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缘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P3

  ..续本文上一页之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心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中之一界,更无有念能出十界以外。一念生十界,十界含诸念,故念念皆在十法界之内。

  每起一念,为缘法界之因,故六祖大师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即是此意也!

  如一念瞋念,则受生地狱之法界;一念贪念,则受生恶鬼之法界;一念痴念,则受生畜生之法界。虽修五戒十善,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受阿修罗之法界;守五戒行十善,即受人法界;行十善修四禅八定,即受天法界。此为六凡。

  与四谛相应,即受声闻法界;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受缘觉法界;与六度万行相应,即受菩萨法界;念念清净平等,即受佛法界也。此为四圣。

  若心能与阿弥陀佛之大慈大悲,依正庄严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不但念受佛法界,也定能往生极乐国土,何乐而不为呢?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如果深知一念生十界之理,而不念佛者,这是未曾有之事!因为真知,定会念佛;不念佛者,必然不知。

  故修行修心,慎察平常起心动念,时时要提起「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之正念,而时时忆佛念佛,则能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念佛止观》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节录《彻悟禅师语录》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

  一切修行的法门,不离「止观」二字。因此透过止观的修持,便可产生定慧。念佛法门当然也不例外,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不可有别想,若有妄想,应立即回归佛号;果能无有别想,即是「止」定。

  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

  念佛时,当从心明明白白的生起,口里清清楚楚的念出,耳中字字句句的听入,一句都不含糊,了了分明;若能念到如此,即是「观」慧。

  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

  一念佛号已具足止观,非心外别有止观。止为因,定为果;观为因,慧为果。故《坛经》云:「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楞严经》言:「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止观已成,狂心即歇,妄念不生,菩提自现,了了分明,常寂自性,照见一切无碍,此为「不变随缘」;因如实照见一切,故能一念不生,即是照而常寂,此为「随缘不变」。实相之体,非寂非照,不落空有,即契入中道义也。

  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

  能如是信愿,持名念佛,净业必无不成。如此修行,且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必往生上品。永明大师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说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行,皆能如是成就。

  念佛者可不慎乎。

  念佛者,要能深信因果,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且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并以至诚恭敬之心,来念每一句佛号,必能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而后将此功德回向极乐,定能上品上生。切不可只想藉弥陀愿力,而自不老实修行,此不可不慎!

  

《决定成就》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节录《印光大师语录》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敬上和下。

  修行从做人修起,人做不好又怎能成佛。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若有忍辱的功夫,何事不能成就。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服务于人,便是修福;成就于人,便是修慧。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常思己过,不犯错,则是善根之人;不论人非,不造罪,乃是福德之事。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

  要于二六时中,动静语默,一句佛号,从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明此理,则自然念念佛号,不起别念;妄念一起,即归一句佛号!纵使散乱心念佛,只要因缘成熟亦可成就,何况一心念佛呢?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心生惭愧,则不敢懈怠;心生忏悔,则持戒清净。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老实修行,面对自我的内在,才是重点!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善自护念,净心念佛;莫管人家,修何法门,修得如何?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众生皆有佛性,故不可轻视于一切人,应学普贤菩萨,把众生当成佛,故礼敬诸佛;应效常不轻菩萨,因众生毕竟成佛,故不敢轻慢于人。唯己是凡夫,因还未成佛,故要精进念佛。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是再来人,若能依此而行,必是有善根、有福德之人;且具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三资粮,加上弥陀之愿力,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随缘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离苦得乐的良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