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還比不上其中夾雜的我執及對功德的貪著。
最單純的利他,才是最徹底的慈悲。其標准有二,一是達到叁輪體空的程度,一是以一切衆生爲對象。要做到這兩點,必須深刻認識到執我的過患。我執不僅力量強大,且善于僞裝。無論我們做什麼,哪怕是最自私的事,往往也能找到體面的借口,這正是我執的厲害之處。我們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然後再觀察一下他人,會發現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能找到理由。做好事有理由,做壞事也有理由;有說得出口的理由,還有說不出口的理由;有應付他人的理由,有安慰自己的理由。所以,我們要善于揭穿自我的真面目。事實上,揭穿自我的把戲和陰謀,就象揭開自己見不得人的傷疤,痛苦是必然的。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果斷地下手,否則仍會一如既往地被我執指使,一如既往地流轉生死。
利他不僅能成就慈悲的品行,同時也是打破我執的過程。如果我執還很強烈,一定無法純粹地利他。當我們發心利他時,首先表示反對的一定是我執;當我們想著利樂一切衆生時,首先製造阻礙的必定還是我執。這也從反面證明,利他是摧毀我執的有力武器。
充分認識到執我過患和利他功德之後,就有資格修習自他相換法了。將愛著自己、保護自己、處處設法利益自己的心態,轉而去利益衆生;將舍棄衆生、對衆生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心態,轉而用于自己身上,這就是自他相換法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能對有情生起利益自己那樣的利樂之心,菩提心的種子就開始萌芽了。再進一步,是對所有衆生平等相待,沒有絲毫親疏之別,使利他心普及于一切。自他相換法的修行,是引發菩提心的極爲殊勝的方便。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去做,必定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3、十種因緣
漢地關于菩提心的教法,最突出也是流傳最廣泛的,當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其中談到菩提心的八相,即邪正、真僞、大小、偏圓。發心很難立刻到位,這就需要時時鑒別自己的發心是否正確,究竟是邪是正,是真是僞,是大是小,是偏是圓?每一種都有相應的標准,使我們可以對號入座,審視自己還存在哪些問題,又如何進行調整。
在《勸發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師就如何發起菩提心,爲我們總結了十種因緣。若是我們時常思維這十種因緣,會覺得發菩提心是人生的唯一選擇,除此而外,再沒什麼比之更有意義的了。這十種因緣分別是: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師父恩故、念施主恩故、念衆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靈故、忏悔業障故、求生淨土故、爲念正法得久故。
首先是念佛重恩。因爲有佛陀宣說法要,才有了佛法在世間的流傳,衆生才因此找到解脫之路。佛陀以大慈大悲之心,在四十九年中苦口婆心地說法度化衆生,我們如何才能報答這無比的恩情?就必須發菩提心,“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如果僅僅自了,是不足以報恩的。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佛陀之恩究竟有多深。而這一認識,又是基于對自身生命的強烈關注。若是我們未將見道及了脫生死當作一回事,自然不會體會到佛陀對我們的恩德,感覺到佛法對人生的意義。若是我們已在人生旅程中上下求索,遍學世間所有哲學、宗教後仍未覓得解脫之道,最後因修學佛法而找到生命出路。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才能真切體會佛陀之深恩。現代人聞法很容易,甚至坐在家裏,也能通過錄音、錄像聽聞法師說法,不易生起希有難得之心。事實上,我們聞法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對法的受用。我們對佛法越珍視,得到的受益會越大,反之亦然。
其次是念父母恩。養育之恩,無以爲報。只有發起菩提心,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其母因邪知邪見,不信叁寶,結果墮落惡道。地藏菩薩聞之發起菩薩大願,但他發願的當下,不僅使其母從地獄升到天上,也使當天處于無間地獄的所有衆生皆上升天道。可見,發起菩提心之後,不僅能報答現世父母的恩情,還能報答多生累劫父母的恩德。否則的話,自己尚且沒有出路,又如何能夠報答父母之恩。
第叁是念師長恩。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因爲有在家的師長,我們才能了解世間的學問道德;因爲有出世的師長,我們才能聽聞佛法,明了解脫途徑。密宗對上師極其重視,確有其特別深意。上師不僅爲我們傳授佛法,更能指導我們將佛法運用于修行實踐。十方諸佛固然重要,若是沒有上師作爲橋梁,我們也無法成爲佛弟子,無法于法起信,于法起修,于法得益。而有證悟的上師,本身就是佛法僧的象征。通過對上師的恭敬,還能幫助我們摧毀我執,從恭敬中獲得佛法的真實受用。如何才能報答師長之恩?也必須發菩提心、紹隆佛種。師長將修行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唯有認真地繼承並弘揚,以此利益衆生,才是如法的報答。
第四是念施主恩。現代人謀生相當不易,整日爲生計奔忙。活著是爲了生存,生存是爲了活著。作爲一個出家人,不必爲生存操勞,可以過著追求真理、追求解脫的生活,真是天大的福報。所以,不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應對叁寶和整個社會充滿感恩心。如何報答十方信施爲我們創造的修學條件?還是要發菩提心,精進修學,弘法利生。唯有這樣,才有福報消受十方信施。
第五是念衆生恩。一切衆生無始以來都曾和我們互爲父母兄妹,都曾有恩于我們。但在生死流轉中,他們或墮落于地獄道,或沈淪于餓鬼道,或輾轉于畜生道,即使有幸投身善趣,亦不能永久享樂,一旦福報享盡,必然墮落。如果我們只想著個人解脫,一走了之,于心何忍?想到衆生對我們的恩情,想到衆生的痛苦,我們唯有發起菩提心,以救度一切如母衆生爲己任。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如此,才能回饋于社會,回饋于衆生。
第六是念生死苦。在無盡生死中,我們什麼都曾經曆過,下過地獄,當過畜生,即使生而爲人,也未必活得快樂。在過去的生命旅程中,我們可能像很多人那樣,不曾聽聞佛法,過得庸庸碌碌、迷茫困惑。我們一天又一天地蹉跎歲月,一生又一生地浪費生命。在生命洪流中,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這一念,只有當下這個時刻,甚至明天都無法把握。我們能保證明天還繼續活著嗎?過去已然過去,我們無法把握;未來不曾到來,我們也無法把握。如何利用當下這一身份來改善生命?唯一可做的事,還是發菩提心。當然,也可以發出離心。但只發出離心的話,就不能利益一切衆生,終非究竟圓滿的發心。
第七是尊重己靈。我們或許不曾想到,自己和諸佛菩薩、曆代祖師本是無二無別的。在我們的心性中,和他們有著相同的層面。但他們已經成佛作祖了,我們卻還在輪回中流轉。我們自身本具無價珍寶,如今卻以乞討爲生,如何對得起自家寶藏?基于對自身生命品質的重視,我們也應該發起菩提心。否則,永遠無法將此無價珍寶開發出來,只能任其湮沒。當然,聲聞人也開發,但不能完整開發。唯有發起菩提心的諸佛菩薩,才能徹底開發這一寶藏,圓滿發揮其所有功用。
第八是忏悔業障。忏悔業障的方式很多,但最佳方式當推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左右我們生命的,便是菩提心而不是業障。我們知道,推動生命流轉的力量是業力。我們現在的身份,便是一期業力形成的結果。所謂命運,也與業力息息相關,由引業、滿業構成生命的總報和別報,因而有一定規律可循。但命運又是可以改變的,一旦將菩提心發動起來,命運必然依循菩提心的軌道發展,而不再隨業力設定的方向漂流。因爲菩提心乃諸善中王,其力量之猛,不可抵擋。發起菩提心,就已把握命運之舵。所以,真正發起菩提心之後,就不必再有任何顧忌,因爲菩提心的力量能摧毀一切。全宇宙的力量有多大?而菩提心能將全宇宙的力量集于一念,還有什麼可以阻擋它?所以說,忏悔業障的最佳方式也是發菩提心。
第九是求生淨土。淨土行人通常以念佛求生極樂,事實上,往生淨土的最佳方法還是發菩提心。依菩提心修行,臨命終時,菩提願王能在一念間將我們推到西方極樂世界,成等正覺,而後根據自身意願前往十方世界轉*輪、度衆生。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又複是人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第十是令正法得久住。住持佛法,根本還是在于發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的力量自然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如果在凡夫心行上做事,難免叁心二意。今天想著度化衆生,明天又想還是自己閉關修行。這是出家人最容易出現的心態,這一刻是進,下一刻又想退。爲什麼世人認爲出家人消極?多是因爲我們進退都能找到依據。佛法博大精深,似乎怎麼做都有確鑿的理由。其實不然,佛法還是有相應的標准,只是在不同階段的修行中,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如果我們發起菩提心,就應以能否利益衆生作爲衡量標准。
經常思考這十大理由,將爲發起菩提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我們對生命進行全面審視之後,會發現發菩提心是人生唯一有意義的選擇。如果不是基于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人生似乎可以有很多選擇,可以這麼發展,還可以那麼發展。但這些選擇都不是最究竟的,只有暫時的利益。爲了一點眼前利益而浪費暇滿人身,這個代價太昂貴了,我們付得起嗎?只怕想後悔時就來不及了。唯有發起菩提心,…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