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法法性论》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根。眼根见色,一定有青、黄、赤、白、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色境,为眼根所取(境相影现在眼瞳人中)。如没有境界,眼根无所取,也就不会见了。眼根是生理作用,色境似乎是在外面的对象,依眼见色而引起眼识的了别,是心理的作用。根、境、识这三种互相交涉,才能成为认识,所以说:(根、境)二和生识,(根、境、识)三和合触,这是一般人的认识。无分别智是不是心?上说:说他是心,与一般的心理活动不同;说不是,又好像是心,从修习观行所引起的,有点近于心。一般的心,是不离根、境、识的作用;但无分别智现前时,根、境、识,都不起作用,不现起根、境、识相。所以,真正的般若现前,决不是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像到什么,一切相、一切法不现,唯是安住法性的自证。器世,是我们的依住处,也就是所处的自然环境。我们住在地球上;缩小说,我们住在台湾;再缩小些,现在住在讲堂内。无论如何,总有个依住的器界。但无分别智现前,器界相也不现前,所以说:虚空粉碎,大陆平沈。无分别智现前,真正的证悟,是一切不现,一切法不可得的。

  本论所说的无现,六种相不现,是依大乘经所说的,所以颂说:“以是此即明,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依上面所说的六种无现,即解明了经里所说的无所观......无依处。无所观等六种无,般若经、宝积经等,都有说到。但经说不一定是六无,这可能是经说的详略不同,或是翻译者的简略。本论所说的六种无,配合经说的六种无,这是说:无所观是二取不现前。没有所取相,没有能取相,没有能观、所观,叫无所观。无对是无言说,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相对而立的,如离相对,一切语言文字是不可得的,所以无对是无言说。无住是无根,根不现的意思。心识是依根而起的,似乎依根而住,依根而发生一样;所以根不现起,经内称为无住。无所现是无境,没有所现的境相。无了是无识,识的定义是了别。无依处是无器世界,器世界是众生所依住的,所以器世界不现,经中名为无依处。本论约六种不现:二取、言说、根、境、识、器世不现,解说经中的: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以六种无现,说明无分别智性相。

  无分别智的第三相,是引经说的,如以说:“无分别智相,如经所宣说”。无分别智,主要是证悟法性的证智,但依经立论,有三种无分别智:一、加行无分别智;二、根本无分别智;三、后得无分别智。什么是加行无分别智?这是在没有证悟,得根本无分别智以前,修唯识观行。如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其中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不可得,真如相不可得,那种观察慧,是无分别的观察,名无分别观。没有得到证悟的无分别智,但依无分别的观慧为加行,能引起这真正的无分别智,所以这种智慧,名为加行无分别智。众生一向是虚妄分别,处处分别,所以流转生死。要离分别,却不可能一下无分别,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别来破除分别。无分别观察,观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这种观察慧,也是一种分别,但不是随顺世俗的分别,虽还是分别,而是随顺胜义,向于胜义的分别,有破坏分别,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所以修唯识无分别观,无分别观也是分别抉择;依无分别的分别,渐次深入,达到虚妄分别的彻底除遣,证入无分别法性,以分别观智,遣除虚妄分别,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里本来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里面,有什么办法恢复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对准大的木橛,用力推击他,等到大木橛出来了,小木橛也跟著出来了,恢复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别抉择的无分别观慧,是分别而遣除分别,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别智。本论没有谈到,因为已在正加行中说过了。

  根本无分别智,是证悟法性的无分别智,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以中国佛学来说,这是但空(偏空),或是但中了。其实,菩萨现证法性是超越了一切相对界,体证真如,是超越的绝对,而不是拟议的圆融。菩萨在定中证悟了,出定以后,起二种心:一是一般的有漏世俗心,一是无漏的分别心。无漏的分别心,依无分别智证悟而起的,所以名为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也有二类:一,离二取相,离名言相的真如,但不是亲证真如的。后得无分别智的体悟真如空性,如从梦中醒来时,觉到方才梦境是这样的,其实那时的心境,知道梦境而与梦里的境界不一样。根本无分别智是离相的,后得无分别智是有相的,所以是带相观空的。二,后得无分别智,能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我们口说如幻如化,认识到的一切法,都是计执为实有的,那里能知道如幻如化?证悟真如以后,起后得无分别智,才能了解世间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

  现在说第三无分别智性相,是依经所说的。经上这样说:一、“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这,可以解说根本无分别智,而主要是后得无分别智。现前的一切法,见一切法犹如虚空。云气不是虚空,光明不是虚空,日、月和星都不是虚空,蔚蓝色也不是虚空;只可说虚空是毕竟清净无著无碍,无二无别。唯识学以虚空譬喻圆成实性,所以这可能是根本无分别智,但这是依现起的一切法,见如虚空,不是一切不现,所以是后得智的带相观空。二、“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这是后得无分别智的达有。诸行的行,是迁流造作的意义。迁流所以是有生有灭的,变化不息的世间一切法,那一样不是行?后得智见一切诸行都是如幻的;如幻法虽非实有,却确有如幻相现起,所以后得无分别智,见一切法如幻,虽见一切法,与凡夫、二乘所见到的不同。

  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称为圆教。在最初证悟时,以为就能证悟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如说菩萨先以根本智通达空性,次以后得智通达一切有如幻,就认为不圆满,不究竟。可是印度的大乘,无论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弥勒、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都与中国的圆教不同。当然,究竟成佛时,是空有一如,理事无碍,法法更互涉入,但菩萨修行悟入,是有次第的。先要证悟一切法不现前,通达空性。然后起如幻智,通达一切有。起初是彼此出没,有前后的,久久才能二谛圆融无碍。唯识宗对于无分别智,分别为根本智,后得智,就表示先后的意义。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这可见没有通过真如的证悟,是不能通达诸行如幻的。龙树菩萨也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生”。般若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使我们证入毕竟空,那时是没有一切戏论相的。从般若起方便,就是后得无分别智。起方便智,才能达有──庄严净土,利益众生,起种种如幻如化的事业。所以印度大乘经论,对于修行证悟的历程,都是先证得一切法性;再起后得无分别智,了一切法如幻如化。

  无分别智的性相有三种:一、是住法性,二、是无现,是依根本无分别智说的,三、依经说,明后得无分别智,观一切相如虚空,了一切是幻有。从这样的智相,显出无分别智的自性。

  2.12625 悟入无分别智胜利 悟入胜利四:得圆满法身,得无上安乐,得知见自在,得说法自在。

  无分别智,有什么“胜利”、功德?有“四”种功德胜利,都是依无分别智的证悟而得到的。初地菩萨最初得无分别智,证得真如空性;起后得智,通达诸行如幻。初地菩萨的智慧甚深,有广大神通。可是初地的智慧是有出入的:证空的根本无分别智时,不能了达一切如幻如化;等到后得智了达一切法如幻,又不能亲证法性,所以二种智慧是有出没的,不同时的。修行到第五地,才能二智并观,一念中通达一切法空,同时能了达一切法如幻。一是无相的,一是有相的,要从同一无相中并观理事,这是极不容易到达的,所以第五地名难胜地。五地菩萨的二智一念并观,不能常常如此。有时又起根本智,不起后得智;或后得智,又不起根本智,一直要到八地菩萨,才能任运并观,这二种智慧,会自然而然的并观,打成一片似的。八地菩萨的任运并观,还只是自利方面如此,如起利他事业,还不能自然而然的,不能完全没有功用。证悟空性与了达诸行,直到成佛,才能究竟,所以或说见中道成佛。菩萨初证时,得无分别智,又起后得无分别智,到成佛才是究竟圆满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这一名词,浅一些,四加行位修唯识观,名加行无分别智;切实的说,初地菩萨才是无分别智;以后一直到成佛,究竟圆满。这一切智慧,所以名无分别智,因为无分别法性相契应。现在说无分别智慧的胜利,约一分说,可通于初地菩萨以上;约究竟圆满说,就是佛地,佛果位的智慧,佛的菩提所有的功德。

  一、“得圆满法身”:法身,如约法性本来清净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但要经累劫修行,从无分别智现前,到究竟最清净法界,无边白法所成,一切功德所成身,才是圆满法身。功德圆满的法身,依无分别智而成就,所以是无分别智所得的胜利,法身也名为智法身。菩萨修行成佛,是依无分别智为根本,为主导的,所以大般若经说:五度等一切功德,如瞎子一样,只有般若才是有眼目的;般若摄导六度等一切功德,趣向萨婆若(一切智),直到佛位。

  二、“得无上安乐”:无上安乐是究竟的涅槃。涅槃的意义,一方面是种种障碍苦恼的消散,一方面是离苦所得的安乐。不过,安乐是各式各样的,世间也有世间的安乐,但这是有系缚的安乐,安乐会引起以后的苦痛;有时候,快乐和苦痛,简直分辨不出,到底是快乐,还是苦痛。出世的安乐,是离妄执的安乐,在佛法中名为离系乐。没有执著的,没有系缚的乐,是无漏的安乐,与世间的安乐不同。二乘也能得离系乐,如证得阿罗汉的,究竟涅槃,乐是消极的,只是从没有苦痛来说。但大乘菩萨,修行到成佛,具足了永恒的安乐,究竟…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