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菩提心▪P6

  ..续本文上一页重重。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关爱和在乎的人,比如父母眼中的孩子,青年眼中的恋人。为什么不能将这份关爱和在乎普及于一切众生呢?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心。在我们现有的境界中,尚未具备关爱一切众生的心。在我们心灵中产生主导作用的,通常都是情绪,而情绪又充满着好恶和不平等。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可能做到冤亲平等吗?可能对众生一视同仁吗?即使表面能做一点,往往也非常勉强。

   以平等觉悟之心利他,对心行的要求极高。但佛菩萨的品质正是这样培养的,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面对这样的困难和内心冲突,首先可以通过观想的力量,以相应的方便善巧来克服自身局限,启动内心平等利他等正面的力量。在我们生命的内在,本来具足佛菩萨一样的心,具足佛菩萨一样的无限大悲,关键是唤醒这种沉睡已久的心行,使之发挥作用。

   菩提心也是缘起的,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此菩提心为诸善中王,必有因缘乃得发起。”菩提心乃一切善法中层次最高、能量最大的心行,其成就也最为圆满。但这种善法并非凭空而有,同样依赖于各种因缘的和合。关于菩提心的发起,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七因果次第

   《修心七要》中,阿底峡尊者为我们讲述了七因果的修法,从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进入菩提心。其中,知母、念恩、报恩是菩提心发起的前奏,而修慈、修悲则属于菩提心的内涵。

   所谓知母,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生身母亲。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是我们的骨肉至亲,或为父母尊长,或为兄弟姐妹。正如《梵网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此外,很多佛教经典都曾论及这种关系。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知母”能否使人生起报恩心很值得怀疑。相当一部分人,对今生的母亲都不愿孝顺奉事,更何况过去的父母?也许有人觉得,把一切众生当作儿女,效果也许会更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儿女都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教导,言菩萨将一切众生当作独生子般看待。但此处为何强调“知母”呢?因为后面还涉及到“念恩”、“报恩”。人们对儿女的喜爱是本能的,是出于天性,但我们不可能对一切众生同样生起天性的喜爱,所以还是要“知母”。将众生视为母亲,是菩提心修法的开始,也是关键。

   所谓念恩,是忆念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从十月怀胎开始,不仅给予我们色身、哺育我们成长,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悉心照料,付出难以计数的辛劳和关爱。我们在作如是观想时,应当经常诵一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其中详细阐述了父母的恩情。

   父母恩重如山,我们又怎能知恩不报呢?不仅要对今生的父母生起报恩心,也要对生生世世的父母生起报恩心,还要对一切如母有情生起报恩心。在无始以来,所有众生都曾做过我们至亲的父母,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所有一切不同生命形态的有情。

   然后就是修慈,慈即与乐之心。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就应尽力报答,使他们获得快乐和幸福,也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幸福。唯有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恩,慈心才能普及。修慈也是有善巧的,可以先从自己的亲人、从自己喜欢的人开始修,然后逐渐过渡到关系中等乃至漠不相干的,最后是冤家仇人,如是逐渐推广至一切有情。按这个次第修习,可以一步步拓展我们的心胸,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极大地改善自身心境。当我们心中能够容纳更多众生时,狭隘的自我也在随之瓦解。我们的心,正是由于我法二执而落入局限中,变得狭隘而渺小。若能对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心量自然挣脱二执之束缚而得到拓展。

   修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苦有三苦及八苦之分,前者为苦苦、行苦、坏苦,后者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众生皆沉溺于苦海,即使暂享一时之乐,亦是长劫苦因。所以我们要生起悲悯之心,发愿将其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同时,还要积极住持并弘扬佛法,若没有佛法智慧的照耀,世间将变得暗无天日。这种“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之心,也正是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强劲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对众生产生不忍之心?面对众生的痛苦,我们时常熟视无睹,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姿态。若是看到自己讨厌的人遭受痛苦,甚至还可能幸灾乐祸。这些都是修习慈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时,别人向我们求法或求助,我们可能脱口而出就是“没有时间”。为什么我们更习惯拒绝而不是为他人提供帮助?正是因为我们对于众生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我们还会给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我现在正忙着更重要的事情。”我执非常狡猾,当我们不想慈悲众生时,它会找到各种开脱的理由,使我们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的错误,轻易获得心理平衡。事实上,有多少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由背后的动机是否为了利他?如果不是,再多的理由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只能将我们已有的错误变得更坚固、更隐蔽、更难以改正。由凡夫心转入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不仅要以柔软心对待众生,深入体察其痛苦;更要以坚毅心对待自己,决不以任何理由姑息自我的诡计。

   慈悲心的修习,一方面是在座上观想。按藏传佛教的要求,必须每日三次修习菩提心仪规。修习仪规和观想的目的,都是为了长养这一心行。我们每观想一次,慈悲的力量就在思维中得到一次强化。在佛教修行中,特别强调运用观想力来转换心念。这是因为,修行所成就的并非客观结果。如果我们要办所学校,那么客观上的一所学校就是目标所在。但修行成果主要体现于内在的转换,其关键在于心行的运作。每天不断地观想,正是转换心行的必要过程。依唯识原理而言,也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过程。假如我们刚在座上修习了慈悲观,再看到一个原本讨厌的人,也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厌恶之心。即使没能很好地控制心念,事后也较容易意识到这一错误,并因此感到惭愧。所以,座上修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检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座上修习慈悲观和菩提心仪轨的同时,还应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调整。正如钻木取火那样,需要两块木头持续摩擦,才能碰撞出慈悲和智慧的火花。

   修学佛法,最高成就正是菩提心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如果说只修一法就能使我们成佛,那一定非慈悲莫属。正如《华严经》所说:“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所以不可量,大慈无量故。”或许有人会问,佛果的成就不是悲和智的成就吗?为何只修慈悲也能成就?这是因为,圆满的慈悲必然包含了智慧。若无空性慧为基础,慈悲亦无法达致究竟的圆满,无法摆脱凡夫心的杂染,充其量也只是有漏、有限的世间善行。长期以来,对菩提心的弘扬往往侧重于利他,未曾强调智慧和慈悲的关系。事实上,修习慈悲同样离不开般若智慧的指导。倘若有悲无智,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应当同时长养自身的慈悲和智慧,不可有丝毫偏废。

   有了慈悲之后,应进而生起增上利乐之心,即强烈的利他心。这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发起菩提心的殊胜因缘。

   2、自他相换法

   除“修心七要”外,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也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教授。从理论上说,“自他相换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凡夫的特点是什么?正是爱执自我,舍弃众生,处处替自己着想,对他人漠不关心。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并在无尽生命延续中得到不断的滋养和扩张。因此,这种执著几乎贯穿着一切心行,使我们滞留于凡夫境地不能超越。而我执又源自于无明,两者是构成凡夫人格的基本力量。

   尽管在我们生命的某个层面,与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但我们的确还是凡夫,原因何在?正是由于这两种力量所致。一旦打破无明和我执,我们就不再是凡夫了。所有烦恼和恶业的生起,亦是源于无明和我执。我执处处替我们包装,替我们维护自身利益,想方设法地逃避一切于己不利之事。杀盗淫妄,哪一样不是因为我的贪、我的嗔、我的痴呢?我们所以纠缠于贪、嗔、痴行为中,无非是寻求快乐,绝不是为了制造痛苦。但最终结果,却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果。所以说,我执乃一切衰损之门。

   那么,我们所建构并执著的“我”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说到所执时,首先会涉及能执,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行为。但意识所执著的这一切,不论是思维的部分,还是身体的部分,皆虚幻无常,无法从中找到固定的实质。生命的立足点何在?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何在?我们所执著的财富、家庭、事业都是暂时的,都处于动荡变化中。生命真正的立足点,一定不是我们意识所执著的,以“我”或“非我”皆不足以概括。可以肯定的是,意识所设定的一切自我,绝对是错误的。可这种错误的设定,无始以来却成为一切痛苦之源。我们设定了一个不稳定的对象,但作为自我来说,却要竭力维护这个不稳定。将不稳定当作稳定来维护,又是何其辛苦?可叹的是,我们始终都纠缠在这场毫无意义的奋斗中,几乎无人例外。修学佛法,首要目的便是摧毁我执。阿罗汉正是因为超越我执,方能证得涅槃、断除烦恼。

   “自他相换法”的修行,虽是从凡夫心着手,但必须具备一个认识的前提,那就是深切意识到“我执乃一切衰损之门,利他为一切功德之本”。这两句话极为重要,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解脱生死,成就无量功德,正是因为所思所行皆从利他出发。

   利他,似乎很平常,不少人都在做利他之事,包括许多没有学佛的人。但利他究竟到达什么程度?如果以一百分来衡量利他的纯度,诸佛菩萨的纯度是一百,而凡夫利他的纯度至多只有几十乃至几分,除此而外,还杂夹着贪心、我执、我慢等种种烦恼心行。作为凡夫来说,即使在利他时,生起的利他心,往…

《认识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