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一日: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續”的問題
五念門的學習,不是爲了使大家有什麼學問,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來實踐佛法。這是我們講課的一個主題,要不然學習就可能會慢慢變爲知識的學習,那樣在學習交流的時間有體驗感受,一旦到生活中就間斷了。
叁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傳統修法——行持的無間修
世尊于人壽百歲時示現施教,因爲年齡再小,世尊沒法住世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任何超乎常倫的人都十分困難住世。古代人有光相、芳香、特殊的能力都很正常的,那時候人樸實,與諸仙天人來往頻繁,但隨著人類的惡業在減劫中越來越熾盛,超出常倫的人有兩個趣向,一個是取滅,一個是湮沒,被大家的業湮沒,其德行也彰顯不出來了,共業所使故。現在要是出現一個光相的人,可能都會被綁架到美國去。過去中國爲了得到羅什大師,把龜茲國滅了。
所以現在要是出現一個超出常倫的作爲者,業力的蒙蔽必然造成要麼他沒法生存,要麼他被大家的業湮沒了,他也要趣于平常,爲了生存。這個平常不是個壞事情。佛在《法滅盡經》中講,到人壽五十歲以裏,一切賢聖隱沒于聖山福地,他們沒法住世了,再住世就會造成極大的違緣。另外世尊在一些經典上授記,這些超出常倫的智者或有願力者,他們就隱沒在世俗的娼妓、屠夫、外道、大臣、宰官,也可能是沙門裏,但都是極平常的生命來示現他們護持佛法正法住世,護持清淨戒法的守護,乃至讓末世之人在常規的狀態下受到教育等等。
那麼那個時代的教育拿到我們這個時代,余念的間斷是十分容易造成的,好比說語言、道德、法則相續的狀態都不一樣了。
【師父舉了兩個人的例子:一是師父的師父對十方信施的惜福、嚴謹、細膩。】
很多弟子都受不了他(師父的師父)。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心力、觀察力、生命的體驗根本沒有他豐富,沒有他來的真實,沒有他來的條理、踏實。我們現在的修行的狀態、心理的狀態沒法和他比,我盡量地想使自己的作爲充分一些、如實一些,在每個作爲中都不要失念,或者說恰如其分,或者說不要迷失,能充分地覺悟自己的人生,就是尊重自己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叁業,往往在一些時候就會隨著業習,隨著昏沈掉舉妄想就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了,也可能可以收回來,但往往都會有一段時間。
【一是祜巴溫忠,他做事的密度很大,每個生活過程的嚴謹度很高】
舉這些例子,是爲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啊,那古往今來的差別呢?很多都是沒法比的。
關于信心的相續,過去人和很偏僻的地方【師父舉雜多謙祥寺的覺姆閉關幾年、十幾年,座位不涼的例子】用行持的無間修。
現在,在發達地區,我們人心、因緣接觸的東西就特別的複雜,面兒特別的廣,所以這種間斷的雜緣、雜念、生活意識就多一些。時代空間不一樣,經濟、信息發達並不一定是壞事,只是這個時代人的業力的變異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現在人壽七十歲,修諸禅定的機會基本沒有什麼了,第四個五百歲人讀經忏悔堅固,我們這個時代是鬥诤堅固。“鬥”就是矛盾,自己跟自己鬥,我們看自己是否矛盾?因爲我們的生活意識中在取舍得失善惡大小的法則上,往往我們就會造成心理的矛盾與徘徊,把這個矛盾與徘徊一拿出去,就開始诤論。這個“诤”往往是法的诤論,自贊謗他,很多人讀過《心材喻經》,講自贊謗他墮入惡道的法則。
說這個時代鬥诤堅固,“堅固”就是說大家鬥的時候會當真,就是真認爲誰是佛教,誰不是佛教,相互否定。叁傳(南傳、漢傳、藏傳佛教)皆是世尊說的心相教法,就是解決心理問題的一個教法,不能說哪兒的人沒有心,是對心理的教育、引導和認知,那怎麼能說這兒沒有佛法,那兒沒有佛法呢?大家會當真,所謂當真、堅固者,就是執爲實有,執爲實有就是障礙了,反而就動搖佛法的根本,就會建立我執與法執,又違背了世尊的教誨了。
我們爲什麼要反複地分析我們這個時代的共業呢?因爲不認知共業的話,往往我們會認爲自己能幹些什麼,你要是不了解共業,你做不成的。比如明朝之後,大家特別向往僧法、戒律的恢複,很多有禅定的律師們到後期就轉換一個方法了,因爲他觀察到共業的背離。我們往往對自己很有信心,然後又沒有信心,有信心的時候腦子發熱,以爲自己什麼都能做,但你要了解了共業,你就不會氣餒,也不會驕傲,因爲你的平等心、平常心就會出來了,因爲大家都是這樣一個環境狀態了,你反而能夠安下心來,你會從容不迫地做事情,包括修行。共業的事實我們不能忽略,就是我們現在的意識與體力、共業的牽製,一旦忽略,我們就會學習不相應。
所以,關于不相續,我們現在不能拿老辦法比了。過去人用行持的無間修。從作爲上來相續地修持。
現代應機——佛願載負故本淨相續、安心相續
在我們這個時代用什麼方法呢?我們可以在本淨的認知、順性的認知、佛力的認知上下功夫。無間修是靠行持來表達的,這裏是靠認知表達的,用載負的東西,我們被佛力載負著、佛願載負著、本淨載負著的這個警覺、這個認知不會忘掉。古代不輕易這樣引導人,因爲人可能會進入到放逸中,現在把握不好也很容易放逸,就是人會很容易進入放逸的借口,那這個內容就丟失了。所以我們就用念佛來認證本淨,你不管持名念佛也好,是憶佛也好,你這個地方還要去用,因爲這兒是無修的修法,你念佛、憶佛什麼也得不到,但這裏面有輕安,有喜悅,有放松,有逾越了業習這樣一個內容。所以這個念佛是依止本淨、本性,依止著佛力的載負,來觀察這個載負力,乘著這個載負力,安住在這個載負力的因緣上憶佛念佛,就是說他不用得失的心念佛,而是被載負的心,就是安心的情況下念佛。只要沒有這個方法來勘驗,你天天說“我被載負了,被載負了……”,晃晃悠悠的,可能你就是個放縱者,你把阿彌陀佛的願力,或者說順性的功德、本淨的真實,你當成一種借口了,可能就會喪失利益。所以用念佛來勘驗。古代人就是用行持的無間來勘驗,來成熟的。
所以,這個“相續”,我們能不能依本淨的心,來用感激的心念佛呢?就是說佛願回施給我們了,令我們能觀察到本淨,觀察到順性的功德,我們在這裏用一念感激的心來念佛,知恩報恩的心念佛。
這個地方轉不過來,人十分容易放逸。所以很多人看到念佛人,一部分人很勤苦,就是追求“成片”、“一心不亂”的,實際古代人能做得到的,因爲外圍因緣成熟,比如善導大師一閉關就是十年。那麼在這個時代,讓我們被載負著,在安心的情況下,審視自己安心在佛力佛願、順性的角度,就是不依得失的角度來念佛,是這個時代相對平穩、如實的修法,比較契合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依這種方法來認知、實踐,認知就是安心,先在安心的問題上解決,再去持名念佛,這樣人就比較容易去實踐,我們可以對比著做。
可以把這兩個方法來對比:一是依認知來安心,認知佛力、法性、本淨的載負,不以得失心念佛,就是依圓滿心的心來念佛;再一個是依求一心不亂,求功夫成片的心念佛,求是不足的,不圓滿的,虧欠的、不具足的心,現下的業緣現象下的心。
這兩種方法我們可以對比,因爲我們不能扼殺任何一個人的思維觀察,大家可以在這兒對比觀察。我們這個共業時代對法的感召。雖然有個別人與區域能做的到無間的修行機遇,但我們大部分人很難逾越這個共業,所以我們可以對比對比:用無間的行持達到功夫成片的傳統修法(過去人修持是要灑淨結界設壇的,是要授受的,即一個成就了一心不亂的善知識來引導大家修行),與依圓滿、本淨、本具、順性、佛力這樣一個圓滿安心的認知,在安心基礎上來念佛這樣一個相續。什麼相續呢?本淨相續,安心相續。把相續跟安心挂上鈎,安心跟本淨、佛願挂上了鈎,這樣在我們這個時代無疑地是個比較契合我們的機和時代精神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對比實踐。
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五念門中所傳的,乃至善導大師所傳的“安心起行作業”,就是依佛願來激活本淨(實際還是佛願最重要的),順性的安心的認知,形成了一個安心的相續,在這個相續上要用功夫,用念佛來表達。
你安心不安心,就看你念佛不念佛。“我安心了”, 不能這麼說,你要念佛。因爲啥呢?安心的是閑人,是靜人,是智慧的人,是慈悲的人,他沒有什麼事情了,他只能念佛了,他用念佛來表達這個安心,他不會忙著造業,忙著世俗,忙著名利,他不會這麼做了,爲什麼呢?他安心了。他心甯靜下來了。怎麼甯靜下來了呢?因爲依佛願的回施人人得以往生,他得以安心;因爲安心觀察到了性德;依性德、本淨的載負使自己不斷安心;安心在相續中念佛。
這樣…
《安居第十一日: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續”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