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愿文言,无量劫时宿命,故知此为大乘菩萨之通也。
此愿含二意:一者。如日澄宪师云:「不知宿命故,于善不进,于恶不恐。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彼罗汉忆泥犁苦,流血汗(有阿罗汉忆及先世在地狱中种种惨痛,怖畏之极,流出血汗。)。福增(古德之名)见先身骨忽开悟。(又有人)不知先生母,以为妻。不知先世怨,养为子。不知先身父,以为美食等。皆迷宿命事,着今世乐。忽闻本缘,皆生厌心者也。」故极乐国人应具宿命智通,知众生宿世行业,因势诱导,以为化度众生之方便。二者。静照云:「若识宿命,则不自高。忆念过去无数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国。」又澄宪云:「往生彼国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故极乐国人因宿命智通,而弥上仰佛德也。
「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洞」者,深也,通也。」彻」者,通也,明也。十方,指空间。去来现在,即过去、未来,与现在,指时间。」去」承上宿命通愿。指知十方过去无量劫中宿命所作善恶之事,悉皆「洞视彻听」。以下言知十方未来与现在之事。则第七天眼通愿与第八天耳通愿也。天眼通,又名天眼智通,又名生死智通。天眼,天趣之眼。能见粗细远近一切之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智度论五》曰:「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例如天人,则天道为自地,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五道为下地)中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又天眼通者,《会疏》曰:「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见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也。」凡夫肉眼,只见障内,例如围墙是障,凡夫但见墙内,不知墙外之一切。天眼能见障外,故通达无碍。又彼国天人之天眼,远胜二乘及诸天之天眼。龙树大士曰:「二乘中小声闻不作意,一千界为通境。若作意者,见二千国土。大声闻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缘觉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诸佛菩萨见无量世界事。」至于彼国天人,不问作意不作意,所见世界与众生生死流转,及其因缘业行,远超二乘。如《宋译》第五愿曰:「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见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今经云洞视「十方去来现在之事」,即能见无量世界之事。可见极乐国人之通,实是佛菩萨神通也。
又此愿意有二说:一者,如望西曰:「或土众生,以不见于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见诸乐果,故不修乐因。法藏愍念此等众生,选择此愿摄众生也。」又《会疏》曰:「肉眼昧劣,不见一纸之外。但缘目前,思从于此。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又澄宪曰:「呜呼悲哉!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厌离心缓,报谢思怠。」故望西又曰:「上求下化之要,厌苦报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视者欤!」
二者,如《渧记》广其意云:「如《会疏》等言,愿兴约灭恶生善,厌苦欣净。若尔,则非真土(指极乐)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约真土所得者,或有净土,其土圣众,虽有天眼,或见二千世界,或见三千世界。不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或有净土,其土菩萨,但虽得天眼,而不能圆具五眼。是以殊兴此愿而已。故《愿成就文》曰:「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等谓得一天眼则圆得五眼(本经第三十品中,「彼佛刹中,一切菩萨,修行五眼」,是其证也)。是以能见尘数佛国,明照众生,死此生彼,济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胜益也。」盖其意为:若谓此愿之起,仅为灭恶生善与厌苦欣乐,此尚非极乐真净国人之实际利益。极乐国土天人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国。且得天眼即能圆具慧眼、法眼、佛眼与本具之肉眼,是为五眼。是以能见尘数佛国,并明照众生,生死去来种种之相。于是可以救济群生,利乐万物。此方是本愿之殊胜利益。上之两说,后者切近弥陀本愿。
经中彻听十方未来现在之事,是第八天耳通愿。又名天耳智通。天耳,指色界诸天人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会疏》曰:「天耳通者。能闻一切障内障外,苦乐忧喜,语言音声,无壅也。」此愿《魏译》文为「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唐译》文曰:「国中有情,不获天耳。乃至不闻亿那由他百千踰缮那外说法者,不取正觉。」准上可知,极乐天人之耳通,远超二乘,不但普闻十方音声,且能听无量诸佛说法也。
澄宪曰:「此通至要。地狱众苦之声,饿鬼饥饿之声,闻之镇(「镇「字或是「震「、「俱「之误)增大悲之心。干闼紧那(天帝之乐神。弹琉璃之琴,其音普闻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乐,神仙诵经之音,闻之常乐寂静之洞(洞者,洞府,指神仙息处)。况诸佛说法,闻悉受持;菩萨对谈,听并渴仰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九、他心通愿。
上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亦名他心智通。他心智,乃知他人心念之智。他心智通者,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如明镜现万象故。此愿之意,如澄宪云:「世俗犹以知他心为要,况出世利物乎!又《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圣众,不藉修持,自知他心。应其意乐,接化无方也。」《魏译》文曰:「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后世解此经者亦有两说:一者,「下至」乃就此通力之下者而言,可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若其上者,则可知十方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二者,下者指众生心念,若论其上,则可知诸佛菩萨之心。《甄解》曰:「二乘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知细。诸佛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养菩萨,亦复如是。」安养,乃极乐世界之异名。生极乐之菩萨众,其中上者,多是一生补处菩萨。复由弥陀宏愿之加被,故可上知佛心。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上章具第十「神足通愿」,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文中合说两愿,如「周遍巡历供养诸佛,」「巡历」偏显第十愿,「供养」遍显第十一愿。
「波罗蜜多」或「波罗蜜」,译为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或简译为度。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菩萨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罗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为彼岸到,我国云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生彼国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测,通者通融自在)自在无碍。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此显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亿。(指万万)(我国古时于亿另有三说,曰十万、百万、千万三种,故古师定此数亦不同。)神足(亦云如意足)者,《会疏》云:「此有三:(一)运身行。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维,便能速至。(三)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到。」又《大论》云:「如意通有三种:(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处没彼处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于一念顷「指极短促之时门。」一念「之时限,诸说不一,已见前释。今依《翻译名义集》以刹那为一念。并依《大论》「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故知一念,指一弹指所占时间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暂。然于此短促刹那之际,可「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深显极乐国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议。「那由他」数也,古说不一。其小者,如《玄应音义》谓「那由他。当中国十万」。其较大者,则谓「那由他,隋(隋代称中国为隋)言,数千万」。(他说不俱引)故其数难于确定,但可定言「亿那由他百千」表一难以数计之大数也。于一刹那,能超过如是众多佛刹,表所到之处至远也。「周遍巡历」者,表所游之国至广也。「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遗。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十二、定成正觉愿。
此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也。愿文中「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自《宋译》。」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自《唐译》。至于《魏译》则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释《魏译》时,多以《唐译》助显之。并于此愿立四名:一名必至灭度愿。二名证大涅槃愿。三名无上涅槃愿。四亦可名住相证果愿。《甄解》赞曰:「高祖(指善导)愿名太尽愿意矣。」今会本取《唐译》之文,又以定成正觉为愿名,正符善导大师之意。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与「十念必生「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可见此愿,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怀,只是为一切众生决…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