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前指的是今生能够见佛,当来指的是临命终见佛。那么见佛有两种:一个是必定见佛,一个是去佛不远。那么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必定见佛叫作显应,你很清楚地看到弥陀现前给你加持,这在《念佛感应》里面很多公案;那么第二种是去佛不远,它是一种冥应,冥冥当中的感应,就是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阿弥陀佛已经帮我们化解很多障碍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我们念佛还有障碍,其实你不念佛更糟糕。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来它就对我们释放一种忆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忆念的时候马上感应。马上感应,但是感应的情况,有一种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一种是你不能见闻觉知的,叫作冥应。那么一旦见佛或者是去佛不远,你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够心开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碍,增长我们的善根。这是把净土的因果表出来,净土宗的因地就是忆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这样的情况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一个作香的人,他本身没有香气,但是他经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满了香气。香气如此,光明也是这样,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光明。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不断地去创造佛号,然后以一种归依的心整个顺从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下。
当然这个地方所强调的偏重在信心,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产生的一种现世的消灾跟免难。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在台中莲社有一个佛友叫作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李水锦。这个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是受了菩萨戒的。后来这个母亲她在七十几岁的那一时候,她的右边的胸口长了一个肿瘤,医生的判断是肝癌的第三期,这个癌细胞扩散了,已经没办法开刀了。那么这个时候她躺在病床当中非常痛苦,因为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了。但是这个人,她对阿弥陀佛的归依很强。她在六个月当中每天早课跟晚课的时间勉强自己起来忆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后来有一天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黄色的光明整个照进来,照到她的身体。这个时候她突然间感到她胸口长肿瘤的地方的皮肤裂开来,流出很多黑色的脓血。那么她把这个血擦干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体力慢慢恢复。结果再去检查,她的肝癌的肿瘤完全消失掉了。那当然这个是一种必定见佛,就是很明显的一种感应,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有一种加持力,那每一个愿都释放出对众生的忆念。那么这个居士她也释放出她的忆佛念佛,包括对阿弥陀佛的顺从归依,也包括不断的持名,结果去触动了四十八愿,对她产生一种强大的加持力而产生一种现世的安乐。在大乘经典上说,佛菩萨他的福报可以跟我们分享,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们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报来帮助我们消灾免难,这一点做得到的。
【31】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也是这个道理。这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了,他头上的花枯萎了,身上产生臭味,乃至于衣服产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后不乐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报即将享尽,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请大梵天帮他做一些法门,帮他延长寿命。大梵天说这个我没办法做,延长寿命对我来说没办法。大梵天说,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救你,他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刚好出世说法,你赶快去求他!这个时候释提桓因赶快化成一个人,到了人世间、到了精舍,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寿命刚好快要结束,他至诚地拜下去,念一声“南无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为他那种强烈的归依的心跟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后变成一个乡村的一个小猪,他就投生在这个母胎里面。但是因为他一种强烈的忆佛念佛归依的心,他那个福报增长,结果那个母猪就像发疯一样,到处乱撞,结果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那只猪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又回到他原来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释提桓因的寿命。
我觉得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功德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其实十方诸佛菩萨,他们的本愿功德都在忆念我们。当然从现世安乐的角度来说,你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你都可以跟佛菩萨感应道交的,这个没有问题的。只要你真实地顺从他的本愿,你真实地忆念他的圣号,可能是在明显中来对你感应,也可能是暗中对你感应。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我们会觉得有些时候我们求某种事情好像没有出现,对不对?这个在《摄大乘论》有提到:说你所求的跟你的道业不相应的,佛菩萨不会给你,对你道业没有帮助的,佛菩萨不会给你。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那么我们在忆佛念佛当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够见到佛陀,肯定能够得到破除障碍,增长福报,这是现世的安乐。
【32】
我们看第二段,丁二、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那么前面是比较偏重在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这个地方就更进一步一种往生的愿力。我本因地,这个我指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个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时候,他是以忆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秽土中成就无生法忍的。大势至菩萨,看这个意思他是没有求生净土的。但是他来到娑婆世界,他是摄受念佛的人一定要归于诸佛的净土当中。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把往生的观念作一个解释。佛灭度以后净土的思想,在龙树菩萨的时候强调的是忆佛念佛来破除障碍。龙树菩萨他判到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他并不强调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观念并没有明显,因为龙树菩萨的时候还是在正法的时代,佛灭度六百多年嘛!还在正法。所以那个时候善根强,环境也殊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判作难行道,就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都不要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的帮忙,你就自己去处理你生死的业力,这叫难行道。那么第二种就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加持,求阿弥陀佛的加持,冥冥当中破除障碍,这叫易行道。我们要善于利用诸佛菩萨的功德,来帮我们破障,这个叫易行道。所以在龙树菩萨的判教当中,早期的净土思想只是忆佛念佛,并没有说归于净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昙鸾大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了唐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时代了。那这个时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来忆佛念佛,更重要是要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要归于净土。大家就要考虑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这个思想善导大师讲得很清楚,他讲内因跟外缘:第一个内因力,我们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转;第二个在外缘当中,我们面对是一个五浊恶世,去佛久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难分。我们善根在流转当中不断地退化,而外在环境的干扰越来越炽盛,所以这个地方就要考虑求生净土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看生命?第一个,生命是变化的,这第一个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样。由此道理类推,你也可以判断: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样,生命是变化的,它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的。第二个更重要,它是往坏的方向在变:生命的变化是越变越糟糕,越变越糟糕。所以如果你今生对眼前的佛法僧三宝不太满意,我保证你来生更失望,你可能连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众可能不是今生这个样子。那我们整个善根的启发要仰仗三宝的外在的因缘,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宝的因缘。但是你假借的三宝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难了。
【33】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我们要很严肃地去思维生死的问题了。我讲实在话,学佛不是说你今生活得很安乐就可以了,其实以蕅益大师的标准,解决生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三界生死这一关是最难跳脱,而且障碍最多。五阴魔境,五阴魔会干扰你,五蕴的障碍,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碍,冤亲债主的障碍,什么障碍都有!你三界跳出去之后,后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风顺。诸位你不晓得还记不记得,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流通分的时候,他自己讲出他个人在五浊恶世修学的心声?释迦牟尼佛说,弟子们,你们要知道,当知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是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看过很多大乘经典,我很少看释迦牟尼佛说这件事情很困难,很少听到。但释迦牟尼佛很明确地说到,在五浊恶世里面成就无上菩提是很困难的。印光大师说,你没办法,就像逆水中的鱼,你很努力用功,顶多保持原状。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说进步,你保持原状就很厉害了,因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这个放逸的力量在走。你要去看看那个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么叫五浊恶世了。那个外在的环境,那个六尘对你的刺激越来越厉害了。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都摄六根,要向内安住的;但是当外在的环境对你刺激越来越厉害的时候,你就很难修学了。所以说,你看大势至菩萨他也说到,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因为五浊恶世的到来,你今生没有跳出去,我保证你来生更难出去了,更难出去了。那么这个地方就讲到两个观念,我们念佛的心态有两种:一个是信仰的心,第二个是往生的心,这个第二个更重要。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见得有往生的心。那么就是说,他对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对净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没办法很正确地去分别,你受生在秽土跟你往生到净土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差别,他缺乏这方面的判断,所以他往生的意愿不高,这非常可惜。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只是启动了佛号里面的无量光的加持,没有产生无量寿的临终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态欠缺了往生的心态。所以你一个念佛的人,你要用两种心态来念佛,第一个信心,完全投入弥陀的本愿;第二个,你…
《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