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叁章 禅詩意境▪P2

  ..續本文上一頁面;人經修行之路,方可明心見性。故言:「現成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到底是誰》

  

人生猶如幻中幻,塵世相逢誰是誰,

  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

  中峰禅師

  人生如戲,每人皆是自編、自導、自演。編出喜、怒、哀、樂,導出動、靜、語、默,演出愛、恨、情、仇,戲一出一出演,劇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敗;不是興,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猶如幻中幻」。

  生死輪回,隨個人業力,流轉于世。人進紅塵,步入社會,彼此相逢,卻不知誰是誰?說者叫人爲“張叁”,聞者不知己是誰;若問“李四”汝是誰說者自身亦不知,此謂「塵世相逢誰是誰」。

  因緣所成,父母生我,今有此身,感念雙親。人長之後,常思生前,誰是我?又從哪來?爲何而來?此生不解,又待何生!所以起疑「父母未生誰是我」。

  花開必然花謝,有生必定有死。現在活活潑潑,生氣依舊,不知何時,一息不來。若大限已至,世間假名不存,合眼蒙眬,我是誰呢?將往何處去?又爲何而走?想未來之路,起不解之疑,故感歎「一息不來我是誰」。

  禅意須心悟,實修方爲貴;人生如夢幻,切勿迷中迷;身相有來去,自性不生滅;若問我是誰,見性便知曉。

  

《無喻可說》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禅師

  真心若是可以言說,就非真正的心,只是假名爲心,強名爲說呀!讓我寒山假借萬物來比喻吧!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我的心!猶如天上的秋月,那樣的圓滿、光明好比地上的碧潭,這般的皎潔、清澈。就像月光,灑落在碧潭上,彼此相互輝映。秋月比喻是心之體,碧潭則是心之用。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一心,卻可照映千江啊!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無論怎樣的譬喻、比擬,這天上人間沒有一物可以來說明“我的心”是如何…如何…的呀!所以您們要寒山說,我也無法言語,更無法形容,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自去體悟吧!

  結語: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心本無相,故不可言說。「名,可名,非常名。」心本無名,強名爲之。此偈,便如同此意。

  寒山禅師借秋月、碧潭,來形容吾人的自性。正如圓滿代表自性具足一切,光明象征自性能生智慧,皎潔反應自性能生萬法,清澈則是自性本來清淨。修行唯靠自身體悟,何必向外尋覓呢?

  

《形問影從》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寒山禅師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寒山大士,人顛心不顛。世人笑他,他笑世人,衆人不解寒山,嘲笑他爲一瘋僧;寒山反笑衆人,不知人生如夢幻一樣,何必千般計較,萬事去求。人人都去追逐名利,又有誰會騎車馬來尋寒山呢?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寒山所居之處,是高峰險峻,常人難以到達。要走過彎曲的溪水,卻使人難以記憶;又要爬重重的高山,讓人難以數清。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畏艱辛,去參訪明師。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一路走來,只見到地上的草,山上的松。露珠如同哭泣的眼淚,灑遍千般的青草;微風如同詩人吟詠,吹上滿山的蒼松。正如修行之人,受到善知識法雨滋潤,身心如沐春風,已入了大道。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不知走了多久,此時卻迷在小徑中。四下無人,只能自問自答,用我的形體,來問影子,接著該往何處走?佛不能度衆,唯有衆生自度,不可只依賴外面的善知識,而要向內在的大善知識參悟才是啊!

  結語: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時時都有明師,處處皆有善士。若能恭敬求法,必遇菩薩指點、大士現身。所謂:「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一切還須自悟、自行,自成佛道呀!

  

《虛名無益》

  

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迹。

  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

  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寒山禅師

  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迹。

  世人夢寐以求,人間富貴,想住瓊樓玉宇,雕梁畫棟金屋。我卻獨自選擇,居住重岩洞窟,山高鳥絕,人煙稀少之地。

  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庭院的地上,空無一物,只有天上的白雲,懷抱著幽石。正如我寒山,心無一物可牽挂,如同幽人隱士,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已忘了自我。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

  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我住此重岩,不知幾載。只是常見春去冬又來,年複一年的變化忘了時間,亦忘了歲月。

  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送給世間人的話:名利使人貪婪,富貴讓人沈淪,不要盲目去追逐這些虛名,此對自己定是無所益處。

  結語:

  重岩是我心,他人走不到,群鳥飛不至,只有我能臨。心中本無物,方可體道心,白雲抱幽石,吾心攬天地。一念悟萬年,萬年是一念,春去春又來,生滅亦如是。

  寄語世間人,富貴如黃花,功名似流水,一點留不住,一片帶不走,早早悟無常,一切盡虛名,此生不再迷,當下悟無生。

  

《本來無事》

  

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爲貴,如何塵外人,

  卻入塵埃裏?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況複不遂者,

  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拾得禅師

  心無罣礙,名爲「清」;念無妄想,本自「閑」。有誰能出煩惱家,便是世間富貴人,故一語道破「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爲貴。」

  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爭,無事惹事,自找麻煩,如今怎會落得「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于我,“名”來炫耀于世,自迷不悟,爲欲所牽,正是「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由于欲心不斷,爲得名利權勢,故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閑;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著。一切夢幻,因緣假合,要及早覺醒,而知「況複不遂者,虛用平生志。」

  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著,而戀戀不舍。所以感歎「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若知叁心不可得,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著自破。

  

《蠅鑽故紙》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古靈禅師

  常人追逐外在有形的名利,而忽略內心真正的清淨;修行者屏棄一切物欲,而執泥于空的精神狀態。一是著于有,二是落于空。

  雖不貪求一切,亦莫否認所有,故勿「空門不肯出」。今知要出,也不能如蠅不知紙窗,見光便盲目亂飛,故言「投窗也太癡」。

  因此當深入經藏,才有方向,但卻不明經義,反被經轉,而「千年鑽故紙」,執迷于文字,只會于紙上談兵,口中說禅,而不悟本心,不見本性,「何日出頭時」?

  讀經不行經,只不過知解之徒。禅非文字能現,心非口頭可言,而是要在生活中參究,平常中領悟。故馬祖禅師開示:「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隨緣自在 第叁章 禅詩意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