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想法,「想」是心的活動,
一個不會用心想的人,將無法創造美麗的人生。
「想」有善惡,善惡的根本是良知。
一個泯滅良知的人,無疑是走向人間煉獄。
聽聽內在良知的聲音,喚起善良的本性,
「原諒」吧!朋友。
2006/08/11
我們常假裝忘記了,可是,也不要忘了我們的忘記。忘記,有時是一件好事。
2006/08/10
「平常心」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挑戰。
因爲,需要調伏習慣。
2006/08/09
承認失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爲人總是習慣將錯誤抛給別人,爲自己編織一個不實的理由,欺瞞自己。朋友,勇于承認是一種美德。
2006/08/08
服務是一種布施,心存感恩,畢竟我們從衆生大地中獲取太多也浪費太多了。自服務中觀察心的感受,別讓瞋怨常住心中,若察有此,當更精進。
2006/08/07
行善不求福
布施不求德
是人行正道
一切時泰然
2006/08/06
佛教不是只有勸人爲善,而是以行善爲修行道糧。
依此道糧進入五道十地,所以,佛教徒不能只行善念佛而以爲圓滿。
學習佛法者,應常生于法不滿足,對生命常懷感恩,對生活知足常喜。
2006/08/05
聞「空性」毛發聳然時,是具能悟諸法本性之特征。
此時,應秘密持守之覺受
安住心的本性之中,不迎不拒諸法性相,因已了達故。
2006/08/04
唯有常思維輪回,畏懼生死者,才能生出對佛法真正的信心。
依此信心,從上師處獲得加持,才能自我引導進入解脫之道。
在道上,上師是唯一良伴。
2006/08/03
愛全世界不難,
愛左右鄰舍則不容易。
因爲,說的容易,做的難。
2006/08/02
多彩多姿的生活像首詩,但卻不能取代找尋生命的音符。
2006/08/01
行菩薩道是種福田,當舍自我,證得無我空性是智慧,圓滿見道是登位菩薩。
2006/07/31
愛是慈悲的作用,
這種作用是感情的流露,
猶如旭日東升,須依因緣而有作爲。
因此,懂得愛自己、愛別人的人,
應該先懂得因緣無常觀。
2006/07/30
理性成了人思惟的界限。
有了界限限製,就不能自在發揮想象。
2006/07/29
煩惱菩提,體性不二,是謂大手印。
2006/07/28
讓功德主充滿感恩的心,信衆充滿歡喜的心是我們的榮幸
2006/07/27
愚者執著一切,放不下。智者敞開所有,偷不去。
2006/07/26
體認真正的無我,一切二元對立、矛盾沖突,終歸圓融,便是解脫。
2006/07/25
心不清淨,所見亦不清淨。心清淨,所見即清淨。
2006/07/24
將時間視爲一種歲月催人老,
是浪費者。
將時間解釋爲騙子,是聰明人。
「時間」,其實可以發現存在的有二種。
變與不變。
2006/07/23
安定之源在于心的深度甯靜
2006/07/22
智慧護法是苦難衆生的依怙
2006/07/21
遇到苦難,就讓它苦難,心住平安。
該倒黴,就讓它倒黴,心住平安。
撞死了,就讓它好好的死去,心住平安。
這是祈求平安最好的方法,一但學會心住平安時,
你就是世上真正具有平安相的人。
2006/07/20
誘僧的罪勝過于殺死阿羅漢
2006/07/19
不善于運用生命的人,不是自由者。
而是被迫生活在不得已當中。
立體的生命是延續,
快樂自在,則是生命的體現。
2006/07/18
隨著對境變化,人們總是被喜怒哀樂所牽製,
這就是心情。
心情好壞直接影響到工作情緒,
好的心情,工作起來再累,也會是愉悅的。
心情壞的時候,工作再輕松,亦是郁卒。
既然心情影響工作效率,那麼,
何不先影響心情,調整好了再工作呢?
2006/07/17
失敗是件令人悲傷的事。
活得不快樂,則是一生的失敗。
這會比悲傷更悲哀。
2006/07/16
出家破戒無疑墮生地獄
2006/07/15
互信互助是共事的基礎
2006/07/14
佛性就是——無思、無想、無亦無
2006/07/13
一旦證得本來無死的生命本質,將不再畏懼死亡
2006/07/12
欲望是生命的泉源,但卻被人拿來取樂。
2006/07/11
勇于負責,大膽創意,是活化生命的不二法門
2006/07/10
具足信心,所有塵垢,將在上師的加持之下逐漸清淨。
2006/07/09
入法之門,在于體察諸苦,轉心向道。
2006/07/08
護戒如己命,余皆可舍
2006/07/07
老實面對自己!
2006/07/06
老想著自己的事,容易陷入迷失中;多想衆生的苦,會有解脫的心
2006/07/05
選擇不會只有對錯
2006/07/04
愛足以讓人改變自己
2006/07/03
動力不是來自功德,而是來自對萬物的無知
2006/07/02
慈悲的敵人是同情,因爲它蒙蔽了真相
2006/07/01
主動積極克服虛僞造作
2006/06/30
對錯需要智擇,而非判斷,更不是情緒作用
2006/06/29
一條既定的路,沒有人例外可以拒絕。
但是,從來沒有人會想到,學習如何走這條路。
所以,人們常常忘了自己也站在這條路上,
卻悲哀無助地,看著走到盡頭的人,不肯接受。
失去的痛苦明顯加遽。
當你邁向這條路拉長了,做好准備時,
相對的,失去的痛苦就不再那麼激烈,
因爲這是一條既定的路,
「生死相通」。
2006/06/28
安住寂靜,觀照煩惱,以智對治
2006/06/27
佛法讓我們真正體會到
自己覺悟的藝術。
2006/06/26
體會佛法越深,
就越能以歡喜心待人,
自然不會令自己或讓他人煩惱。
2006/06/25
菩提心是覺悟的根本
2006/06/24
共住不能互助,是人未入道
2006/06/23
慢工未必出細活
2006/06/22
傾聽是溝通首要
2006/06/21
合作是學道的基礎
2006/06/20
效率是生命的精華!
2006/06/19
以上六點具備,堪稱佛門龍象。
2006/06/18
忍辱繁雜寺務與道場法務,不與人起爭執,常行善業。
2006/06/17
上師所問,誠實回答不隱瞞。
2006/06/16
慈愛任何來訪道場者,無論有無預約。
2006/06/15
請求受戒,持戒須清淨,不傷害任何金剛昆仲。
2006/06/14
不假借各種理由圖利自己,所行善良,不做未知事。
2006/06/13
與道場親近,視它如父母,受恩知圖報,所行無傷害。
2006/06/12
遠離拉進我們彼此的距離,也許這樣可以喚起珍惜。
2006/06/11
所聞正法,不起煩惱,亦是法施。
猶如看見死亡,忘記挂在臉頰上的珍珠。
2006/06/10
既然接受法教,就應守戒、歡喜待人,
不抱怨地行利他,此乃法施。
2006/06/08
恭敬「正法」與「說正法者」,歡喜前往聆聽開示,
猶如逛建國花市般愉悅,亦是法施。
2006/06/07
行一切令佛法興盛的事,讓我的日子永遠飄揚如桂花的芬芳。
這是世間出世間最圓滿的法施。
2006/06/06
凡對他人有利,而且無有私心地奉行,即是無上布施。猶如芒果樹上結滿寶石般燦爛。
2006/06/05
放松自己,與心靈交好;什麼也不做,活在當下,不被無聊與繁忙占據。
2006/06/04
永恒是超越當下的一個層面。
2006/06/03
出現在這個世上,明顯區分的是,你怎麼看待它?而非真有其事。
2006/06/02
心靈滿足,不能取決于感官。
2006/06/01
別人會怎麼看我?沒那麼重要。你怎麼看因果,才是重點。
2006/05/31
舍棄,是心的抉擇。應知何者該舍?何者該棄?舍者,是己布施;棄是厭離痛苦與苦因。
2006/05/30
寫下今天所做的事,忏悔、回向,然後不複記藏。
2006/05/29
佛陀不是幻覺、亦非世間的神。
有人一方面相信佛教,卻又依賴世俗的神,
如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2006/05/28
了達空性,是一種完美的精神和諧與一致。
超越世俗層次,不是創造出來的。
2006/05/27
了達空性就像失智一樣。
唯一不同是,失智者無有德相;
了達者具足德相與慈悲。
2006/05/26
母親的失智行爲,一直是我的牽挂。
喜歡罵人從寺裏拿東西回家;從家裏拿東西送人。
越來越脫序的行爲,讓我越來越擔心。
2006/05/25
母親節有常住提出要向家母慶祝,欲邀請來寺切蛋糕,這是好意。
但來得太突然。誰無父母,何以唯獨?故婉謝之。
一者堪受不起,二者爲避免其他人心生忌妒,叁好意應該自然。
2006/05/24
看見祈禱的眼睛。
每一個寶瓶都充滿輝煌的摩尼寶。
那些未蒙加持的寶瓶,就像失色的珠寶。
祈禱即是願求,眼睛是智慧。
上師,就是那一顆顆滿願摩尼寶。
失色的,即是退轉。
珠寶象征佛性。
2006/05/23
聽聞正法後,一再觀照,
切莫從紛亂中走出,又掉落入五光十色霓虹燈中,撕扯骨血。
身語意欣然接受者,是行法施。
2006/05/22
方知,驚濤不在駭浪,而在心中。
2006/05/21
心如是,但被善惡所擒。善者增上,惡者愈下。
2006/05/20
沒有任何的善或惡,真正進入心合而爲一。因爲心本性空,若心是一,心則不變;不變則不能思惟。然心非如是。
2006/05/19
影子從來不會進入心,只有心執取影子爲己有。
2006/05/18
擁有預知的能力,是因爲止息的心如鏡,可以反映任何預知的事于心中,不受影響。
2006/05/17
沒有水晶球,如何預言?可是有那麼多的水晶球,卻未曾有過真正的預言家。
2006/05/16
直到萬念俱灰那一天,這才知道,執著,原來傷得我那麼深。 有意義嗎?
2006/05/15
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二者。
出家修行比較清淨。
可以完全將身語意供養叁寶。
作爲佛陀示現人間的界面。
莊嚴世人敬佛修道的心。
2006/05/14
布施行,若執「無所求」,
所執亦非正道,因爲未求成佛。
故行布施應知是積聚善,但不執所行善,此是智慧。
2006/05/13
贊美他人,心應無所求。
若有圖而贊美,亦是過失。
2006/05/12
指責他人過失時,應先觀照自已有無過。
2006/05/11
動機唯有已知。
善的利他動機不摻雜個人主觀、偏見與親疏。
慈悲地對待衆生,即是意布施。
2006/05/10
以語行布施,說令衆生高興的話,避免引起令人惱羞的話。
凡是聽了讓人感覺舒服的話,皆可視爲語布施。
最後才是真實佛語的布施。
2006/05/09
在家菩薩,應歡喜布施身語意。
以身作頂禮,意思是謙卑地對待一切衆生。
2006/05/08
放假做什麼?當快樂的自己-禅修與經行。
2006/05/07
要開始修四加行前
首先放下今天的煩惱 明天的挂礙
別想那麼多
專注觀修自生壇城 對生壇城
莊嚴己心
頂禮畢 觀空一切 禅修
令心無所束縛 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2006/05/06
是的!四加行是修行的啓蒙,你開始了嗎?
2006/05/05
沒有放下這回事 那修什麼 如何修
是啊 學佛好久了 從未想過該如何修
不就是修四加行嗎
2006/05/04
放下是什麼
什麼也不是
因爲根本沒有放下這回事
2006/05/03
有人說放下好難,難就難在于不知道放下是什麼。
2006/05/02
修行不在于開發所謂的心靈層次,而是學會放下。
2006/05/01
有人好布施,以爲以前所造罪亦可布施于他人。故說,吾之財富盡施與衆生,所以身無分文,亦無業。此言差矣!功過不相抵。譬如有人殺一牛拜天公,之後衆人分享牛肉,殺之業唯獨殺者受。
2006/04/30
企圖掩飾才會將事情複雜化。
生活愈簡單愈好。
2006/04/29
一切受,無論苦或樂
皆非真實不變,故非本俱。
否則,心也不會如此起落。
因此,應不隨情緒才是。
2006/04/28
聽聞開示,若不入心,則無益。
入心不固,亦枉然。
何以如此,因爲只顧眼前之小樂,所修遭遇小苦不能受。
此是無智者。
2006/04/27
用心,要用對心,行利他。
其間會有煩時、怨時、苦時,應忍耐,先苦而後樂,是正法行。
2006/04/26
上師責備,非因瞋怒,非爲財富。
如母罰子,望子成龍。
罵你不是,我一無所得,唯一獲得汝之怨尤。
2006/04/25
那天的火供,天氣像烤箱。
穿上厚重的菩薩衣、五方佛帽,
背痛得連拿港祿、港薩(法器),都覺得舉手猶如千金重。
看見弟子頂著大太陽,跪在滾燙的水泥地上,再痛都得忍。
《噶瑪天津仁波切法語(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