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P7

  ..續本文上一頁相。」又「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破空論》釋曰:「設複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可證能信之妙德,舉體即是無相智慧。蓋此淨宗乃最極圓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若人于此法能生實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當知其人,亦必超情離見,與無相智慧相契。是故經中《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前雲「取相分別」,雖種大福田,「求出輪回,終不能得」。是乃取相之過也。今雲「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當生佛刹,永得解脫」。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也。或入叁輩,或墮疑城,關鍵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淨,遠離分別」者,蓋無相智慧,即萬法一如,染淨平等,故身心清淨。一切皆如,故離分別。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故身心清淨。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爲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別。《妙宗鈔》答曰:「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蓋舍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于不取不舍,故雲:「亦非異轍」。又《彌陀要解》答曰:「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如是妙谛,實非情見所能及。「求生淨刹」者,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願必滿。「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也。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也。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刹,永得解脫」也。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前之叁輩與邊地疑城,皆論凡夫往生。今品廣明十方菩薩往生之數無量。彌顯淨土妙法,聖凡齊收,利鈍悉被。普勸衆生,求生極樂也。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刹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首彌勒大士叩問,此土他方不退菩薩(即阿鞞跋致)今當往生之數。佛答此土往生菩薩,其中大行者七百二十億菩薩。小行者不計其數。「小行」者,《無量壽經鈔》雲:「小行等者,十信菩薩名爲小行,對不退故。」蓋謂不退菩薩名爲大行菩薩,十信稱爲小行菩薩,以升沈不定也。

  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從遠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诃薩,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刹,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龍天佛刹、勝力佛刹、師子佛刹、離塵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華幢佛刹,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刹之名,及往生菩薩之數。此下複標第十二、第十叁兩佛刹。《會疏》曰:「十叁次序,爲出世前後,爲約方所,其義未明。」故今亦不必深究。經中舉本土及他方十叁刹,此十叁刹僅爲無量刹土中之略例。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衆,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叁佛名日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衆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上文采自《魏譯》。若參證《唐譯》,則此處第一句「其第十二佛」,應指第十二佛刹。(例如《魏譯》「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唐譯》則爲「寶藏佛國」。)至于第十二佛土顯往生菩薩之德,亦是例舉。「堅固之法」者,不退轉法也。至于不退菩薩亦往生極樂,其義爲何?如《大論》中:「問曰:菩薩法應度衆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爲衆生者,至無佛法衆處。」又《論注》雲:「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又雲:「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以上《大論》與《往生論注》,皆明不退菩薩願往生極樂之因由也。

  《無量壽起信論》曰:「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叁寶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臺,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雲:“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爲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他如天親大士《往生論》、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等生當末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複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火,如魚處涸。曾不幾時,大苦隨後。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彭氏《起信論》釋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爲令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一、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爲令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一、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爲今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爲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叁昧,決生彼國故。」准彭氏之說,要而言之,其首二則是勸願,亦即發菩提心也。第叁則是勸信。其末則勸行。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持名也。信願即是發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正是本經之宗。故雲「正宗分」。若約小本,即是信願持名。兩本繁簡有差,而綱宗無異。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持名,一經要旨。」兩本合參,宗旨益明。  叁、流通分

  全經叁分,初爲序,中爲正宗,末爲流通。靈峰大師雲:「此叁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今是後語,後語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叁

  本品經文,多是《唐譯》,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則是《宋譯》。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無量壽經鈔》雲:「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又黑谷《大經釋》(節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又雲:「准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可見彌陀本願,實願衆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今勸流通,特顯佛願。獨倡持名,普勸流通。是故稱爲後善也。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彼等聞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論》所雲: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故雲「善獲利益」。是乃舉十方往生聖衆往生得益,以勸衆生信樂發願也。下文則贊念佛第一以勸信。聞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禮敬,「如說修行」,即得大利,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一念」者,《漢譯》雲:「聞無量壽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吳譯》同之)又《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又《魏譯》雲:「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據《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淨信」;又即《叁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于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雲無上也。」又《選擇集》雲:「以念佛而爲無上也」,「乃至一念而爲大利也。」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叁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也。

  「心無下劣」者,于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