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隨缘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P4

  ..续本文上一页净。」其「用」,本无增减,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大假合,五蕴本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而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为十八界,皆是五蕴的延伸,既然五蕴本空,故十八界体性亦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二乘人,我执已破,法执尚存。故缘觉乘,不可执所悟之十二因缘,其法本空。

  无苦、集、灭、道。

  声闻乘,也不可执所悟之四圣諦,其法亦空。故《金刚经》云:「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眾生、寿者。」二乘人不执,方能超凡入圣,故须菩提云:「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无智亦无得。

  菩萨乘,仍不可执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证之佛果。故《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已离诸相,方名菩萨,故復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智」,为六度;此「得」,为佛果。菩萨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执法相,故《金刚经》云:「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证之果,故復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当初又何必说三乘法呢?《法华经》言:「诸佛出於五浊恶世……劫浊乱时,眾生垢重,慳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说三。」是眾生深著五欲,邪见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为求声闻者,说四圣諦;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求菩萨者,说六波罗蜜。

  但佛最终的用意为何?《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此事是什么呢?又言:「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眾生。」

  何谓「佛之知见」?六祖解释:「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別佛。」更劝大眾「念念开佛知见,勿开眾生知见。」

  又如何「开佛知见」?六祖再言:「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顛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无所得」,才「有所悟」。《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空有无住,方可入佛知见。

  悟「诸法空相」的大菩萨,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无能碍的心,所碍的境,能所双亡,心境皆泯,即究竟解脱之人。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萨如此,就连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证得究竟圆满智慧的觉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无穷,故六祖言:「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转烦恼为菩提;般若大开光明,可化无明为觉悟般若无上至尊,可为诸佛之师;般若无法可比,无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见五蕴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这是真实不虚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这样的根性,故观自在菩萨慈悲,为末法的眾生演说一种「般若波罗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乱,亦可得解脱。

  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

  去吧!快去吧!到达解脱的彼岸,不要留恋此五浊恶世。快去彼岸跟清净僧眾们在一起修行,到达彼岸就可不退转,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佛在《弥陀经》里三劝大眾,念佛求生净土,就与此咒的悲愿一样,可满一切眾生之愿。若大眾能够体悟,才不辜负佛的一片苦心。

  一劝:「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二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眾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劝:「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速成佛道》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捨诸乱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专称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节录《文殊所说般若经》

  文殊请问佛,如何速得无上正等正觉?佛言:依汝所说般若波罗蜜,离相修行。若非上根利智,可由「一行三昧」入手,亦可速得。何谓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之义理,方能建立正知正见,然后心繫一相,自然得定,而不受外界所影响。

  若欲入一行三昧,应万缘放下,心繫一佛名號,用恭敬之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续不断,便可契入此三昧之境。念一佛,即念诸佛;念一佛之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別,故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故「解在般若,行於念佛。」此为文殊所问,世尊所说之妙法也。

  

《隨缘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