和很偏僻的地方【师父举杂多谦祥寺的觉姆闭关几年、十几年,座位不凉的例子】用行持的无间修

  

现在,在发达地区,我们人心、因缘接触的东西就特别的复杂,面儿特别的广,所以这种间断的杂缘、杂念、生活意识就多一些。时代空间不一样,经济、信息发达并不一定是坏事,只是这个时代人的业力的变异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人寿七十岁,修诸禅定的机会基本没有什么了,第四个五百岁人读经忏悔坚固,我们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斗”就是矛盾,自己跟自己斗,我们看自己是否矛盾?因为我们的生活意识中在取舍得失善恶大小的法则上,往往我们就会造成心理的矛盾与徘徊,把这个矛盾与徘徊一拿出去,就开始诤论。这个“诤”往往是法的诤论,自赞谤他,很多人读过《心材喻经》,讲自赞谤他堕入恶道的法则。

  

说这个时代斗诤坚固,“坚固”就是说大家斗的时候会当真,就是真认为谁是佛教,谁不是佛教,相互否定。三传(南传、汉传、藏传佛教)皆是世尊说的心相教法,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教法,不能说哪儿的人没有心,是对心理的教育、引导和认知,那怎么能说这儿没有佛法,那儿没有佛法呢?大家会当真,所谓当真、坚固者,就是执为实有,执为实有就是障碍了,反而就动摇佛法的根本,就会建立我执与法执,又违背了世尊的教诲了。

  

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地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呢?因为不认知共业的话,往往我们会认为自己能干些什么,你要是不了解共业,你做不成的。比如明朝之后,大家特别向往僧法、戒律的恢复,很多有禅定的律师们到后期就转换一个方法了,因为他观察到共业的背离。我们往往对自己很有信心,然后又没有信心,有信心的时候脑子发热,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但你要了解了共业,你就不会气馁,也不会骄傲,因为你的平等心、平常心就会出来了,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一个环境状态了,你反而能够安下心来,你会从容不迫地做事情,包括修行。共业的事实我们不能忽略,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与体力、共业的牵制,一旦忽略,我们就会学习不相应。

  

所以,关于不相续,我们现在不能拿老办法比了。过去人用行持的无间修。从作为上来相续地修持。

  

现代应机——佛愿载负故本净相续、安心相续

  

在我们这个时代用什么方法呢?我们可以在本净的认知顺性的认知佛力的认知上下功夫。无间修是靠行持来表达的,这里是靠认知表达的,用载负的东西,我们被佛力载负着、佛愿载负着、本净载负着的这个警觉、这个认知不会忘掉。古代不轻易这样引导人,因为人可能会进入到放逸中,现在把握不好也很容易放逸,就是人会很容易进入放逸的借口,那这个内容就丢失了。所以我们就用念佛来认证本净,你不管持名念佛也好,是忆佛也好,你这个地方还要去用,因为这儿是无修的修法,你念佛、忆佛什么也得不到,但这里面有轻安,有喜悦,有放松,有逾越了业习这样一个内容。所以这个念佛是依止本净、本性,依止着佛力的载负,来观察这个载负力,乘着这个载负力,安住在这个载负力的因缘上忆佛念佛,就是说他不用得失的心念佛,而是被载负的心,就是安心的情况下念佛。只要没有这个方法来勘验,你天天说“我被载负了,被载负了……”,晃晃悠悠的,可能你就是个放纵者,你把阿弥陀佛的愿力,或者说顺性的功德、本净的真实,你当成一种借口了,可能就会丧失利益。所以用念佛来勘验。古代人就是用行持的无间来勘验,来成熟的。

  

所以,这个“相续”,我们能不能依本净的心,来用感激的心念佛呢?就是说佛愿回施给我们了,令我们能观察到本净,观察到顺性的功德,我们在这里用一念感激的心来念佛,知恩报恩的心念佛。

  

这个地方转不过来,人十分容易放逸。所以很多人看到念佛人,一部分人很勤苦,就是追求“成片”、“一心不乱”的,实际古代人能做得到的,因为外围因缘成熟,比如善导大师一闭关就是十年。那么在这个时代,让我们被载负着,在安心的情况下,审视自己安心在佛力佛愿、顺性的角度,就是不依得失的角度来念佛,是这个时代相对平稳、如实的修法,比较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依这种方法来认知、实践,认知就是安心,先在安心的问题上解决,再去持名念佛,这样人就比较容易去实践,我们可以对比着做。

  

可以把这两个方法来对比:一是依认知来安心,认知佛力、法性、本净的载负,不以得失心念佛,就是依圆满心的心来念佛;再一个是依求一心不乱,求功夫成片的心念佛,求是不足的,不圆满的,亏欠的、不具足的心,现下的业缘现象下的心。

  

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比,因为我们不能扼杀任何一个人的思维观察,大家可以在这儿对比观察。我们这个共业时代对法的感召。虽然有个别人与区域能做的到无间的修行机遇,但我们大部分人很难逾越这个共业,所以我们可以对比对比:用无间的行持达到功夫成片的传统修法(过去人修持是要洒净结界设坛的,是要授受的,即一个成就了一心不乱的善知识来引导大家修行),与依圆满、本净、本具、顺性、佛力这样一个圆满安心的认知,在安心基础上来念佛这样一个相续。什么相续呢?本净相续,安心相续。把相续跟安心挂上钩,安心跟本净、佛愿挂上了钩,这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无疑地是个比较契合我们的机和时代精神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对比实践。

  

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五念门中所传的,乃至善导大师所传的“安心起行作业”,就是依佛愿来激活本净(实际还是佛愿最重要的),顺性的安心的认知,形成了一个安心的相续,在这个相续上要用功夫,用念佛来表达。

  

你安心不安心,就看你念佛不念佛。“我安心了”, 不能这么说,你要念佛。因为啥呢?安心的是闲人,是静人,是智慧的人,是慈悲的人,他没有什么事情了,他只能念佛了,他用念佛来表达这个安心,他不会忙着造业,忙着世俗,忙着名利,他不会这么做了,为什么呢?他安心了。他心宁静下来了。怎么宁静下来了呢?因为依佛愿的回施人人得以往生,他得以安心;因为安心观察到了性德;依性德、本净的载负使自己不断安心;安心在相续中念佛。

  

这样…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