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法法性论》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的安乐。所以在涅槃中,安立常、乐、我、净,乐是四德之一。这是常乐,永恒的乐,也就是无上的安乐。

  三、“得知见自在”:无分别智修行到成佛,一切功德圆满而得法身,法身是不离开知见的。知与见,都是智慧,智慧的功用。本来眼也是见,不是知,知乃心识的作用。知不一定是见,如或是听来的,或是推论出来的,假想得来的,这样的知,都不是见,因为不是直接的,明确的。现在综合知见为一词,这是知得非常深刻,明了,如见到一样。所以佛法中,都以眼来代表智慧,如五眼中,除肉眼、天眼外,慧眼、法眼、佛眼,都是智慧的别名。佛果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最亲切的,直接的现量智,如眼见一样。佛的一切知见,无论是证空、达有,自利、利他,都是无障碍的自在,念念遍知一切,任运自然,所以说一切知见自在。

  四、“得说法自在”:一般说法师,那是不要说了,就是大菩萨说法,也不能自在。经说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辩,说法无碍,但这话是有限的。九地菩萨为九地菩萨说,能一切自在吗?如对方是十地菩萨,能无碍吗?当然不会的。所以真能说法自在无碍的,唯有佛。说法,与说话,作文一样,一般都是要思考的。如出席会议,请你说几句话,得心里想一想,今天讲些什么。即使没有定腹稿的,到了那地方,也得看看情形,或听别人讲些什么。如什么都不想,一下子跑上去,怕说不上来,说也说得不合理想。作文也是这样,总是要考虑一下的。但是佛的究竟无分别智,是不加功用的,不用思虑,自然能任运自在,应什么机说什么,说得恰到好处,名为说法自在。

  2.12626 悟入无分别智遍知

  

  2.12626 悟入无分别智遍知

  2.126261 标列 悟入遍知者,当知有四相:谓对治遍知,及自相遍知,诸差别遍知,五作业遍知。

  对于转依,本论以十种相来说明。第六相──悟入所依住,也以六相悟入,现在是第六相,悟入无分别智“遍知”。遍知是于一切法而莫不通达的,无分别智是遍知。证悟真理的智,断种种的障,去种种妄执,起种种妙用,这都是遍知相。遍知的含义很广,所以又标列“四相”,然后分别解释。标列四相是:一、“对治遍知”,约对治妄执以显示遍知;二、“自相遍知”,显无分别智的自相;三、“诸差别遍知”,对小乘以显无分别的殊胜──差别;四、“五作业遍知”,无分别智所起妙用,能作种种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2.126262 别释

  2.1262621 对治遍知 其对治遍知,谓无分别智,对治五妄执:即妄执有法、数取趣、变坏,异、及损减性。

  “对治遍知”,明对治种种妄执的遍知相。“无分别”智遍破一切妄执,不是暂时的“对治”,而是彻底的克服,消解一切妄执。换言之,只有真正的般若,才能断一切妄执。所以譬喻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这是说般若──无分别智,如大火聚,各式各样的执著,一触到般若,都不能存在。般若能够遍破一切妄执,断息一切戏论,本论扼要的举出“五”种“妄执”,为无分别遍智所对治。

  一、对治“妄执有法”,这是法执。法字的意义,如“辨法法性论”,法是生死的一切。但这里,法与数取趣相对。数取趣──补特伽罗我执,是于自己或其他有情身心上,看作一独立自体,有一实在的生命主体,就是实有补特伽罗,名补特伽罗(我)执。如眼所见的青、黄、赤、白等,耳所听到种种声音等,六根、六境、六识,都是法。有情界的血、肉、筋、脉等,器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以及年、月、星宿等,六识所得到的一切,都名为法。众生是没有不执取法为实有的,如唯心所现的能取、所取,能取是心,所取是境,我们终觉得心和境都是实有的。地球、太阳,无边星宿,是想为实有的;如说极微,即是小到不是眼耳所能经验的,如原子、电子等,听到了也觉得他是实有的。这六识的境界,了别到什么,都好像实有性的;就是能了别的识,也觉得是实有的。这种妄执有法,是无分别智所能对治遣除的,所以第一种就是叫妄执有法。

  二、对治妄执“数取趣”:上面已说过,梵语补特伽罗,是不断的受生死(趣)者,一生又一生的不断受生。于生死轮回中,执有生命自体,从今生到来生,从人间到天上,来来去去,就是这补特伽罗的来去。佛教徒信轮回──流转吗?确信作善业的死了生于人间、天上了;作了恶,要堕落到地狱去。但一般人,听说生来死去,总好像有个生命自体,生到天上,堕入地狱。于是说恶人下生到畜生趣去,就说变畜生,好像人变了猪、羊一样,这都是由于妄执实有补特伽罗我执所引起的妄执。自我的妄执,是普遍的,凡夫是没有人能远离的。依唯识宗说:我执,小乘学者,以无常、苦、空、无我的正观,观身心中我不可得,得无我正见,就能断我见得解脱了。通达我空的智慧,名为我空(或作生空)智。大乘菩萨修行断执,与小乘不一样。菩萨要正观一切唯心所现,离能取、所取,一切法不现,体悟清净法性。那时,能断我执,也能断法执;从初地菩萨,到成佛才究竟断尽。所以平常说:小乘断我执,大乘断我法二执。虽然中观宗不一定这样说,但唯识宗确是这样说的。上面所断二种妄执,小乘智慧能破实有数取趣我执,能破我见;大乘菩萨以无分别智,通达我法二空,断我法实有性的妄执。法执与数取趣我执,实包括了一切的妄执,我执、法执外,还有什么执呢!

  下面约另一意义,又别出三种妄执。

  三、对治“变坏”妄执:平常说,一切是无常的,无常所以都是要坏的。这种通俗的话,佛弟子也是在这样说的。但进一步推求,变坏是怎样的变坏?如执著有实法,慢慢地变化,到最后坏尽,那是妄执。佛法说变坏,推论到刹那刹那,即生即灭,不承认有暂住而渐渐变坏的。进一步说,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似乎生灭变化,其实一切法本性不生不灭。所以如执有实在法,渐渐的变坏,那是一种妄执。如幻如化,即生即灭的坏相,看作实在了,而想像为渐渐的变坏,是与真实事理不相应的。以变坏为妄执,无论中观宗,唯识宗,都是一样的。一切法性本不生灭,无分别智现证法性,能对治对于生灭变坏的妄执。楞伽经上说,有好多外道,说种种意义的变坏,依大乘唯识,都属于妄执。就是小乘部派中,如执实有生灭,也是妄执。当然,佛说无常,也说变坏,但佛说的意义,是与世俗的变坏见不同的。

  四、对治“异”妄执:异即差别。在这生死世界里,相对界是无限的差别,可说都是差别相。这种差别观念,习以成性,觉得一切都是差别的。即使听到说法与法性,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也觉得是各各差别的。无往而不差别的妄执,无分别智现前,就能对治,因为无分别智也名无差别智,现证法性、真如,是无二无别、平等平等的。所以一切差别相,都是虚妄所现,而众生随而妄执,唯有现证这无分别智,能对治这别异相。

  五、对治“损减性”妄执:什么是损减性妄执?这在唯识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没有的东西,我们以为他是有的;不是这样的,而我们觉得它是这样的,这叫增益妄执。它本不是这样,我们给他附加了什么上去,如执有法,执有我,执有差别,执有变异,都是增益的妄执。另有损减妄执,那是应该有的,的确有的,而我们以为没有,是有而执为没有,就是损减性妄执。例如不承认有轮回,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损减性妄执。唯识宗所说的损减性妄执,最要紧的是:如以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损减性的妄执。因为,虚妄分别有,虽不是真实有的,却不能说没有,如说没有,那一切能取、所取等,一切从那里来呢?所以唯识宗与中观宗──空宗的重要诤论,就是说一切皆空(经所说)是不了义,应该依三性来解说,依他起性──虚妄分别是有的,不能说是空的;圆成实空性是空所显性,也不是空的。无分别智,能对治损减性的妄执。至于空宗怎样的答覆,这里且不加讨论。中观以如幻如梦等喻,说一切法空。唯识宗说:梦境是没有的,但梦境也可发生作用。有人梦醒时,觉得好辛苦;有人在梦中,身体上会起一种变化。所以如幻如化,也不能说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所以世间法,唯识宗分为二类:一、虽妄执为有,其实是没有的;二、虽在法性中不可得,但在世俗谛中不可说没有的。应该有而以为没有,就是损减性妄执。

  无分别智能对治,除遣这五种妄执,就是对治遍知。

  2.1262622 自相遍知 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遍知”──无分别智的“自相”,不容易正面说明,所以从远离世俗的五种无分别,来表示这证悟法性的无分别智自性。因为,多少人听到无分别,都误会以为这就是无分别,佛法所说的无分别智,其实可能错了。楞伽经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禅宗也常说这二句话。弥勒菩萨所开示的,真能证悟法性的无分别智,与一般所说,这样那样的无分别,是不同的。不相干的、错误的无分别,应把他清理出去,所以说到这遍知自相,就是说五种的无分别都不是的。佛弟子应该多想一想,怕自以为然的无分别,正是五种中的一种!

  一、“远离不作意”的无分别:远离二字,是通贯下文的,远离不作意的无分别;远离超寻伺的无分别;远离寂静的无分别;远离自性的无分别;远离执息念的无分别。远离这五种无分别,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所以,无分别智是离这五种不正确的无分别。不作意,与不注意的意义相近。在根、境相关涉而起识时,一定有作意,作意有引发识趣境的作用,如没有作意,那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眼前的境界过去,却不知道是什么;耳中似有声音,但也没有听进去,这就是不作意。如不起作意,就视而不见,嗅而不闻,似乎触对境界而心无分别…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