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空论》释曰:「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可证能信之妙德,举体即是无相智慧。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若人于此法能生实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亦必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前云「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也。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辈,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疑净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欣厌,岂非分别。《妙宗钞》答曰:「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盖舍之若极,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之若极,则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如是念佛,何异于不取不舍,故云:「亦非异辙」。又《弥陀要解》答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是妙谛,实非情见所能及。「求生净刹」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如是求生,是乃举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愿海。亦即摄彼一乘无边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趣佛菩提」,因中即发菩提心也。果上则是必补佛位,究竟菩提也。以上六句即是今经之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而修,故「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也。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弥显净土妙法,圣凡齐收,利钝悉被。普劝众生,求生极乐也。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首弥勒大士叩问,此土他方不退菩萨(即阿鞞跋致)今当往生之数。佛答此土往生菩萨,其中大行者七百二十亿菩萨。小行者不计其数。「小行」者,《无量寿经钞》云:「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盖谓不退菩萨名为大行菩萨,十信称为小行菩萨,以升沉不定也。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刹之名,及往生菩萨之数。此下复标第十二、第十三两佛刹。《会疏》曰:「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故今亦不必深究。经中举本土及他方十三刹,此十三刹仅为无量刹土中之略例。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日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上文采自《魏译》。若参证《唐译》,则此处第一句「其第十二佛」,应指第十二佛刹。(例如《魏译》「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唐译》则为「宝藏佛国」。)至于第十二佛土显往生菩萨之德,亦是例举。「坚固之法」者,不退转法也。至于不退菩萨亦往生极乐,其义为何?如《大论》中:「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又《论注》云:「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愿生彼者,当为此耳。」又云:「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以上《大论》与《往生论注》,皆明不退菩萨愿往生极乐之因由也。
《无量寿起信论》曰:「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他如天亲大士《往生论》、马鸣大士《起信论》、智者大师《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末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火,如鱼处涸。曾不几时,大苦随后。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彭氏《起信论》释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今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准彭氏之说,要而言之,其首二则是劝愿,亦即发菩提心也。第三则是劝信。其末则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持名也。信愿即是发菩提心,持名即一向专念。正是本经之宗。故云「正宗分」。若约小本,即是信愿持名。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两本合参,宗旨益明。 叁、流通分
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今是后语,后语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经文,多是《唐译》,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又黑谷《大经释》(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今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论》所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礼敬,「如说修行」,即得大利,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一念」者,《汉译》云:「闻无量寿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吴译》同之)又《宋译》「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又《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据《选择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净信」;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也。
「心无下劣」者,于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