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菩提心▪P7

  ..续本文上一页往还比不上其中夹杂的我执及对功德的贪著。

   最单纯的利他,才是最彻底的慈悲。其标准有二,一是达到三轮体空的程度,一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要做到这两点,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我的过患。我执不仅力量强大,且善于伪装。无论我们做什么,哪怕是最自私的事,往往也能找到体面的借口,这正是我执的厉害之处。我们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然后再观察一下他人,会发现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理由。做好事有理由,做坏事也有理由;有说得出口的理由,还有说不出口的理由;有应付他人的理由,有安慰自己的理由。所以,我们要善于揭穿自我的真面目。事实上,揭穿自我的把戏和阴谋,就象揭开自己见不得人的伤疤,痛苦是必然的。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果断地下手,否则仍会一如既往地被我执指使,一如既往地流转生死。

   利他不仅能成就慈悲的品行,同时也是打破我执的过程。如果我执还很强烈,一定无法纯粹地利他。当我们发心利他时,首先表示反对的一定是我执;当我们想着利乐一切众生时,首先制造阻碍的必定还是我执。这也从反面证明,利他是摧毁我执的有力武器。

   充分认识到执我过患和利他功德之后,就有资格修习自他相换法了。将爱著自己、保护自己、处处设法利益自己的心态,转而去利益众生;将舍弃众生、对众生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而用于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他相换法的运作方式。如果我们能对有情生起利益自己那样的利乐之心,菩提心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再进一步,是对所有众生平等相待,没有丝毫亲疏之别,使利他心普及于一切。自他相换法的修行,是引发菩提心的极为殊胜的方便。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必定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3、十种因缘

   汉地关于菩提心的教法,最突出也是流传最广泛的,当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其中谈到菩提心的八相,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发心很难立刻到位,这就需要时时鉴别自己的发心是否正确,究竟是邪是正,是真是伪,是大是小,是偏是圆?每一种都有相应的标准,使我们可以对号入座,审视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进行调整。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就如何发起菩提心,为我们总结了十种因缘。若是我们时常思维这十种因缘,会觉得发菩提心是人生的唯一选择,除此而外,再没什么比之更有意义的了。这十种因缘分别是: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师父恩故、念施主恩故、念众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灵故、忏悔业障故、求生净土故、为念正法得久故。

   首先是念佛重恩。因为有佛陀宣说法要,才有了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众生才因此找到解脱之路。佛陀以大慈大悲之心,在四十九年中苦口婆心地说法度化众生,我们如何才能报答这无比的恩情?就必须发菩提心,“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如果仅仅自了,是不足以报恩的。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佛陀之恩究竟有多深。而这一认识,又是基于对自身生命的强烈关注。若是我们未将见道及了脱生死当作一回事,自然不会体会到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感觉到佛法对人生的意义。若是我们已在人生旅程中上下求索,遍学世间所有哲学、宗教后仍未觅得解脱之道,最后因修学佛法而找到生命出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才能真切体会佛陀之深恩。现代人闻法很容易,甚至坐在家里,也能通过录音、录像听闻法师说法,不易生起希有难得之心。事实上,我们闻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法的受用。我们对佛法越珍视,得到的受益会越大,反之亦然。

   其次是念父母恩。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有发起菩提心,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其母因邪知邪见,不信三宝,结果堕落恶道。地藏菩萨闻之发起菩萨大愿,但他发愿的当下,不仅使其母从地狱升到天上,也使当天处于无间地狱的所有众生皆上升天道。可见,发起菩提心之后,不仅能报答现世父母的恩情,还能报答多生累劫父母的恩德。否则的话,自己尚且没有出路,又如何能够报答父母之恩。

   第三是念师长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有在家的师长,我们才能了解世间的学问道德;因为有出世的师长,我们才能听闻佛法,明了解脱途径。密宗对上师极其重视,确有其特别深意。上师不仅为我们传授佛法,更能指导我们将佛法运用于修行实践。十方诸佛固然重要,若是没有上师作为桥梁,我们也无法成为佛弟子,无法于法起信,于法起修,于法得益。而有证悟的上师,本身就是佛法僧的象征。通过对上师的恭敬,还能帮助我们摧毁我执,从恭敬中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如何才能报答师长之恩?也必须发菩提心、绍隆佛种。师长将修行之道传授给我们,我们唯有认真地继承并弘扬,以此利益众生,才是如法的报答。

   第四是念施主恩。现代人谋生相当不易,整日为生计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必为生存操劳,可以过着追求真理、追求解脱的生活,真是天大的福报。所以,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应对三宝和整个社会充满感恩心。如何报答十方信施为我们创造的修学条件?还是要发菩提心,精进修学,弘法利生。唯有这样,才有福报消受十方信施。

   第五是念众生恩。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和我们互为父母兄妹,都曾有恩于我们。但在生死流转中,他们或堕落于地狱道,或沉沦于饿鬼道,或辗转于畜生道,即使有幸投身善趣,亦不能永久享乐,一旦福报享尽,必然堕落。如果我们只想着个人解脱,一走了之,于心何忍?想到众生对我们的恩情,想到众生的痛苦,我们唯有发起菩提心,以救度一切如母众生为己任。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如此,才能回馈于社会,回馈于众生。

   第六是念生死苦。在无尽生死中,我们什么都曾经历过,下过地狱,当过畜生,即使生而为人,也未必活得快乐。在过去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可能像很多人那样,不曾听闻佛法,过得庸庸碌碌、迷茫困惑。我们一天又一天地蹉跎岁月,一生又一生地浪费生命。在生命洪流中,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念,只有当下这个时刻,甚至明天都无法把握。我们能保证明天还继续活着吗?过去已然过去,我们无法把握;未来不曾到来,我们也无法把握。如何利用当下这一身份来改善生命?唯一可做的事,还是发菩提心。当然,也可以发出离心。但只发出离心的话,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终非究竟圆满的发心。

   第七是尊重己灵。我们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本是无二无别的。在我们的心性中,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层面。但他们已经成佛作祖了,我们却还在轮回中流转。我们自身本具无价珍宝,如今却以乞讨为生,如何对得起自家宝藏?基于对自身生命品质的重视,我们也应该发起菩提心。否则,永远无法将此无价珍宝开发出来,只能任其湮没。当然,声闻人也开发,但不能完整开发。唯有发起菩提心的诸佛菩萨,才能彻底开发这一宝藏,圆满发挥其所有功用。

   第八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方式很多,但最佳方式当推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左右我们生命的,便是菩提心而不是业障。我们知道,推动生命流转的力量是业力。我们现在的身份,便是一期业力形成的结果。所谓命运,也与业力息息相关,由引业、满业构成生命的总报和别报,因而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命运又是可以改变的,一旦将菩提心发动起来,命运必然依循菩提心的轨道发展,而不再随业力设定的方向漂流。因为菩提心乃诸善中王,其力量之猛,不可抵挡。发起菩提心,就已把握命运之舵。所以,真正发起菩提心之后,就不必再有任何顾忌,因为菩提心的力量能摧毁一切。全宇宙的力量有多大?而菩提心能将全宇宙的力量集于一念,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它?所以说,忏悔业障的最佳方式也是发菩提心。

   第九是求生净土。净土行人通常以念佛求生极乐,事实上,往生净土的最佳方法还是发菩提心。依菩提心修行,临命终时,菩提愿王能在一念间将我们推到西方极乐世界,成等正觉,而后根据自身意愿前往十方世界转*轮、度众生。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又复是人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第十是令正法得久住。住持佛法,根本还是在于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力量自然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如果在凡夫心行上做事,难免三心二意。今天想着度化众生,明天又想还是自己闭关修行。这是出家人最容易出现的心态,这一刻是进,下一刻又想退。为什么世人认为出家人消极?多是因为我们进退都能找到依据。佛法博大精深,似乎怎么做都有确凿的理由。其实不然,佛法还是有相应的标准,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修行中,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发起菩提心,就应以能否利益众生作为衡量标准。

   经常思考这十大理由,将为发起菩提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我们对生命进行全面审视之后,会发现发菩提心是人生唯一有意义的选择。如果不是基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生似乎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这么发展,还可以那么发展。但这些选择都不是最究竟的,只有暂时的利益。为了一点眼前利益而浪费暇满人身,这个代价太昂贵了,我们付得起吗?只怕想后悔时就来不及了。唯有发起菩提心,…

《认识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