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众生皆有佛性,但反观自问:我们都是平庸的凡夫,且多生累劫妄缘所染,恶习深重,造业不断,要说开悟见性,谈何容易。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当生解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或许大众有许多的疑惑,真的只有此法吗?
此疑惑问自己最清楚!不论是未修,或是初修,甚至修学已久之人。试问!自己可以把握今生开悟吗?问百人、千人没有一人敢确定。既然没办法,又何必耽误自己呢?《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
且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曾言:「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整天高谈阔论,口说般若,不识本心,亦不老实修行之人,可说是愚昧到极点了。
若已相信,您也许会问,到极乐世界,一定会开悟吗?
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弥陀经》里,六方佛赞叹此经,况佛对舍利弗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说不定有人会问,学佛之人不是要慈悲度众,行六度波罗蜜吗?
藕益大师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真能老实念佛,便已具足六波罗蜜了。
再问又怎能舍离众生,独自去极乐国土呢?
就是为了度众生,所以才发愿至阿弥陀佛身边学习,直到成就之后,才有能力度尽一切众生,正如学子先到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之后,方能贡献所学,帮助国人一样的道理。
《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若无发菩提心,又怎能去呢?所以自私之人是没有资格往生极乐世界的呀!
那如何才能去呢?
只要止恶行善,发菩提心,有信、愿、行,三资粮即可。「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念佛定可往生极乐世界。「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愿将一切功德,回向极乐国。「行」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老实念佛,直到一心不乱。
怎样才算老实念佛呢?
藕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但每个人状况不一,所以按自己的条件来自定功课即可,最主要就是「持之以恒」。
又如何达到一心不乱呢?
藕益大师说:「要达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再者,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由意根起念,舌根念佛,耳根闻入,其余三根,自然摄受。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日久行深,即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不是说:「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不知光念,是否有用?
修行有「解」、「行」二门,念佛人从行门进入,直到心开悟解;纵使不悟,亦可往生极乐。
此偈说得很明白,念佛要深信切愿,心口如一持名念佛。纵然散心念佛,念久也会专心而念;更何况《法华经》有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所谓:「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多念多修总有好处,刚开始都是散乱心,因为这是念佛的过程,故不能气馁。
且念一句佛有无量的功德,还可消除自己的无明业障,因此要坚定信心的念,不要再找任何借口,来贻误此生才是。
总之,要时时忆佛念佛,而念佛时要以至诚恭敬的心来念,不求快速、不求感应、不求开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老老实实的念,便能一路念到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至要》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节录《彻悟禅师语录》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达摩四行观》云:「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所谓「理入」,便是藉由经典来深入义理,而悟本心之方法。所谓「行入」,是透过各种修行,来契入清净的本心。不论用何种方式,最终的目的便是,明心见性。
此「法门」,是指理入;此「行门」,是指行入。一切由理而入的法门,当以明心见性为主要。一切透过实修的行门,当以清净本心为重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彻悟禅师曾言:「此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
禅师是一位圆解顿开之大师,以过来人的行持,恳劝一切修行人:明心之要诀,莫过于念佛。为何呢?禅师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来加以解释。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为事一心念佛。若众生的心,于日常生活,来去坐卧,能时时忆念佛,现在或未来,必定能亲见弥陀。就现前而言:念佛功夫纯熟时,于定中可见佛,如慧远大师,一生三赌弥陀;或于梦中见佛,《法华经》云:「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坐师子座,围绕说法。」于未来而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持名念佛必见佛、菩萨来迎。《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为理一心念佛。不假借其他方便法门,便可自得心开悟解。《坛经》亦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样的直接了。当由此可知,念佛至顿至圆,无非是明心之要诀!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再说,净心之要诀,亦莫过于念佛。为何呢?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佛性本清净,念念自性佛,不就归于清净。若能从一念至念念与佛相应,又岂能不净心!
又譬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清水之珠,下于浊水,浊水因清珠之关系,所以不得不,由浊转清。以喻佛号,能治乱心,故言:「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由此可知,念佛至简至捷,无非是净心之要诀!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妙哉!一句佛号,涵盖「解门」与「行门」之心要。举悟来说,若无深信,又岂能理解;举修来说,若无实修,又岂能证入。
所以说一句佛号,总摄成佛的次第:信、解、行、证。故言:「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
那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无非是一切修行人,入道最妙之心要啊!
《一念十界》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节录《彻悟禅师语录》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迷时成妄,悟时显真,真妄本是一心,因迷而有分别。真心因迷而产生妄念,然而此妄念亦由真心变现。然真心无生灭,故终日不变;遇缘则变,故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所谓:「万法由心造。」故一念之心,可缘十法界。心不念佛,便念众生九界;不念三乘诸圣,便念六道凡夫;不念人天善道,便念三途恶道;不念鬼畜之道,便念无间地狱。
故六祖大师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大众虽未悟,却可从心中念佛,念念与佛相应,便是念佛法界,此法甚妙!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
众生只要有心,则就有念。唯独成佛,方能念念无妄念,念念清净平等觉悟,故自等觉菩萨以下,悉皆有念。如菩萨有度众生之念,二乘人有涅槃之念,凡夫念念有我…
《随缘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