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P4

  ..續本文上一頁淨。」其「用」,本無增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大假合,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爲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八界體性亦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已破,法執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諦,其法亦空。故《金剛經》雲:「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眾生、壽者。」二乘人不執,方能超凡入聖,故須菩提雲:「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復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爲六度;此「得」,爲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法相,故《金剛經》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復雲:「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初又何必說叁乘法呢?《法華經》言:「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叁。」是眾生深著五欲,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爲求聲聞者,說四聖諦;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爲何?《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事是什麼呢?又言:「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眾「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無所得」,才「有所悟」。《金剛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空有無住,方可入佛知見。

  悟「諸法空相」的大菩薩,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無能礙的心,所礙的境,能所雙亡,心境皆泯,即究竟解脫之人。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但菩薩如此,就連叁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無窮,故六祖言:「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轉煩惱爲菩提;般若大開光明,可化無明爲覺悟般若無上至尊,可爲諸佛之師;般若無法可比,無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見五蘊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故觀自在菩薩慈悲,爲末法的眾生演說一種「般若波羅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亂,亦可得解脫。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吧!快去吧!到達解脫的彼岸,不要留戀此五濁惡世。快去彼岸跟清淨僧眾們在一起修行,到達彼岸就可不退轉,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佛在《彌陀經》裏叁勸大眾,念佛求生淨土,就與此咒的悲願一樣,可滿一切眾生之願。若大眾能夠體悟,才不辜負佛的一片苦心。

  一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二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叁勸:「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速成佛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雲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復有一行叁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叁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節錄《文殊所說般若經》

  文殊請問佛,如何速得無上正等正覺?佛言:依汝所說般若波羅蜜,離相修行。若非上根利智,可由「一行叁昧」入手,亦可速得。何謂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之義理,方能建立正知正見,然後心繫一相,自然得定,而不受外界所影響。

  若欲入一行叁昧,應萬緣放下,心繫一佛名號,用恭敬之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續不斷,便可契入此叁昧之境。念一佛,即念諸佛;念一佛之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別,故能見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一行叁昧即念佛叁昧,故「解在般若,行於念佛。」此爲文殊所問,世尊所說之妙法也。

  

《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