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故無北俱盧洲(即郁單越)難也。六根清淨,明利黠慧,故無盲聾喑啞難也。衆生生者,皆正定聚。故無世智辯聰難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經無量劫,觀音即補其處,號普光功德山王佛,故無佛前佛後難也。」
「惡趣」。趣者,謂衆生趣往之處。有因必有果。從因向果,是名趣。《俱舍論八》曰:「趣謂所往。」又《法華文句記》曰:「從一至一,故名趣。」「惡趣」即「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阿彌陀經》曰:「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正第一大願,「國無惡道」之成就。
「魔惱」。魔者,梵語魔羅之略。譯爲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義林章六》雲:「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雲魔。」又《慧琳音義十二》雲:「魔羅,唐雲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爲留難事。名爲魔羅。」又《智度論》中稱四魔:一者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者陰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叁者,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爲魔之本法。他叁魔因相類,乃從而稱魔也。今雲「魔惱」者,以魔能惱害身心故。又煩惱即魔故。
極樂世界永無魔惱者,因舉體是一清淨句也。乃「住真實慧」之所莊嚴,「真實之際」之所開示,故能惠「真實之利」。于真實中,一法清淨,尚無魔惱之名,何況有實。如《法華經》雲:「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是明極樂無有諸惱也。至于魔事,穢土衆生,以念佛故,尚得免除,何況生彼淨土。《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則以念佛治之。(見《止觀九之二》)又《淨土修證儀》雲:「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爲境故。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爲境故,永絕魔事。心無邪念時,則聖境現前,光明發顯。」彌陀果德,無量清淨。是故彼國,永絕魔事。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四時」者,春夏秋冬。「寒暑」者,大冷大熱。「雨冥」者,陰雨。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此顯第叁種莊嚴性功德成就。《論注》曰:「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今于天,則無四時等異。于地,則無江海山谷之相。唯是寬廣平正,黃金色地。于人,如《論注》雲:「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此正顯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爲莊嚴性功德成就。
「複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爲地」。無江海須彌等,續顯性功德成就。「須彌」者,譯爲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水叁百叁十六萬裏。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圍名曰「鐵圍山」。須彌山頂中央爲帝釋天所居。余卅二天,分住四側。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陽繞須彌。過去有人認爲須彌山在地球上,顯系誤會,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南瞻部洲即地球。至于所謂「水」者,指流體。「海」者,指流體會積之處,非世間之實海也)。
「自然七寶」者。《會疏》曰:「娑婆穢國,雜業所感,故以泥土瓦礫爲地體。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故以七寶爲其體。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性不造作,故雲自然。」文中「性不造作,故雲自然」,與《論注》解「性功德成就」曰,「性是必然義」同旨。蓋性德自然,非可造作。是自然義。修德有功,性德自顯,必然如是,是「自然」義。「七寶」者,諸譯及余諸經論稍有差異。本經指「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美玉見《唐譯》,水晶見漢吳兩譯)。《阿彌陀經》爲「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智度論》曰「金、銀、毗琉璃、頗黎、車磲、瑪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般若經》七寶中包括琥珀。《魏譯》亦有琥珀。總之極樂衆寶,微妙奇麗,遠超世間。聊借世寶之名,以作比況耳。
「黃金爲地」見小本經文。今曰:「自然七寶,黃金爲地」,乃表性德自然之黃金等七寶,合成爲地也。《魏譯》曰:「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爲地。」又《觀經》曰:「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今極樂國土,地無土石,唯是性德妙寶莊嚴。如《往生論》雲:「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珍寶性」者,蓋謂自性中之珍寶。是故具足一切微妙莊嚴。此即《往生論》中,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心淨土淨,心平地平,心地平等,則大地平正。《往生論》偈雲:「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即此寬廣不可限極之意。《論注》曰:「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言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即《往生論》莊嚴量功德成就。莊嚴之「量」不可限極也。
「微妙奇麗,清淨莊嚴」。「妙」者,勝妙難思也。「微妙」者,則妙中之妙,難思中之難思也。「麗」者,美好也,光華也。「奇」者,異也,不耦也,特也,非常也。「奇麗」者,特異獨超之美妙與光華也。如極樂之地七寶所成,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呈月,故雲奇麗。「清淨莊嚴」。清淨者,永離染也,莊嚴者,具萬德也。《論注》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又曰:「性者,本義也。能生(性)既淨,所生(國界)焉能不淨。」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也。
「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本經《至心精進第五》法藏比丘願作佛時,智慧、光明、國土、名字,皆聞十方。並曰「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由于法藏菩薩因中發超勝無數佛國之願,至作佛時,本其所願,即自得之。如《光明遍照第十二》曰:「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爲預計。」是故極樂國土,具足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忉利天」,譯言叁十叁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彌山之頂。中央有一天城,帝釋所居。四方各有八天城,總數爲叁十叁處。故稱卅叁天。此忉利天之諸天,與四天王天,皆依須彌山而住。阿難今聞佛說極樂世界無有須彌山,故問上述諸天,依何而住。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夜摩」具名須夜摩。欲界天中第叁天。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須彌而住。名地居天。夜摩以上住于空中,名空居天。譯爲時分、善分。《佛地論》曰:「夜摩天者,謂此天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兜率」,譯作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第四天。于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喜足。其內院爲彌勒大士之淨土。外院爲天衆之欲樂處。
「色無色界」。「色」指色界諸天,「無色」指無色界諸天。皆位居欲界天之上,住于虛空。故世尊反問阿難,若無須彌,天即無有住處者,夜摩以上諸天,住于何所?今娑婆世界夜摩諸天,尚能不依須彌,能住于空。則彼土諸天,何須有須彌也。阿難答曰:因有不可思議業力,致使諸天依空而住。「業」者《俱舍光記十叁》曰「造作名業」。謂身口意之所作名業。作善名善業。作惡名惡業。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故名業力。《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衆生業報亦不可思議。衆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果報」者,據《箋注》意。果報指過去所行善惡,感得之結果與回報,故名果報。本爲一體。若細區分,則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由于過去世中,所造業因之結果,是名「果」,又對應于造業之緣而報者,名爲「報」。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促使得果者,名曰緣。譬如米麥之種子,因也。農夫之耕耘與雨露之滋潤等,緣也。今年米麥之成熟,是以去年米麥爲種子,故對應于去年之米麥,則是果。對應于去年之農夫與雨露,則爲報也。
「不可思議」者,超情離見,非衆生思維語言之所能及。「衆生業報」。「業報」指業因與果報。由于善惡之業因,則遭受樂苦之果報。《寶積經九十六》曰:「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又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作業無邊,報必隨之。如《俱舍論九》曰:「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故雲「衆生業報,不可思議」。
「衆生善根,不可思議」者,如《大集經》曰:「衆生之行不可思議。衆生境界不可思議。」又臨濟曰:「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可見衆生之日用與境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