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

  

《多念佛》

  少說話,多念佛;少攀緣,多念佛。

  少妄想,多念佛;少執著,多念佛。

  少煩惱,多念佛;少痛苦,多念佛。

  少懈怠,多念佛;少懷疑,多念佛。

  少散亂,多念佛;少昏沈,多念佛。

  少分別,多念佛;少計較,多念佛。

  少抱怨,多念佛;少是非,多念佛。

  少戲論,多念佛;少自欺,多念佛。

  少傲慢,多念佛;少灑脫,多念佛。

  少批評,多念佛;少聰明,多念佛。

  少生氣,多念佛;少傷心,多念佛。

  少無聊,多念佛;少發呆,多念佛。

  

《不念彌陀更念誰》

  

一人落海,旁人欲救。

  

溺者言:吾不信,汝可救。

  

旁人言:汝要「信」可救、汝應「願」登岸、汝欲「行」此事。

  

溺者複言:吾要靠己之力上岸。旁人搖頭歎:無知衆生。

  

此人終于溺斃!

  

您是否還輕視念佛?懷疑念佛?不肯念佛?

  

不要跟自己的生死開玩笑,「自力」雖是可取,若再藉「佛力」定是穩當。

  

何況「開悟」離「成佛」,相差甚遠;

  

念佛則不然,「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若能去極樂世界深造,何愁不開悟,何憂不成佛!

  

故勸大衆們!

  

世上何事可挂念,不念彌陀更念誰。

  

《念佛是一種幸福》

  念佛爲求保佑,是一種迷信;念佛爲求寄托,是一種信仰;念佛爲求清淨,是一種壓抑;念佛爲求開悟,是一種痛苦。那麼念佛爲了什麼呢?萬緣放下,了無所求!

  人不把握此生,只求往生,便是逃避;不見己佛,只求外佛,便是迷失。當知念佛念心,清清楚楚的念,明明白白的觀,亦不執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一直念到能所雙亡,自然便可一心不亂。

  然而您可以體會到,念佛是一種幸福嗎?有個心在念,有句佛號被心念。自心在念,亦自心在聽;從心念起,又回歸于心。

  到底「是您在念佛?還是佛在念您?」念就是念,不要用盡心思,去求如何念、如何淨?只要深深的感覺「佛在心中」,一切知足、感恩之心便油然而起,此時您便可以體會到,念佛是一種幸福!

  不要只會念過去佛,而不懂得禮敬一切衆生,因爲他們是未來佛。所以無事之時,心中要念佛;遇事來臨,心中要有佛。如此憶念,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您在念佛,您又是誰?原來您也是一尊未來佛!所以說:「是佛在念佛。」往外追逐是妄想,向內尋覓是執著,若能了知緣生緣滅的真相,何來看不破、放不下!從今以後,一句、一句佛號直直念,何愁煩惱不斷,清淨不生。

  

《人生何求》

  

去年已過,今年將來;

  今年轉眼也會過,來年亦會年年來。

  不知何年無來去?

  

前世已滅,今世已生;

  今世剎那也會滅,來世亦會世世生。

  不知何世無生滅?

  

前生未知,今生無知;

  今生時時造惡業,來生感果轉不停。

  不知何生無輪回?

  

小不明大,近不知遠;

  寒冰怎知夏炎熱,麻雀豈知鵬志高。

  不知何時無愚癡?

  

人求名利,反誤一生;

  利多再求也不盡,聲名遠播終會散。

  不知何事無貪欲?

  

男歡女愛,愛恨情仇;

  有情終究變無情,親家往往成冤家。

  不知何愛無瞋恨?

  

讀書之士,恃才傲物;

  會說卻是做不來,錯把知識當智慧。

  不知何人無蒙昧?

  

潇灑之人,故裝自在;

  常言生死無所礙,遇境之時恐難安。

  不知何念無虛假?

  

人怕生死,卻不解脫;

  窮極一生逐虛妄,回頭反被無常追。

  不知何處無顛倒?

  

衆多修行,花招百出;

  皆是各唱自家調,談玄論妙無一用。

  不知何法無高下?

  

縱有入道,成佛尚遠;

  再修無量劫時間,且世世行菩薩道。

  不知何心無退轉?

  

話說至此,還求何物;

  人生無一物可得,夢中之人當覺醒。

  那不知要求何事?

  

一句佛號!往極樂土,成佛去吧!

  

《生死事大》

  

朝生暮死,暮生朝死,幼生老死,老死幼生;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出,輪回不斷;

  百年光景,只在剎那,出息入息,無息則止;

  今此色身,豈能長久,今此事業,怎能永恒;

  日日塵勞,夜夜奔波,成敗貧富,終歸消散;

  功名蓋世,無非一夢,富貴驚人,難免無常;

  人我相爭,盡是得失,誰勝誰負,到頭成空;

  世間事物,因緣所生,身心假我,何必執迷;

  勸君深思,生死事大,此事不解,何生能了;

  了悟生死,六道不來,一念清淨,便出叁界;

  雖迷未悟,切莫喪志,只要堅信,定能契入;

  老實修行,勿再起疑,道心不退,必證菩提。

  

《了脫生死》

  《大學》勸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人應修身養德,與人無求,與世無爭。且宜多行正道,仁慈濟世,一不愧天地,二不昧良心,故《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然修身行善,積人天福報,仍免不了一死,如《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告誡其弟子:「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故大衆們,勿自誤誤人,自欺欺人,而言:「做人好就好,學佛做什麼?佛還不是教人行善,做好事!」這些觀念皆是一知半解,不識佛法的真實義!

  不明白而有所論斷,便是無知;明白而不去力行,更是無明。人若只是相信自己的看法,則是主觀意識;若只相信別人的論調,便是無所主見。有智之人,當去深入了解,而非盲目的定論,這樣于己于人,皆無所益處。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意味常人,不了解生死。如一統天下的秦始皇,雖貴爲天子,仍對生死一籌莫展,爲求長生不死,派徐福遠赴重洋,去找尋不死之方,但終究要面臨死亡。

  不但在家如此,就連出家人也不例外。《續高僧傳》有此記載,北魏時,有沙門名昙鸾,因病到處求醫。而後感歎的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若能學得神仙之術,再來弘揚佛法,那不是很好嗎?」因此去拜會道家的陶弘景,懇求仙術,陶翁授以《仙經》十卷,昙鸾便歡喜回去。

  回程時經洛陽,遇見菩提留支法師,昙鸾便問:「佛法中有長生不死之法,能勝過這本《仙經》嗎?」法師說:「縱得長命,亦終歸六道輪回,有何可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也唯有佛法才有啊!」因此法師便以《觀無量壽佛經》授以昙鸾並告訴他:「學此經典,從此不再叁界投胎,六道輪轉,陰陽禍福之事不會再傷害于汝。而其壽命無量,是無法言說的,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昙鸾聽後,心中有所領悟,便把《仙經》燒毀,從此專修淨土,也以此教化衆生,又著述《往生論注》兩卷流傳于世。而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預知時至往生淨土。

  同樣爲求長生不死,但其結果卻是大不相同,一位六道輪回,一位往生極樂。

  故《彌陀經》有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秦王少善根,故不能得聞佛法;且勞民傷財,焚書坑儒,故無福德。昙鸾少年出家,一聞法師開導,就能專修淨土,此爲善根具足;後能于此度化于人,且論注流傳,便是福德具備。

  人皆有生死,誰能出離呢?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秦桧不義,陷害忠良,遺臭萬年,本應該死;嶽飛盡忠,爲國爲民,留香千古,亦要受死。夏蟬七天之命,早當會死;彭祖八百長壽,亦難逃一死。古人會死,今人會亡,來人亦是如此,正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不知您是否還爲名利打拼、權勢鬥爭、成敗難舍、情愛糾纏、兒孫煩惱、身心折磨、爲道憂心?還是故裝灑脫,不管它、隨便它、任由它?亦是無可奈何,無知、無解、無法呢?

  佛言:「生死事大。」就是說,人生再也沒有比此事更重要了!生死不是修行的專利,亦非老年人的問題,也不是病危再來探討的事情,更非失意人的借口。不要以爲現在稍有成就,或有點功夫,或處在順境,或無病痛,就可以不談生死之事。人不該這樣逃避問題,而要認真的去面對、思索、找尋、請教、學習、力行,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您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夫子爲聞道,可不在乎性命。而在《法華經》裏,佛于過去無量劫中,雖身爲國王仍四方求法,更言:「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孔子和佛陀都可爲法犧牲,難道我們連求法之心也不肯發嗎?

  生死事大,唯自己可救,那要如何修呢?

  如五祖所言:「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雖…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離苦得樂的良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