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故无北俱卢洲(即郁单越)难也。六根清净,明利黠慧,故无盲聋喑哑难也。众生生者,皆正定聚。故无世智辩聪难也。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经无量劫,观音即补其处,号普光功德山王佛,故无佛前佛后难也。」
「恶趣」。趣者,谓众生趣往之处。有因必有果。从因向果,是名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又《法华文句记》曰:「从一至一,故名趣。」「恶趣」即「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此正第一大愿,「国无恶道」之成就。
「魔恼」。魔者,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义林章六》云:「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又《慧琳音义十二》云:「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又《智度论》中称四魔:一者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者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者,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因相类,乃从而称魔也。今云「魔恼」者,以魔能恼害身心故。又烦恼即魔故。
极乐世界永无魔恼者,因举体是一清净句也。乃「住真实慧」之所庄严,「真实之际」之所开示,故能惠「真实之利」。于真实中,一法清净,尚无魔恼之名,何况有实。如《法华经》云:「佛言: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是明极乐无有诸恼也。至于魔事,秽土众生,以念佛故,尚得免除,何况生彼净土。《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则以念佛治之。(见《止观九之二》)又《净土修证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弥陀果德,无量清净。是故彼国,永绝魔事。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者,春夏秋冬。「寒暑」者,大冷大热。「雨冥」者,阴雨。彼国十七种功德庄严成就中,此显第三种庄严性功德成就。《论注》曰:「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今于天,则无四时等异。于地,则无江海山谷之相。唯是宽广平正,黄金色地。于人,如《论注》云:「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此正显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为庄严性功德成就。
「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无江海须弥等,续显性功德成就。「须弥」者,译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宝所成。处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万里。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围名曰「铁围山」。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余卅二天,分住四侧。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阳绕须弥。过去有人认为须弥山在地球上,显系误会,须弥乃较太阳更大之天体。南瞻部洲即地球。至于所谓「水」者,指流体。「海」者,指流体会积之处,非世间之实海也)。
「自然七宝」者。《会疏》曰:「娑婆秽国,杂业所感,故以泥土瓦砾为地体。彼土专以无漏净心所现,故以七宝为其体。是布施持戒所摄取也。性不造作,故云自然。」文中「性不造作,故云自然」,与《论注》解「性功德成就」曰,「性是必然义」同旨。盖性德自然,非可造作。是自然义。修德有功,性德自显,必然如是,是「自然」义。「七宝」者,诸译及余诸经论稍有差异。本经指「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美玉见《唐译》,水晶见汉吴两译)。《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智度论》曰「金、银、毗琉璃、颇黎、车磲、玛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般若经》七宝中包括琥珀。《魏译》亦有琥珀。总之极乐众宝,微妙奇丽,远超世间。聊借世宝之名,以作比况耳。
「黄金为地」见小本经文。今曰:「自然七宝,黄金为地」,乃表性德自然之黄金等七宝,合成为地也。《魏译》曰:「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又《观经》曰:「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今极乐国土,地无土石,唯是性德妙宝庄严。如《往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珍宝性」者,盖谓自性中之珍宝。是故具足一切微妙庄严。此即《往生论》中,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也。
「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地平等,则大地平正。《往生论》偈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即此宽广不可限极之意。《论注》曰:「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即《往生论》庄严量功德成就。庄严之「量」不可限极也。
「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者,胜妙难思也。「微妙」者,则妙中之妙,难思中之难思也。「丽」者,美好也,光华也。「奇」者,异也,不耦也,特也,非常也。「奇丽」者,特异独超之美妙与光华也。如极乐之地七宝所成,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呈月,故云奇丽。「清净庄严」。清净者,永离染也,庄严者,具万德也。《论注》曰:「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又曰:「性者,本义也。能生(性)既净,所生(国界)焉能不净。」因安乐国土是清净本性之所庄严成就也。
「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本经《至心精进第五》法藏比丘愿作佛时,智慧、光明、国土、名字,皆闻十方。并曰「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由于法藏菩萨因中发超胜无数佛国之愿,至作佛时,本其所愿,即自得之。如《光明遍照第十二》曰:「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是故极乐国土,具足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中央有一天城,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天城,总数为三十三处。故称卅三天。此忉利天之诸天,与四天王天,皆依须弥山而住。阿难今闻佛说极乐世界无有须弥山,故问上述诸天,依何而住。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夜摩」具名须夜摩。欲界天中第三天。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须弥而住。名地居天。夜摩以上住于空中,名空居天。译为时分、善分。《佛地论》曰:「夜摩天者,谓此天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兜率」,译作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第四天。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喜足。其内院为弥勒大士之净土。外院为天众之欲乐处。
「色无色界」。「色」指色界诸天,「无色」指无色界诸天。皆位居欲界天之上,住于虚空。故世尊反问阿难,若无须弥,天即无有住处者,夜摩以上诸天,住于何所?今娑婆世界夜摩诸天,尚能不依须弥,能住于空。则彼土诸天,何须有须弥也。阿难答曰:因有不可思议业力,致使诸天依空而住。「业」者《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谓身口意之所作名业。作善名善业。作恶名恶业。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故名业力。《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免。」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果报」者,据《笺注》意。果报指过去所行善恶,感得之结果与回报,故名果报。本为一体。若细区分,则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由于过去世中,所造业因之结果,是名「果」,又对应于造业之缘而报者,名为「报」。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促使得果者,名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子,因也。农夫之耕耘与雨露之滋润等,缘也。今年米麦之成熟,是以去年米麦为种子,故对应于去年之米麦,则是果。对应于去年之农夫与雨露,则为报也。
「不可思议」者,超情离见,非众生思维语言之所能及。「众生业报」。「业报」指业因与果报。由于善恶之业因,则遭受乐苦之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又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作业无边,报必随之。如《俱舍论九》曰:「上至世尊无能遮抑,以业势力最强盛故。」故云「众生业报,不可思议」。
「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者,如《大集经》曰:「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又临济曰:「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可见众生之日用与境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