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爲一受生之緣。
心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中之一界,更無有念能出十界以外。一念生十界,十界含諸念,故念念皆在十法界之內。
每起一念,爲緣法界之因,故六祖大師雲:「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即是此意也!
如一念瞋念,則受生地獄之法界;一念貪念,則受生惡鬼之法界;一念癡念,則受生畜生之法界。雖修五戒十善,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受阿修羅之法界;守五戒行十善,即受人法界;行十善修四禅八定,即受天法界。此爲六凡。
與四谛相應,即受聲聞法界;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受緣覺法界;與六度萬行相應,即受菩薩法界;念念清淨平等,即受佛法界也。此爲四聖。
若心能與阿彌陀佛之大慈大悲,依正莊嚴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不但念受佛法界,也定能往生極樂國土,何樂而不爲呢?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如果深知一念生十界之理,而不念佛者,這是未曾有之事!因爲真知,定會念佛;不念佛者,必然不知。
故修行修心,慎察平常起心動念,時時要提起「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之正念,而時時憶佛念佛,則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念佛止觀》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節錄《徹悟禅師語錄》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
一切修行的法門,不離「止觀」二字。因此透過止觀的修持,便可産生定慧。念佛法門當然也不例外,念佛時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可有別想,若有妄想,應立即回歸佛號;果能無有別想,即是「止」定。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
念佛時,當從心明明白白的生起,口裏清清楚楚的念出,耳中字字句句的聽入,一句都不含糊,了了分明;若能念到如此,即是「觀」慧。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佛號已具足止觀,非心外別有止觀。止爲因,定爲果;觀爲因,慧爲果。故《壇經》雲:「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楞嚴經》言:「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止觀已成,狂心即歇,妄念不生,菩提自現,了了分明,常寂自性,照見一切無礙,此爲「不變隨緣」;因如實照見一切,故能一念不生,即是照而常寂,此爲「隨緣不變」。實相之體,非寂非照,不落空有,即契入中道義也。
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
能如是信願,持名念佛,淨業必無不成。如此修行,且能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必往生上品。永明大師言:「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而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說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行,皆能如是成就。
念佛者可不慎乎。
念佛者,要能深信因果,明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理,且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並以至誠恭敬之心,來念每一句佛號,必能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而後將此功德回向極樂,定能上品上生。切不可只想藉彌陀願力,而自不老實修行,此不可不慎!
《決定成就》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節錄《印光大師語錄》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敬上和下。
修行從做人修起,人做不好又怎能成佛。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若有忍辱的功夫,何事不能成就。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服務于人,便是修福;成就于人,便是修慧。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常思己過,不犯錯,則是善根之人;不論人非,不造罪,乃是福德之事。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
要于二六時中,動靜語默,一句佛號,從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所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明此理,則自然念念佛號,不起別念;妄念一起,即歸一句佛號!縱使散亂心念佛,只要因緣成熟亦可成就,何況一心念佛呢?
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
心生慚愧,則不敢懈怠;心生忏悔,則持戒清淨。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老實修行,面對自我的內在,才是重點!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善自護念,淨心念佛;莫管人家,修何法門,修得如何?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衆生皆有佛性,故不可輕視于一切人,應學普賢菩薩,把衆生當成佛,故禮敬諸佛;應效常不輕菩薩,因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于人。唯己是凡夫,因還未成佛,故要精進念佛。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是再來人,若能依此而行,必是有善根、有福德之人;且具真信、切願、持名念佛叁資糧,加上彌陀之願力,定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