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昙师赞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一切时普照,正是常照之义。
「清净光」。净影曰「离垢称净」。憬兴曰:「从佛无贪善根而现,亦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昙师赞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故知此光明朗离垢,复能为众生消除贪浊与罪垢,故号为清净光。又《往生论》云:「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是知清净一名,体是真实法身。广摄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故《汉译》弥陀名号为无量清净佛,又弥陀密号为「清净金刚」。当知清净二字,其义甚深。
「欢喜光」。净影曰:「能令见者心悦,名喜。」憬兴曰:「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欢喜。」昙师赞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安乐」者,如《法华》曰:「身意泰然,快得安乐。」佛光能令众生安乐欢悦,故名欢喜光。
「解脱光」见《宋译》。《魏译》无之。故古诸师,未有注释。但《魏译》中有炎王与无称两光,昙师赞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闇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又「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由上可见两偈之实,皆赞解脱。「神光离相」、「因光成佛」是显解脱光自觉之德;「佛光第一」、「三涂蒙光」,是显解脱光觉他之益。从此两赞合参,正显解脱光之德益。离相成佛,放光普度,正显解脱光之妙德与利益也。于此亦可见,古译差异,往往皆由于开合之不同耳。
「安隐光」见《宋译》。安隐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五浊八苦不能挠,故曰安。山崩地陷不能动,故日稳。又《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又寂静妙常,即常寂光。是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安义。三际一如,无去无来,是隐义。弥陀于寂静妙常中,妙光普照,咸令众生,安隐快乐,离诸生灭,是名安隐光。
「超日月光」。净影曰:「过(超也)世间相,名超日月。」憬兴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辉,故超日月。」昙师赞曰:「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又《超日明三昧经》曰:「日之光明,照现在事。人物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何况弥陀光明。故名超日月光」上之经文,胜余诸解。盖以日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透铁围山(故不能照两铁围山之间)不能照明人之本心。超日明三昧胜之。但弥陀光明,又远胜此三昧。故名超日月光也。
「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开为「难思光」与「无称光」。按难思即不可思,无称即不可议也。净影曰:「过世心想,故曰难思。过世言相,名无称光。」过者超过之义。憬兴曰:「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难思。又非余乘所堪说,故无称。」又昙师赞曰:「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光离光相,故除佛莫测。昙师之解,摄前二者而更胜。(至于无称光既前合于解脱光,兹又合于不思议光,实亦无碍。盖诸译开合有别,错综不一,故显差异。但其实质亦无二致。解脱乃涅槃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议也。)
又「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本经小本之原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代、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莲池《疏钞》释「不可思议」曰:「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成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又小本依正因果皆不可思议。《疏钞》曰:「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
又《弥陀要解》曰:「不可思议,略有五义: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曰「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要解》所云:「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真是「红心裹面中红心」之语,近代印光大师赞叹此书曰:「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诚哉是言!
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故名不思议光。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上段是本品之四,显弥陀光明妙用之殊胜。是为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其有众生,遇斯光者」,表佛光虽普照十方,无边无碍。但以众生根性不同,其根下缘劣者,喻如覆盆绝照,日光虽遍,但人覆盆于顶,则不见光明,故有能遇与不遇者。若有机缘,「遇斯光者」,则必获如下之光益。「垢灭」,《魏译》为「三垢消灭」,三垢即贪嗔痴之三毒。「善生」者,《十住毗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又《智度论卅》曰:「一切善法,皆从三善法生增长。」是明「垢灭」则「善生」也。又《魏译》为「善心生焉」。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今约弥陀本愿,则指对净宗之真实信心也。「身意」,即身、口、意三业。「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如《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盖此土众生,刚强难化。若「身意柔软」。便易调服教化。「三途」。途者,道也。三途者,火途、血途、刀途也。小狱兼寒热,大地狱唯在热。从热而言,故地狱名为火途。畜生互相啖食,故云血途。饿鬼常被驰逼,故名刀途。恶趣众生,在极苦处,蒙佛光照,其苦休止,而得安息。故云「皆得休息」。因佛本愿曰:「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今此殊胜光益,正是此愿之成就。今云「命终得解脱」。正是愿文中,慈心作善,往生极乐之意。由上可见三途极苦之众生,以见光故,尚能息苦,命终往生,故知弥陀愿力,威光摄受之力,俱不可思议。又《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般舟赞》曰:「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实念佛之人,皆是具缘遇光之人也。
望西师疏曰:「问:人间行者,犹见光难。三途众生,岂辄得见。答:《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修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微妙法,开悟父母令发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弥陀光益,岂唐捐乎!」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此段指闻佛光明之德,日夜称说者,亦皆「随意所愿,得生其国」。《吴译》曰:「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今经言:「闻其光明威神功德」,相当于《吴译》之「闻阿弥陀佛声」。今之「日夜称说,至心不断」,相当于《吴译》之「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今之「随意所愿,得生其国」,相当于《吴译》之「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会疏》曰:「日夜称说(弥陀光明),至心不断,是则生因也。。。。。。。然则称彼名号(弥陀圣号),至心信乐,是日夜称说义也。」疏谓「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成为往生净土之因。而信乐持名,亦是日夜称说之义。且信愿持名是往生正因,故皆随愿得生也。
寿众无量第十三
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寿命之长久,实无法称说,无法计算。此上正为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之成就。「又有无数声闻之众。」乃第十六「声闻无数愿」之成就。「寿命长久,不可称计」表阿弥陀佛究竟法身,三际(过、现、未)一如,故寿命无量。复以大愿独胜,超越诸佛,故报身化身寿命亦皆无量。佛寿无量故常觉众生。佛愿无极,故应广摄会众。是以国中声闻等亦复无数无量也。「神智洞达」者,显彼土会众之神通智慧通达透彻。《往生论》曰:「天人不动众(指极乐会众),清净智海生。」《论注》曰:「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故皆「神智洞达,威力自在」。
「神智」。「神」谓神通,「智」谓智慧。此是两字分举。若合为一词,则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神」者,明也。此之智慧,神明无极者也。「达」者,通达无碍。「洞」者,究竟通彻。「威力自在」者,威神之力,自在无碍也。
「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