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自在
第三章 禅诗意境
《山中岁月》
鸡啼日未出,山色雾朦胧,
一杯清香茶,至心供佛前;
扫尘除心垢,拂镜见本性,
自性何曾染,无妨随缘修;
经行入林中,不觉路已穷,
回首来时径,只见落飘零;
依石片刻坐,一念历万年,
起身余晖照,夕阳伴人归;
入夜万籁寂,息缘好禅定,
诸法本性空,明日待缘起。
《春在枝头》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尽藏比丘尼
眉毛长在眼睛上,为何不见此眉?真佛本在汝心中,为何不见此佛?大道皆在平常里,为何不见此道?众生的心,到底在想什么……
修行者!一心想要明白大道,故终日到处参访。不论多远的天边海角,多高的山崖峭壁,只要有善知识所在,纵然踏破无数草鞋,也在所不辞。可惜的是「向外求法,了不可得。」故道出:「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不知经过多少寒暑,春花秋月,在追寻不得其解下,终于回到原点。此时暂且不起任何妄求,只以平常心来生活,就在那个当下,闻花香而开悟。故自诉「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天不在外面,而在汝心;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内觅。柴陵郁禅师,一日乘驴度桥,不小心坠落而大悟,便道出:「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无事可量》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禅师
想要透过静坐,把心静下来,往往适得其反。何不思惟:心为何动荡不安?有何罣碍不平?
心攀外缘,妄起不静,于境上生心,则贪瞋痴一并而起。如能似香烟袅袅,不住一处,时时无心,随风而逝,自可凝然一心,万缘放下,故言「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然而妄本从真出,故无须除妄求真,只要不执一切,妄念自然止息。世间人事纷争,皆是缘生缘灭,实无一法可得,悟此「缘起性空」之真谛,则无事可求,无心可得,故说:「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不要去创造障碍,来折腾自己;不要去想象事情,来折磨内心。只要明白,所有的罣碍,都由妄想而出,您便能体悟到,无门禅师所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低头便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无德禅师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凡事皆是一步一步而完成的。修行亦不例外,贵在「老实」二字,离此则无事可久,无法可成。
农夫老实插秧,才有收成之日;行者老实修行,才有证道之期。若肯「手把青秧插满田」,自然就会谦卑低头,恭敬待人,能如实修行,便可消融自我,使内心如天空一般清明,便能「低头便见水中天」。
当六根清净,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如人处红尘,心不染着,故说「身心清净方为道」。若要彻底悟道,就当破除一切习气、无明的惯性,故不可随过去的习气而为,应逆转而上,故借「退步原来是向前」来说明修行的过程。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憨山大师曾言:「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四看妄想全消。」了,就了;不了,何时能了?
《云水自在》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守净禅师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开花谢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变化;非神主宰,让花生灭。阴阳消长,成住坏空,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矣!
正如-流水无意往何方,只随因缘任漂流;浮云无心飞何处,只顺因缘去飘荡。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不知因缘,故刻意处世;因不懂随缘,而到处攀缘,终究弄得精疲力尽,为尘劳所累。不明无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断,执心越重,使得神识日益昏沈,为烦恼所苦。
若能观云水之道,悟缘起之理,则有意归于无意,有心契入无心,就可随缘而过,处处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无忧无虑》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王维
当一个人已无时间的概念,便是活在当下;已无空间的分别,便可随遇而安。
「偶来松树下」,您多久没有散步了,是否该出去走走?或许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未处理,但事实上做得完吗?仔细想想,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暂时放下它吧!走出去,去享受您的人生,不要葬身在办公桌前。
「高枕石头眠」,吃得下、睡得着,是有福气的人。是什么让人担心、害怕及不安呢?是我们无知的想法!使人坐立不安,寝食难眠,一切的烦恼罣碍,皆因心迷而被蒙蔽。不要再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将身放松,让心柔软,安心的休息睡觉吧!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不要数日子,但要过生活,人生短短数十年,自己要好好的过,快乐的活。聪明的人,想让日子过得更好;智慧的人,是懂过好每个日子。想一想,如何呢?
《与世无争》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此句言事。蜗牛喻人,寄生天地之间,实为渺小而微不足道,却为了一点利益,彼此争执不休,如同蜗牛头上的两角,时时在碰触。人们总是短视近利,因小失大,为了琐事而丧失大事;为了名利,而失去快乐,那值得吗?
「石火光中寄此身」此句言身。以古往今来而论,此身短短数十年,剎那生灭,停留不住,故经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明白无常之变化,当即时醒悟,切勿执着此身,随缘放下,生死自如,时时活在每个当下!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此两句言人。富人亦非乐,贫者亦非苦。苦乐并非决定于物质,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故不因贫而不笑,不因富而乐欢,苦与乐皆在迷悟之间!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
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
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清净。不论外境如何,不因没有声音才会清净,亦非搬离此处才会清净,更非哪里花香才会清净。也就是说,他念念都能够保持内在的清净,所以说「能自静」。
「住处是深山」,住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深不可测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禅家以心为住处。《金刚经》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直心就是道场,道场就在你心中,所以禅家自己能清净,他能住在内心的深山里面。
「门外事虽扰」,「门外」指的是世间。简单说,离开你的心,你就出门了。世间的纷纷扰扰很多,人、事、时、地、物,有形无形,顺与不顺都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修行,要有禅定的功夫!什么叫禅定?处在任何时空,不被影响,这才叫「禅定」。所以说「坐中人亦闲」,这个世间,一切外境,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内在总是悠闲的、清净的,这便是禅者的心境。
《事事如镜》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龙牙禅师
以日跟年比,日是短暂的;以年跟一生比,年是短暂的;以此生跟无限的时间比,人生是短暂的。人常忽略了现在,而去想象未来;忽略了已有,而去追逐未有。故始终活在悔恨之中,常有遗珠之憾过好每个当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有朝必有暮,花开必花谢,此现象是必然的,故无须付予太多的感伤及无奈。看清它,则不为所惑;了解它,则不为所苦。一切境界,皆是因缘生灭、聚散离合,此是真理、是道呀!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万物包含人,人是万物之一,故花如此,人亦如此!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成败兴衰,此事本一同。
事事犹如一面镜,镜中之人要知晓,镜里镜外皆不实,镜破人消入性空。
《心无两般》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佛印禅师
人有两种,一迷一悟,迷的是现象,悟的是真理。迷人常于相上打转,被境所牵;悟人了知真相,便于世间来去自如,不为所动,正如「一树春风有两般。」
飞蛾之所以扑火,因不知其害;愚人之所以自残,因不知其苦。有人觉醒,愿意向上提升;有人执迷,甘愿向下沉沦,真是「南枝向暖北枝寒。」
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心,哪来身外有佛,哪有心外求法之事呢?树还是树,人依旧是人。树历寒冬之链,才迎春风拂…
《随缘自在 第三章 禅诗意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