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P6

  ..续本文上一页」合「小王不乐」。「识其罪本」乃至「然后乃出」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

  「若此众生」下,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译》作「本罪」。《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望西云:「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深自悔责」。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望西又云:「五百年终,宿障微薄,识其本罪,而生悔责。依悔责故障尽,即到阿弥陀佛所。」又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耳。」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但《嘉祥疏》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过失尽已」谓过去疑惑之过失,已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也。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时义。」谓才出莲胎,立即见佛闻法,不再经历时刻也。「久久亦当开解欢喜」。盖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经复少」,今虽亲见弥陀,耳聆佛训。但以心垢未除,情见犹存,故须多闻薰习,增长智慧,始能信解佛语,故云「久久亦当开解欢喜」。「开解」者,心开得解也。「欢喜」者,闻法契会,自然欢喜也。「亦得遍供」者,即昙鸾师云:「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具诸神通,遍供诸佛,于诸功德,随意修习。具如弥陀本愿。

  「阿逸多」,即慈氏。释尊重唤其名,以警醒大众,专心倾听。「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至于菩萨何有疑惑,《无量寿经钞》曰:「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当明信矣」。钞意甚谦,未作决断。据笔者意,钞中两说均是,其一者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论注》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净业行人,若发如是心,亦即是初发心菩萨。天台谓别教之信位菩萨,如空中之絮,沉浮无定。是故初发心菩萨,实有退堕之患也。其二者,彼谓「纵说」,意谓:纵然真是菩萨,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故此二说并不相违。「大利」者,即经中「真实之利」也。十方婆伽梵,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今者难逢能逢,难闻能闻,而不信受,辜负佛恩,故云「为失大利」也。况此净土法门,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信愿持名,迳登不退。是乃真实利中之最真实者也。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于此不信,永失大利。如《千手经》云:「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中,轮转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是明疑惑「为大损害」之义。反之,则如《十往生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观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是明信受之大利。何去何从,祈慎思之。下复明疑谤之大害。该经复曰:「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嗔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旁引两经,深显疑信虽只在当人一念之间,但所种祸福,悬隔天渊,历劫无尽。故云「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慈氏大士,以无缘大慈,悯念末世中有一类众生,虽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净土。故发斯问。佛答:此一类众生,缺少智慧,迷恋天人之福,故不愿生。慈氏复云:「不求佛刹,何免轮回」。此有二义:其一者,专指如上之人,妄谓西方之乐不如天界。如是虚妄分别,不求生净土。不知修善之福,虽得生天,但天寿尽后,仍复轮转。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虽能精进修持,但不以弥陀净土为归宿,专仗自力。则难于现在生中,坐断生死,仍受后有,故云「何免轮迥」。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言」下,更明着相与离相之得失利害。着相修福,难免轮回。离相求生,永得解脱。上段先明着世间福,不出轮回。盖彼等虽种善根,但贪人天福报,不能离相,不求佛慧。「虽复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狱。「得报之时,一切丰足」。暂享世乐,福尽还堕,后患无穷。命终之后,亲眷虽为之忏罪祈福,修法诵经,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见根深,执迷不悟。因「邪见业王,未能舍离」。以邪见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见实为诸恶业之王。故云「邪见业王」。故「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上文所指,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轮回。此则愚痴更甚。不种善根,反恃世智聪辩,骄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长邪心。不知世智辩聪,正是八难之一。邪见颠倒,反以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苦海。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佛答慈氏,此界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净土者,共有三种。一者贪着世乐,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辩聪,邪心炽盛。三者则为「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此三种人,纵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间福报。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故「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因持名是诸善中王,故所种田,方得名为大福田。惜以「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故虽念佛亦不能出轮回。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何云大智。「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辈之中。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再者着相修福,其福有尽。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灵峰《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段末谓「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又「无相」者,谓无色等五尘,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名为无相。又《涅槃经》曰:「涅槃名为无相。」又《演义钞》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皆彰此「无相智慧」。经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即《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破空论》释曰:「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两经相较,今经中「无相智慧」,「远离分别」,即如彼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植众德本」,「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即如彼经中「修一切善法」。又「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即如彼经之「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净土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于此能信,是即无相智慧。如《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