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自在
第叁章 禅詩意境
《山中歲月》
雞啼日未出,山色霧朦胧,
一杯清香茶,至心供佛前;
掃塵除心垢,拂鏡見本性,
自性何曾染,無妨隨緣修;
經行入林中,不覺路已窮,
回首來時徑,只見落飄零;
依石片刻坐,一念曆萬年,
起身余晖照,夕陽伴人歸;
入夜萬籁寂,息緣好禅定,
諸法本性空,明日待緣起。
《春在枝頭》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比丘尼
眉毛長在眼睛上,爲何不見此眉?真佛本在汝心中,爲何不見此佛?大道皆在平常裏,爲何不見此道?衆生的心,到底在想什麼……
修行者!一心想要明白大道,故終日到處參訪。不論多遠的天邊海角,多高的山崖峭壁,只要有善知識所在,縱然踏破無數草鞋,也在所不辭。可惜的是「向外求法,了不可得。」故道出:「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不知經過多少寒暑,春花秋月,在追尋不得其解下,終于回到原點。此時暫且不起任何妄求,只以平常心來生活,就在那個當下,聞花香而開悟。故自訴「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春天不在外面,而在汝心;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內覓。柴陵郁禅師,一日乘驢度橋,不小心墜落而大悟,便道出:「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無事可量》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守安禅師
想要透過靜坐,把心靜下來,往往適得其反。何不思惟:心爲何動蕩不安?有何罣礙不平?
心攀外緣,妄起不靜,于境上生心,則貪瞋癡一並而起。如能似香煙袅袅,不住一處,時時無心,隨風而逝,自可凝然一心,萬緣放下,故言「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然而妄本從真出,故無須除妄求真,只要不執一切,妄念自然止息。世間人事紛爭,皆是緣生緣滅,實無一法可得,悟此「緣起性空」之真谛,則無事可求,無心可得,故說:「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不要去創造障礙,來折騰自己;不要去想象事情,來折磨內心。只要明白,所有的罣礙,都由妄想而出,您便能體悟到,無門禅師所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低頭便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無德禅師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凡事皆是一步一步而完成的。修行亦不例外,貴在「老實」二字,離此則無事可久,無法可成。
農夫老實插秧,才有收成之日;行者老實修行,才有證道之期。若肯「手把青秧插滿田」,自然就會謙卑低頭,恭敬待人,能如實修行,便可消融自我,使內心如天空一般清明,便能「低頭便見水中天」。
當六根清淨,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如人處紅塵,心不染著,故說「身心清淨方爲道」。若要徹底悟道,就當破除一切習氣、無明的慣性,故不可隨過去的習氣而爲,應逆轉而上,故借「退步原來是向前」來說明修行的過程。
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憨山大師曾言:「門外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獨坐了無言說,四看妄想全消。」了,就了;不了,何時能了?
《雲水自在》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守淨禅師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開花謝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變化;非神主宰,讓花生滅。陰陽消長,成住壞空,是天道之循環,自然之法則,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矣!
正如-流水無意往何方,只隨因緣任漂流;浮雲無心飛何處,只順因緣去飄蕩。無情如此,有情亦是,萬物如此,人事亦同。故雲:「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不知因緣,故刻意處世;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終究弄得精疲力盡,爲塵勞所累。不明無爲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斷,執心越重,使得神識日益昏沈,爲煩惱所苦。
若能觀雲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則有意歸于無意,有心契入無心,就可隨緣而過,處處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無憂無慮》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王維
當一個人已無時間的概念,便是活在當下;已無空間的分別,便可隨遇而安。
「偶來松樹下」,您多久沒有散步了,是否該出去走走?或許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未處理,但事實上做得完嗎?仔細想想,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暫時放下它吧!走出去,去享受您的人生,不要葬身在辦公桌前。
「高枕石頭眠」,吃得下、睡得著,是有福氣的人。是什麼讓人擔心、害怕及不安呢?是我們無知的想法!使人坐立不安,寢食難眠,一切的煩惱罣礙,皆因心迷而被蒙蔽。不要再胡思亂想、胡言亂語,將身放松,讓心柔軟,安心的休息睡覺吧!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不要數日子,但要過生活,人生短短數十年,自己要好好的過,快樂的活。聰明的人,想讓日子過得更好;智慧的人,是懂過好每個日子。想一想,如何呢?
《與世無爭》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此句言事。蝸牛喻人,寄生天地之間,實爲渺小而微不足道,卻爲了一點利益,彼此爭執不休,如同蝸牛頭上的兩角,時時在碰觸。人們總是短視近利,因小失大,爲了瑣事而喪失大事;爲了名利,而失去快樂,那值得嗎?
「石火光中寄此身」此句言身。以古往今來而論,此身短短數十年,剎那生滅,停留不住,故經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明白無常之變化,當即時醒悟,切勿執著此身,隨緣放下,生死自如,時時活在每個當下!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此兩句言人。富人亦非樂,貧者亦非苦。苦樂並非決定于物質,而是一種人生態度,故不因貧而不笑,不因富而樂歡,苦與樂皆在迷悟之間!
《禅家自靜》
禅家能自靜,住處是深山,
門外事雖擾,坐中人亦閑。
真淨禅師
看“禅詩”請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個角度,那你將不知他個中的奧妙。
所謂「禅家」,講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個禅者,他的內心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清淨。不論外境如何,不因沒有聲音才會清淨,亦非搬離此處才會清淨,更非哪裏花香才會清淨。也就是說,他念念都能夠保持內在的清淨,所以說「能自靜」。
「住處是深山」,住處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深不可測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個禅家以心爲住處。《金剛經》雲:「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直心就是道場,道場就在你心中,所以禅家自己能清淨,他能住在內心的深山裏面。
「門外事雖擾」,「門外」指的是世間。簡單說,離開你的心,你就出門了。世間的紛紛擾擾很多,人、事、時、地、物,有形無形,順與不順都一樣。
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有禅定的功夫!什麼叫禅定?處在任何時空,不被影響,這才叫「禅定」。所以說「坐中人亦閑」,這個世間,一切外境,別人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內在總是悠閑的、清淨的,這便是禅者的心境。
《事事如鏡》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龍牙禅師
以日跟年比,日是短暫的;以年跟一生比,年是短暫的;以此生跟無限的時間比,人生是短暫的。人常忽略了現在,而去想象未來;忽略了已有,而去追逐未有。故始終活在悔恨之中,常有遺珠之憾過好每個當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實的。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有朝必有暮,花開必花謝,此現象是必然的,故無須付予太多的感傷及無奈。看清它,則不爲所惑;了解它,則不爲所苦。一切境界,皆是因緣生滅、聚散離合,此是真理、是道呀!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萬物包含人,人是萬物之一,故花如此,人亦如此!自然有陰陽消長,人生有成敗興衰,此事本一同。
事事猶如一面鏡,鏡中之人要知曉,鏡裏鏡外皆不實,鏡破人消入性空。
《心無兩般》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佛印禅師
人有兩種,一迷一悟,迷的是現象,悟的是真理。迷人常于相上打轉,被境所牽;悟人了知真相,便于世間來去自如,不爲所動,正如「一樹春風有兩般。」
飛蛾之所以撲火,因不知其害;愚人之所以自殘,因不知其苦。有人覺醒,願意向上提升;有人執迷,甘願向下沈淪,真是「南枝向暖北枝寒。」
迷悟皆在一念,聖凡同屬一心,哪來身外有佛,哪有心外求法之事呢?樹還是樹,人依舊是人。樹曆寒冬之鏈,才迎春風拂…
《隨緣自在 第叁章 禅詩意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