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六)▪P3

  ..續本文上一頁均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也。又《法華經》曰:「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深顯衆生善根,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言諸佛者,通指十方如來。「聖力」。力者力用。又據《梵語名義大集》及《宗鏡錄》四十八,有五種力:(一)定力,(二)通力,(叁)借識力,(四)大願力,(五)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故雲聖力不可思議。現約今經,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于無量劫莊嚴佛土,德如普賢。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令一切衆生皆得真實之利。以如是大願大行無量真實功德,故成就聖力與國土皆不可思議。昙鸾師于十七種國土莊嚴功德成就下,一一注曰「焉(或安)可思議」。如「光爲佛事,焉可思議。」「此水爲佛事,安可思議。」「此影爲佛事,安可思議。」「此聲爲佛事,焉可思議」。最殊勝者,則爲諸住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前已明證極樂世界即是密嚴華藏。)如是勝妙國土,皆非微塵所成,本非世間物質,不賴萬有引力而維系,故不需有須彌也。且以國土乃金剛自性清淨之所成,故雲世界不可思議。

  「其國衆生功德善力」。「其國」指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種種正行、助行、定善、散善,求生淨土。持萬德圓具之名,入一乘大願之海。如是殊勝功德,無量無邊,故其力用,實難思議。修善所得之力用,稱爲「善力」。《淨影疏》曰:「依法正修,名爲善力。」極樂衆生之功德善力均不可思議。又「住行業地」者,《會疏》曰:「行業之地者,是則彌陀如來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也。」極樂衆生因有無量功德善力,乃能安住于彌陀如來願行大業成就之地,故雲「住行業地」。如第二卷第四十七願征引《論注》,謂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聞名得平等口業,遇光知法得平等意業。是即住于彌陀之行業地也。由于極樂衆生功德善力,安住彌陀行業地之力,及彼佛無上威神之力,是故極樂國土,不賴須彌,自然安住。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于此法,實無所惑。但爲將來衆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至此,始陳明發問之動機,蓋鑒于當來衆生,情執深重,于此疑惑,故代啓問。今世此界衆生,往往顛倒,謬執此界之現象與規律,以管測諸佛境界。甚至執一隅之見,以疑佛說。聞佛說極樂無須彌,便疑彼國諸天,依何而住。佛破其惑,故反問之。蓋以此界夜摩等天,亦不依須彌。焉能據忉利以下之事相,以疑極樂。阿難大權示現,爲衆生而問。故不雲「住空」。而答「不可思議」。于是引出世尊殊勝開示。道出全經要旨。蓋本經通身是一部「不可思議」也。

  上述衆生情見,不但不明佛法,實亦違反現代科學。因我人所處之世界是叁維空間,故人腦之思維分別,在妄念不斷之情況下,不能超出此空間之局限性。更焉能依叁維空間之規律,以妄測更多維空間之實際?現多維空間之理論已爲科學界所承認。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維數應爲無量維。

  又彼土實超人天,因順余方,始名人天。所雲忉利、四天王天等等,亦皆是順方適俗之談。經雲彼國聖衆,「有在地受經聽經者」。又「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又彼土聖衆,宮殿隨身。故知其國宮殿有居空者,有在地者。故以夜摩(空居)忉利(地居)等天爲喻耳。經中《超世希有品》曰:「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故知天人與天皆是順俗之說。

  光明遍照第十二

  前《國界嚴淨品》顯依報莊嚴。今第十二,與十叁兩品,顯正報莊嚴。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壽命無量,是豎窮叁際。本品贊揚彌陀光明,首贊彌陀光明之獨勝。次顯光明之因勝。叁顯十二光之勝名。四顯光明妙用之殊勝。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叁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刹。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爲預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此品乃彌陀第十叁「光明無量願」,與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第十叁願曰:「光明無量」,「絕勝諸佛」。此願成就,故「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至于佛果平等,光明何異?望西師答曰:「常同常別。諸佛妙德,內證雖同。本願別故,光有勝劣。」此正經中「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之意。「恒沙」指印度恒河之沙。「四維」東西南北四方。「頂上圓光」佛有頂光與身光,此指頂光。「由旬」乃印度表示距離之單位。古帝王一日行軍之裏數,爲一由旬。或雲四十裏,或叁十裏。又《維摩經》肇公注曰:「“由旬”天竺裏數名也。上由旬六十裏。中由旬五十裏。下由旬四十裏。」以上差異,蓋由中印兩國從古至今,度量衡單位常有變化。且行軍一日之裏程本非恒量。故不必定執一數也。從一由旬至「百千佛刹」,表諸佛光明所照之遠近,以爲對比。「唯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刹」,顯彌陀光明之獨勝。以證彌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爲本品內容之首。

  次正顯彌陀獨勝之因。上品雲「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今品又曰「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下複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于平等法中,而又有如是差別者,蓋由于前世求道之本願不同也。彌陀第十叁大願曰:「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是以「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爲預計」。蓋謂至成佛時,每如其本願而現光明,皆自然成就,不因計畫與安排。因果如一,是故「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此段是本品之叁,顯光明之十二勝名。此十二光明,稱十二光佛,均爲無量壽佛之異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覺。《首楞嚴經》曰:「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叁昧。」今經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來也。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曰:「是內坐十二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爲一切叁達無量光佛。。。。智力叁明超日月光佛」,正與本經相合。又《唐譯》爲十五光,《宋譯》爲十叁光,乃開合不同耳。

  「無量光佛」,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大師此贊,深契聖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實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實,故應稽首禮敬也。因此大經,唯一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今偈雲「真實明」,可見極樂依正因果純一真實。又宋大慧禅師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是法」指真實法,即真實際也。不離是光說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實慧也。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實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是故《贊佛偈》雲「有量諸相蒙光曉」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實明,能開曉諸有中一切之相,亦指開曉一切諸有中之衆生。故雲「有量諸相蒙光曉」,一切衆生蒙此光益而曉了真實之慧也。《論注》曰:「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是等衆生,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是即「蒙光曉」之義,亦即惠予衆生真實之利也。

  「無邊光佛」。《贊阿彌陀佛偈》雲:「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昙師此贊,遠勝余師。義寂解「無邊」曰「無邊際故」。淨影曰:「廣也」。皆不如昙師之圓妙。昙師以解脫光注無邊光。解脫者,涅槃叁德之一。複名之爲「輪」。輪者,圓具之義。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離有無」者,離有無之二邊。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究竟解脫,是「無邊」義也。亦即《論注》中「畢竟平等意業」也。末後直雲「平等覺」(「平等覺」亦彌陀聖號)。頓顯第一義谛,畢竟平等,萬法一如。昙師此贊,剖顯無邊光佛號之深義。此真能贊佛者也。

  「無礙光佛」。「無礙」者,憬興、義寂曰「無障礙」。淨影曰「自在」。昙師贊曰:「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其意爲,光如虛空,故無障礙。本體常寂,妙用無窮。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有情),皆蒙光益。故雲「難思議」也。

  「無等光佛」見唐宋譯。《魏譯》爲「無對光佛」。淨影曰:「他光不敵,名無對光。」憬興曰:「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昙師贊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無對與無等之義同,無有等對,即是絕待。《首楞嚴經》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故知「無對光佛」號,其義甚深。

  「智慧光」。淨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憬興曰:「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複除衆生無明品心,故智慧。」又昙師贊雲:「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後兩者,均以破除無明,而名智慧。彼佛智光,能蕩除我等無明心垢,專予我等真實之利,是故彌陀稱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常照光」。見《宋譯》。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魏譯》爲「不斷光」。淨影曰:「常照不絕,名不斷光。」憬興曰:「佛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