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P5

  ..续本文上一页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深显《华严》广狭自在、一多相容、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又《维摩经》亦显掌中持世界之不可思议功德。经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极乐大众,悉具如是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深显圣众庄严,主伴功德均不可思议。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上数句,独标目连功德,举以为喻。知星宿数,见汉吴译,《汉译》曰「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数星知有几枚也。」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上明声闻无数。目连神通第一,假令十方众生同具目连之神通。以毕生之时间,竭尽其智力,以共推算极乐圣众之数。其所知者,未及彼土众数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此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一毛」,言其微小也,更分为百分,则更小也。「如微尘」,则极小也。以此毛尘所沾得之水,喻所知之数。其不知者,如大海水,以喻彼土圣众,其数无量也。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末段结合主伴。教主寿命无量,国中一切大众,亦皆如佛,寿命无量。弥陀大恩大德,微妙难思。带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无退转。又复寿命无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补佛位而证极果。此土既多退缘,又以寿命不过百年,故末法中,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

  又《往生论》偈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佛寿无量,教化之众无量,所教人民皆同补处菩萨,故云善住持也。又偈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指彼佛会众,皆于弥陀国土清净莲华中生,「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亦即皆从弥陀自心中生也。是故彼国人民,平等如佛,寿命亦皆无量。一生补佛。可知极乐主伴悉皆庄严,功德成就。

  宝树遍国第十四

  本品重显极乐国土依报庄严。七宝行树,周遍其国,此诸宝树,或一宝独成。或多宝共作。树皆整齐庄严,光色殊妙,随风奏乐,音调和雅。此即第四十「无量色树愿」之成就。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水晶」与水精同。梵语颇黎,又作玻璃,译言水精。有紫白红碧四色。「琉璃」乃梵语。华言青色宝。此宝青色。一切众宝皆不能坏。体坚色莹,世间希有,故名为宝。琥珀、玛瑙,亦皆世间珍宝。总之七宝,皆借世物勉强为喻。实则极乐一切万物悉皆微妙奇丽,超逾十方,岂真似此浊世之俗物!

  又据《往生论》则此宝树,显国土庄严中,种种事功德成就。论曰:「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树是妙宝所成,是即「备诸珍宝性」之浅义。深言之,盖显弥陀之性德。一切妙宝皆弥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宝中备具一切珍宝之妙德。「具足妙庄严」者,浅言之乃下文中「荣色光曜」与「出五音声」等义,深言之,则一一宝树皆是圆明具德也。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前段表树之质。上数句表树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丽。正《往生论》中,「庄严地成就」,偈云:「杂树异光色」,极乐国土,地平如掌,杂色宝树,遍满其国,上覆宝网,下饰宝栏,皆表地庄严也。

  「各自异行」。表种种不同之宝树,各各依类成行。「行行相值」,《定善义》曰:「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也。」「实」者,《会疏》曰:「实谓果实,不差其处(洽在其位),故云相当。」「荣色」,繁茂之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胜视」者,目不暇给也,亦即五色缤纷,目光难辨之义。

  又《定善义》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乃至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住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准上之义,则彼国宝树,皆阿弥陀无漏心中所流出,无有老死,亦无迁变,故无初生与渐长之相。彼土是无生之界,故林树亦住无生,亦是无量寿。有情无情,平等一味。囫囵是个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故,如下所云,树出妙音,自然相和。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会疏》曰:「无漏清净风,故云清风。应时而吹,故云时发」。「五音声」者,指宫商角徵羽之五声。此五声可摄一切音声(此五声乃中国古代乐律之本,再加变宫、变征为七声。即现代音乐之七声。)。「微妙宫商」,以宫商代表一切音声、悉皆「微妙」。「相和」者,相应也。《会疏》曰:「愿力所成,不藉鼓吹,故云自然相和」。树出和声,显极乐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圆明具德也。

  菩提道场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树之妙德难思。末显弥陀愿力,举果明因。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锞,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道场」。此有五义:一、指释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道之处,名曰道场。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三、供佛之处,称为道场。四、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五、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诸寺,皆名道场。」今经所云道场,是第四义,修道之处也。

  「菩提树」据《西域记》曰:即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树。译为道树,或觉树。佛在世时,树高四百尺。后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是为此世界之菩提树。今经云彼土树高四百万里。或以《观经》中「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则显佛高树低,量不相称。实则此亦无碍。种种说量,皆随众生机宜,故不拘于一格。且此经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此处高低纵然有异,若达广狭自在之玄门,则洽入一切无碍之法界。

  「一切众宝」下,显菩提树之庄严。「自然合成」,表弥陀大愿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开显。「荣」者,繁盛明丽,「晖」同辉。意为此树亦是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是故华果繁茂秀丽,光明普照。

  「复有」下,显树上之庄严。《往生论》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正与此处经文相应。经中璎珞、宝柱、宝网,皆树上空中之庄严。首明四色摩尼宝,此诸宝总摄众宝之善妙,乃最上之宝,故称「众宝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宝,作为璎珞。遍垂树之枝条,以为庄严。「云聚宝锞」。锞即锁,此处指建筑物中相钩连之结构。「云聚」者乃宝之名。如《唐译》曰:「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锞。」故知云聚宝锁,即以云聚宝所成之钩连结构也。「宝柱」者,《宋译》云:「彼佛国土,有种种宝柱,皆以百千珍宝而用庄严。所谓金柱、银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玛瑙柱。」复有二宝乃至七宝共成之柱。如是宝柱,饰以璎珞以及宝锁。「金珠铃铎」。「金」者,纯金,「珠」者,真珠。「铃」者,金属之铃,形似钟而较小。「铎」者,指铃中之木舌,用以击铃使发声。铃与铎皆妙宝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悬于菩提树枝条之间,故云「周匝条间」。「珍妙宝网」者,《唐译》曰:「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以为其网。」故知宝网亦由金珠铃铎之所成,故云珍妙。「罗覆」者,「罗」指开张罗列,「覆」指覆盖。如是宝网,盖覆菩提树上,故云「罗覆其上」。宝珠放光,「百千万色」。如《观经》曰:「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辉映,弥增光丽。故曰「互相映饰」。「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无量宝珠,故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无极」者,无有极限。「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者。憬兴云:「如来慈悲善报所现。故应众机,现大小长短,一宝二宝乃至众宝等,无不适意故也。」如是妙现,普应群机,变化不拘,一一圆妙,全显事事无碍。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上显树能演说妙法,不可思议之益。「妙法」者,第一最胜不可思议之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风吹宝树枝叶,所发音声,演说不可称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昙师曰:「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佛事」者,指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荐等法会,称为佛事。极乐国土,树发音声能作佛事,故昙师赞为不可思议也。又此音声,「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义寂云:「清者清净,闻者不生浊染心故。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彼本作「清扬」,今本是「清畅」。畅者通畅,欢畅,能令闻者舒畅。又具通晓之义,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