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想法,「想」是心的活动,
一个不会用心想的人,将无法创造美丽的人生。
「想」有善恶,善恶的根本是良知。
一个泯灭良知的人,无疑是走向人间炼狱。
听听内在良知的声音,唤起善良的本性,
「原谅」吧!朋友。
2006/08/11
我们常假装忘记了,可是,也不要忘了我们的忘记。忘记,有时是一件好事。
2006/08/10
「平常心」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挑战。
因为,需要调伏习惯。
2006/08/09
承认失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人总是习惯将错误抛给别人,为自己编织一个不实的理由,欺瞒自己。朋友,勇于承认是一种美德。
2006/08/08
服务是一种布施,心存感恩,毕竟我们从众生大地中获取太多也浪费太多了。自服务中观察心的感受,别让瞋怨常住心中,若察有此,当更精进。
2006/08/07
行善不求福
布施不求德
是人行正道
一切时泰然
2006/08/06
佛教不是只有劝人为善,而是以行善为修行道粮。
依此道粮进入五道十地,所以,佛教徒不能只行善念佛而以为圆满。
学习佛法者,应常生于法不满足,对生命常怀感恩,对生活知足常喜。
2006/08/05
闻「空性」毛发耸然时,是具能悟诸法本性之特征。
此时,应秘密持守之觉受
安住心的本性之中,不迎不拒诸法性相,因已了达故。
2006/08/04
唯有常思维轮回,畏惧生死者,才能生出对佛法真正的信心。
依此信心,从上师处获得加持,才能自我引导进入解脱之道。
在道上,上师是唯一良伴。
2006/08/03
爱全世界不难,
爱左右邻舍则不容易。
因为,说的容易,做的难。
2006/08/02
多彩多姿的生活像首诗,但却不能取代找寻生命的音符。
2006/08/01
行菩萨道是种福田,当舍自我,证得无我空性是智慧,圆满见道是登位菩萨。
2006/07/31
爱是慈悲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感情的流露,
犹如旭日东升,须依因缘而有作为。
因此,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的人,
应该先懂得因缘无常观。
2006/07/30
理性成了人思惟的界限。
有了界限限制,就不能自在发挥想象。
2006/07/29
烦恼菩提,体性不二,是谓大手印。
2006/07/28
让功德主充满感恩的心,信众充满欢喜的心是我们的荣幸
2006/07/27
愚者执着一切,放不下。智者敞开所有,偷不去。
2006/07/26
体认真正的无我,一切二元对立、矛盾冲突,终归圆融,便是解脱。
2006/07/25
心不清净,所见亦不清净。心清净,所见即清净。
2006/07/24
将时间视为一种岁月催人老,
是浪费者。
将时间解释为骗子,是聪明人。
「时间」,其实可以发现存在的有二种。
变与不变。
2006/07/23
安定之源在于心的深度宁静
2006/07/22
智慧护法是苦难众生的依怙
2006/07/21
遇到苦难,就让它苦难,心住平安。
该倒霉,就让它倒霉,心住平安。
撞死了,就让它好好的死去,心住平安。
这是祈求平安最好的方法,一但学会心住平安时,
你就是世上真正具有平安相的人。
2006/07/20
诱僧的罪胜过于杀死阿罗汉
2006/07/19
不善于运用生命的人,不是自由者。
而是被迫生活在不得已当中。
立体的生命是延续,
快乐自在,则是生命的体现。
2006/07/18
随着对境变化,人们总是被喜怒哀乐所牵制,
这就是心情。
心情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情绪,
好的心情,工作起来再累,也会是愉悦的。
心情坏的时候,工作再轻松,亦是郁卒。
既然心情影响工作效率,那么,
何不先影响心情,调整好了再工作呢?
2006/07/17
失败是件令人悲伤的事。
活得不快乐,则是一生的失败。
这会比悲伤更悲哀。
2006/07/16
出家破戒无疑堕生地狱
2006/07/15
互信互助是共事的基础
2006/07/14
佛性就是——无思、无想、无亦无
2006/07/13
一旦证得本来无死的生命本质,将不再畏惧死亡
2006/07/12
欲望是生命的泉源,但却被人拿来取乐。
2006/07/11
勇于负责,大胆创意,是活化生命的不二法门
2006/07/10
具足信心,所有尘垢,将在上师的加持之下逐渐清净。
2006/07/09
入法之门,在于体察诸苦,转心向道。
2006/07/08
护戒如己命,余皆可舍
2006/07/07
老实面对自己!
2006/07/06
老想着自己的事,容易陷入迷失中;多想众生的苦,会有解脱的心
2006/07/05
选择不会只有对错
2006/07/04
爱足以让人改变自己
2006/07/03
动力不是来自功德,而是来自对万物的无知
2006/07/02
慈悲的敌人是同情,因为它蒙蔽了真相
2006/07/01
主动积极克服虚伪造作
2006/06/30
对错需要智择,而非判断,更不是情绪作用
2006/06/29
一条既定的路,没有人例外可以拒绝。
但是,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学习如何走这条路。
所以,人们常常忘了自己也站在这条路上,
却悲哀无助地,看着走到尽头的人,不肯接受。
失去的痛苦明显加遽。
当你迈向这条路拉长了,做好准备时,
相对的,失去的痛苦就不再那么激烈,
因为这是一条既定的路,
「生死相通」。
2006/06/28
安住寂静,观照烦恼,以智对治
2006/06/27
佛法让我们真正体会到
自己觉悟的艺术。
2006/06/26
体会佛法越深,
就越能以欢喜心待人,
自然不会令自己或让他人烦恼。
2006/06/25
菩提心是觉悟的根本
2006/06/24
共住不能互助,是人未入道
2006/06/23
慢工未必出细活
2006/06/22
倾听是沟通首要
2006/06/21
合作是学道的基础
2006/06/20
效率是生命的精华!
2006/06/19
以上六点具备,堪称佛门龙象。
2006/06/18
忍辱繁杂寺务与道场法务,不与人起争执,常行善业。
2006/06/17
上师所问,诚实回答不隐瞒。
2006/06/16
慈爱任何来访道场者,无论有无预约。
2006/06/15
请求受戒,持戒须清净,不伤害任何金刚昆仲。
2006/06/14
不假借各种理由图利自己,所行善良,不做未知事。
2006/06/13
与道场亲近,视它如父母,受恩知图报,所行无伤害。
2006/06/12
远离拉进我们彼此的距离,也许这样可以唤起珍惜。
2006/06/11
所闻正法,不起烦恼,亦是法施。
犹如看见死亡,忘记挂在脸颊上的珍珠。
2006/06/10
既然接受法教,就应守戒、欢喜待人,
不抱怨地行利他,此乃法施。
2006/06/08
恭敬「正法」与「说正法者」,欢喜前往聆听开示,
犹如逛建国花市般愉悦,亦是法施。
2006/06/07
行一切令佛法兴盛的事,让我的日子永远飘扬如桂花的芬芳。
这是世间出世间最圆满的法施。
2006/06/06
凡对他人有利,而且无有私心地奉行,即是无上布施。犹如芒果树上结满宝石般灿烂。
2006/06/05
放松自己,与心灵交好;什么也不做,活在当下,不被无聊与繁忙占据。
2006/06/04
永恒是超越当下的一个层面。
2006/06/03
出现在这个世上,明显区分的是,你怎么看待它?而非真有其事。
2006/06/02
心灵满足,不能取决于感官。
2006/06/01
别人会怎么看我?没那么重要。你怎么看因果,才是重点。
2006/05/31
舍弃,是心的抉择。应知何者该舍?何者该弃?舍者,是己布施;弃是厌离痛苦与苦因。
2006/05/30
写下今天所做的事,忏悔、回向,然后不复记藏。
2006/05/29
佛陀不是幻觉、亦非世间的神。
有人一方面相信佛教,却又依赖世俗的神,
如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2006/05/28
了达空性,是一种完美的精神和谐与一致。
超越世俗层次,不是创造出来的。
2006/05/27
了达空性就像失智一样。
唯一不同是,失智者无有德相;
了达者具足德相与慈悲。
2006/05/26
母亲的失智行为,一直是我的牵挂。
喜欢骂人从寺里拿东西回家;从家里拿东西送人。
越来越脱序的行为,让我越来越担心。
2006/05/25
母亲节有常住提出要向家母庆祝,欲邀请来寺切蛋糕,这是好意。
但来得太突然。谁无父母,何以唯独?故婉谢之。
一者堪受不起,二者为避免其他人心生忌妒,三好意应该自然。
2006/05/24
看见祈祷的眼睛。
每一个宝瓶都充满辉煌的摩尼宝。
那些未蒙加持的宝瓶,就像失色的珠宝。
祈祷即是愿求,眼睛是智慧。
上师,就是那一颗颗满愿摩尼宝。
失色的,即是退转。
珠宝象征佛性。
2006/05/23
听闻正法后,一再观照,
切莫从纷乱中走出,又掉落入五光十色霓虹灯中,撕扯骨血。
身语意欣然接受者,是行法施。
2006/05/22
方知,惊涛不在骇浪,而在心中。
2006/05/21
心如是,但被善恶所擒。善者增上,恶者愈下。
2006/05/20
没有任何的善或恶,真正进入心合而为一。因为心本性空,若心是一,心则不变;不变则不能思惟。然心非如是。
2006/05/19
影子从来不会进入心,只有心执取影子为己有。
2006/05/18
拥有预知的能力,是因为止息的心如镜,可以反映任何预知的事于心中,不受影响。
2006/05/17
没有水晶球,如何预言?可是有那么多的水晶球,却未曾有过真正的预言家。
2006/05/16
直到万念俱灰那一天,这才知道,执着,原来伤得我那么深。 有意义吗?
2006/05/15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二者。
出家修行比较清净。
可以完全将身语意供养三宝。
作为佛陀示现人间的界面。
庄严世人敬佛修道的心。
2006/05/14
布施行,若执「无所求」,
所执亦非正道,因为未求成佛。
故行布施应知是积聚善,但不执所行善,此是智慧。
2006/05/13
赞美他人,心应无所求。
若有图而赞美,亦是过失。
2006/05/12
指责他人过失时,应先观照自已有无过。
2006/05/11
动机唯有已知。
善的利他动机不掺杂个人主观、偏见与亲疏。
慈悲地对待众生,即是意布施。
2006/05/10
以语行布施,说令众生高兴的话,避免引起令人恼羞的话。
凡是听了让人感觉舒服的话,皆可视为语布施。
最后才是真实佛语的布施。
2006/05/09
在家菩萨,应欢喜布施身语意。
以身作顶礼,意思是谦卑地对待一切众生。
2006/05/08
放假做什么?当快乐的自己-禅修与经行。
2006/05/07
要开始修四加行前
首先放下今天的烦恼 明天的挂碍
别想那么多
专注观修自生坛城 对生坛城
庄严己心
顶礼毕 观空一切 禅修
令心无所束缚 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2006/05/06
是的!四加行是修行的启蒙,你开始了吗?
2006/05/05
没有放下这回事 那修什么 如何修
是啊 学佛好久了 从未想过该如何修
不就是修四加行吗
2006/05/04
放下是什么
什么也不是
因为根本没有放下这回事
2006/05/03
有人说放下好难,难就难在于不知道放下是什么。
2006/05/02
修行不在于开发所谓的心灵层次,而是学会放下。
2006/05/01
有人好布施,以为以前所造罪亦可布施于他人。故说,吾之财富尽施与众生,所以身无分文,亦无业。此言差矣!功过不相抵。譬如有人杀一牛拜天公,之后众人分享牛肉,杀之业唯独杀者受。
2006/04/30
企图掩饰才会将事情复杂化。
生活愈简单愈好。
2006/04/29
一切受,无论苦或乐
皆非真实不变,故非本俱。
否则,心也不会如此起落。
因此,应不随情绪才是。
2006/04/28
听闻开示,若不入心,则无益。
入心不固,亦枉然。
何以如此,因为只顾眼前之小乐,所修遭遇小苦不能受。
此是无智者。
2006/04/27
用心,要用对心,行利他。
其间会有烦时、怨时、苦时,应忍耐,先苦而后乐,是正法行。
2006/04/26
上师责备,非因瞋怒,非为财富。
如母罚子,望子成龙。
骂你不是,我一无所得,唯一获得汝之怨尤。
2006/04/25
那天的火供,天气像烤箱。
穿上厚重的菩萨衣、五方佛帽,
背痛得连拿港禄、港萨(法器),都觉得举手犹如千金重。
看见弟子顶着大太阳,跪在滚烫的水泥地上,再痛都得忍。
《噶玛天津仁波切法语(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