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P2

  ..續本文上一頁然衆生皆有佛性,但反觀自問:我們都是平庸的凡夫,且多生累劫妄緣所染,惡習深重,造業不斷,要說開悟見性,談何容易。所謂:「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當生解脫,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或許大衆有許多的疑惑,真的只有此法嗎?

  此疑惑問自己最清楚!不論是未修,或是初修,甚至修學已久之人。試問!自己可以把握今生開悟嗎?問百人、千人沒有一人敢確定。既然沒辦法,又何必耽誤自己呢?《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

  且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曾言:「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整天高談闊論,口說般若,不識本心,亦不老實修行之人,可說是愚昧到極點了。

  若已相信,您也許會問,到極樂世界,一定會開悟嗎?

  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彌陀經》裏,六方佛贊歎此經,況佛對舍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說不定有人會問,學佛之人不是要慈悲度衆,行六度波羅蜜嗎?

  藕益大師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真能老實念佛,便已具足六波羅蜜了。

  再問又怎能舍離衆生,獨自去極樂國土呢?

  就是爲了度衆生,所以才發願至阿彌陀佛身邊學習,直到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度盡一切衆生,正如學子先到海外留學,學成歸國之後,方能貢獻所學,幫助國人一樣的道理。

  《觀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若無發菩提心,又怎能去呢?所以自私之人是沒有資格往生極樂世界的呀!

  那如何才能去呢?

  只要止惡行善,發菩提心,有信、願、行,叁資糧即可。「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阿彌陀佛,決無虛願;念佛定可往生極樂世界。「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願將一切功德,回向極樂國。「行」執持阿彌陀佛之名號,老實念佛,直到一心不亂。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呢?

  藕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爲要耳。…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但每個人狀況不一,所以按自己的條件來自定功課即可,最主要就是「持之以恒」。

  又如何達到一心不亂呢?

  藕益大師說:「要達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

  再者,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由意根起念,舌根念佛,耳根聞入,其余叁根,自然攝受。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日久行深,即可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憨山大師的《費閑歌》不是說:「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不知光念,是否有用?

  修行有「解」、「行」二門,念佛人從行門進入,直到心開悟解;縱使不悟,亦可往生極樂。

  此偈說得很明白,念佛要深信切願,心口如一持名念佛。縱然散心念佛,念久也會專心而念;更何況《法華經》有言:「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多念多修總有好處,剛開始都是散亂心,因爲這是念佛的過程,故不能氣餒。

  且念一句佛有無量的功德,還可消除自己的無明業障,因此要堅定信心的念,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來贻誤此生才是。

  總之,要時時憶佛念佛,而念佛時要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念,不求快速、不求感應、不求開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老老實實的念,便能一路念到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念佛至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爲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爲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節錄《徹悟禅師語錄》

  一切法門,以明心爲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爲要。

  《達摩四行觀》雲:「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所謂「理入」,便是藉由經典來深入義理,而悟本心之方法。所謂「行入」,是透過各種修行,來契入清淨的本心。不論用何種方式,最終的目的便是,明心見性。

  此「法門」,是指理入;此「行門」,是指行入。一切由理而入的法門,當以明心見性爲主要。一切透過實修的行門,當以清淨本心爲重要。

  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徹悟禅師曾言:「此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

  禅師是一位圓解頓開之大師,以過來人的行持,懇勸一切修行人:明心之要訣,莫過于念佛。爲何呢?禅師引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來加以解釋。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爲事一心念佛。若衆生的心,于日常生活,來去坐臥,能時時憶念佛,現在或未來,必定能親見彌陀。就現前而言:念佛功夫純熟時,于定中可見佛,如慧遠大師,一生叁賭彌陀;或于夢中見佛,《法華經》雲:「若于夢中,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圍繞說法。」于未來而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持名念佛必見佛、菩薩來迎。《彌陀經》雲:「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便是最好的證明。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爲理一心念佛。不假借其他方便法門,便可自得心開悟解。《壇經》亦雲:「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樣的直接了。當由此可知,念佛至頓至圓,無非是明心之要訣!

  複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再說,淨心之要訣,亦莫過于念佛。爲何呢?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佛性本清淨,念念自性佛,不就歸于清淨。若能從一念至念念與佛相應,又豈能不淨心!

  又譬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清水之珠,下于濁水,濁水因清珠之關系,所以不得不,由濁轉清。以喻佛號,能治亂心,故言:「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由此可知,念佛至簡至捷,無非是淨心之要訣!

  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妙哉!一句佛號,涵蓋「解門」與「行門」之心要。舉悟來說,若無深信,又豈能理解;舉修來說,若無實修,又豈能證入。

  所以說一句佛號,總攝成佛的次第:信、解、行、證。故言:「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

  那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無非是一切修行人,入道最妙之心要啊!

  

《一念十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叁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叁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爲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節錄《徹悟禅師語錄》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迷時成妄,悟時顯真,真妄本是一心,因迷而有分別。真心因迷而産生妄念,然而此妄念亦由真心變現。然真心無生滅,故終日不變;遇緣則變,故終日隨緣。

  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叁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叁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所謂:「萬法由心造。」故一念之心,可緣十法界。心不念佛,便念衆生九界;不念叁乘諸聖,便念六道凡夫;不念人天善道,便念叁途惡道;不念鬼畜之道,便念無間地獄。

  故六祖大師雲:「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大衆雖未悟,卻可從心中念佛,念念與佛相應,便是念佛法界,此法甚妙!

  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

  衆生只要有心,則就有念。唯獨成佛,方能念念無妄念,念念清淨平等覺悟,故自等覺菩薩以下,悉皆有念。如菩薩有度衆生之念,二乘人有涅槃之念,凡夫念念有我…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離苦得樂的良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