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六)▪P5

  ..續本文上一頁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深顯《華嚴》廣狹自在、一多相容、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又《維摩經》亦顯掌中持世界之不可思議功德。經雲:「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極樂大衆,悉具如是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深顯聖衆莊嚴,主伴功德均不可思議。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衆生,于一晝夜,悉知其數。

  上數句,獨標目連功德,舉以爲喻。知星宿數,見漢吳譯,《漢譯》曰「摩诃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數星知有幾枚也。」

  假使十方衆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上明聲聞無數。目連神通第一,假令十方衆生同具目連之神通。以畢生之時間,竭盡其智力,以共推算極樂聖衆之數。其所知者,未及彼土衆數千萬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爲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此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一毛」,言其微小也,更分爲百分,則更小也。「如微塵」,則極小也。以此毛塵所沾得之水,喻所知之數。其不知者,如大海水,以喻彼土聖衆,其數無量也。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末段結合主伴。教主壽命無量,國中一切大衆,亦皆如佛,壽命無量。彌陀大恩大德,微妙難思。帶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無退轉。又複壽命無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補佛位而證極果。此土既多退緣,又以壽命不過百年,故末法中,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

  又《往生論》偈雲:「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佛壽無量,教化之衆無量,所教人民皆同補處菩薩,故雲善住持也。又偈雲:「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指彼佛會衆,皆于彌陀國土清淨蓮華中生,「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亦即皆從彌陀自心中生也。是故彼國人民,平等如佛,壽命亦皆無量。一生補佛。可知極樂主伴悉皆莊嚴,功德成就。

  寶樹遍國第十四

  本品重顯極樂國土依報莊嚴。七寶行樹,周遍其國,此諸寶樹,或一寶獨成。或多寶共作。樹皆整齊莊嚴,光色殊妙,隨風奏樂,音調和雅。此即第四十「無量色樹願」之成就。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或有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爲根,白銀爲身,琉璃爲枝,水晶爲梢,琥珀爲葉,美玉爲華,瑪瑙爲果。其余諸樹,複有七寶,互爲根幹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水晶」與水精同。梵語頗黎,又作玻璃,譯言水精。有紫白紅碧四色。「琉璃」乃梵語。華言青色寶。此寶青色。一切衆寶皆不能壞。體堅色瑩,世間希有,故名爲寶。琥珀、瑪瑙,亦皆世間珍寶。總之七寶,皆借世物勉強爲喻。實則極樂一切萬物悉皆微妙奇麗,超逾十方,豈真似此濁世之俗物!

  又據《往生論》則此寶樹,顯國土莊嚴中,種種事功德成就。論曰:「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樹是妙寶所成,是即「備諸珍寶性」之淺義。深言之,蓋顯彌陀之性德。一切妙寶皆彌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寶中備具一切珍寶之妙德。「具足妙莊嚴」者,淺言之乃下文中「榮色光曜」與「出五音聲」等義,深言之,則一一寶樹皆是圓明具德也。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前段表樹之質。上數句表樹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麗。正《往生論》中,「莊嚴地成就」,偈雲:「雜樹異光色」,極樂國土,地平如掌,雜色寶樹,遍滿其國,上覆寶網,下飾寶欄,皆表地莊嚴也。

  「各自異行」。表種種不同之寶樹,各各依類成行。「行行相值」,《定善義》曰:「彼國林樹雖多,行行整直而無雜亂也。」「實」者,《會疏》曰:「實謂果實,不差其處(洽在其位),故雲相當。」「榮色」,繁茂之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勝視」者,目不暇給也,亦即五色缤紛,目光難辨之義。

  又《定善義》雲:「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乃至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何意然者,彼界住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准上之義,則彼國寶樹,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無有老死,亦無遷變,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彼土是無生之界,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囵是個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故,如下所雲,樹出妙音,自然相和。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會疏》曰:「無漏清淨風,故雲清風。應時而吹,故雲時發」。「五音聲」者,指宮商角徵羽之五聲。此五聲可攝一切音聲(此五聲乃中國古代樂律之本,再加變宮、變征爲七聲。即現代音樂之七聲。)。「微妙宮商」,以宮商代表一切音聲、悉皆「微妙」。「相和」者,相應也。《會疏》曰:「願力所成,不藉鼓吹,故雲自然相和」。樹出和聲,顯極樂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圓明具德也。

  菩提道場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次顯樹之妙德難思。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裏。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晖遍照。複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衆寶之王以爲璎珞。雲聚寶锞,飾諸寶柱。金珠鈴铎,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道場」。此有五義:一、指釋尊于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叁、供佛之處,稱爲道場。四、學道之處,《維摩經肇注》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五、隋炀帝時以爲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今經所雲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

  「菩提樹」據《西域記》曰:即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譯爲道樹,或覺樹。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爲此世界之菩提樹。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裏。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實則此亦無礙。種種說量,皆隨衆生機宜,故不拘于一格。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

  「一切衆寶」下,顯菩提樹之莊嚴。「自然合成」,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開顯。「榮」者,繁盛明麗,「晖」同輝。意爲此樹亦是一切衆寶,自然合成。是故華果繁茂秀麗,光明普照。

  「複有」下,顯樹上之莊嚴。《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正與此處經文相應。經中璎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衆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衆寶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爲璎珞。遍垂樹之枝條,以爲莊嚴。「雲聚寶锞」。锞即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鈎連之結構。「雲聚」者乃寶之名。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爲其锞。」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鈎連結構也。「寶柱」者,《宋譯》雲:「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瑪瑙柱。」複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如是寶柱,飾以璎珞以及寶鎖。「金珠鈴铎」。「金」者,純金,「珠」者,真珠。「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鍾而較小。「铎」者,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發聲。鈴與铎皆妙寶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于菩提樹枝條之間,故雲「周匝條間」。「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铎,以爲其網。」故知寶網亦由金珠鈴铎之所成,故雲珍妙。「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雲「羅覆其上」。寶珠放光,「百千萬色」。如《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輝映,彌增光麗。故曰「互相映飾」。「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無量寶珠,故曰「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無極」者,無有極限。「一切莊嚴隨應而現」者。憬興雲:「如來慈悲善報所現。故應衆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衆寶等,無不適意故也。」如是妙現,普應群機,變化不拘,一一圓妙,全顯事事無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

  上顯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之益。「妙法」者,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故雲「演出無量妙法音聲」。昙師曰:「此聲爲佛事,焉可思議。」「佛事」者,指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薦等法會,稱爲佛事。極樂國土,樹發音聲能作佛事,故昙師贊爲不可思議也。又此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義寂雲:「清者清淨,聞者不生濁染心故。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彼本作「清揚」,今本是「清暢」。暢者通暢,歡暢,能令聞者舒暢。又具通曉之義,能…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