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P3

  ..續本文上一頁。今願文言,無量劫時宿命,故知此爲大乘菩薩之通也。

  此願含二意:一者。如日澄憲師雲:「不知宿命故,于善不進,于惡不恐。萬善懈怠,衆惡造作,只爲不知宿業也。彼羅漢憶泥犁苦,流血汗(有阿羅漢憶及先世在地獄中種種慘痛,怖畏之極,流出血汗。)。福增(古德之名)見先身骨忽開悟。(又有人)不知先生母,以爲妻。不知先世怨,養爲子。不知先身父,以爲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樂。忽聞本緣,皆生厭心者也。」故極樂國人應具宿命智通,知衆生宿世行業,因勢誘導,以爲化度衆生之方便。二者。靜照雲:「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數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國。」又澄憲雲:「往生彼國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故極樂國人因宿命智通,而彌上仰佛德也。

  「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洞」者,深也,通也。」徹」者,通也,明也。十方,指空間。去來現在,即過去、未來,與現在,指時間。」去」承上宿命通願。指知十方過去無量劫中宿命所作善惡之事,悉皆「洞視徹聽」。以下言知十方未來與現在之事。則第七天眼通願與第八天耳通願也。天眼通,又名天眼智通,又名生死智通。天眼,天趣之眼。能見粗細遠近一切之色,及衆生未來生死之相。《智度論五》曰:「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例如天人,則天道爲自地,修羅、人、畜生、鬼、地獄五道爲下地)中六道衆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又天眼通者,《會疏》曰:「能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見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也。」凡夫肉眼,只見障內,例如圍牆是障,凡夫但見牆內,不知牆外之一切。天眼能見障外,故通達無礙。又彼國天人之天眼,遠勝二乘及諸天之天眼。龍樹大士曰:「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爲通境。若作意者,見二千國土。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叁千。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叁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見叁千大千世界事。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至于彼國天人,不問作意不作意,所見世界與衆生生死流轉,及其因緣業行,遠超二乘。如《宋譯》第五願曰:「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今經雲洞視「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即能見無量世界之事。可見極樂國人之通,實是佛菩薩神通也。

  又此願意有二說:一者,如望西曰:「或土衆生,以不見于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見諸樂果,故不修樂因。法藏愍念此等衆生,選擇此願攝衆生也。」又《會疏》曰:「肉眼昧劣,不見一紙之外。但緣目前,思從于此。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又澄憲曰:「嗚呼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厭離心緩,報謝思怠。」故望西又曰:「上求下化之要,厭苦報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視者欤!」

  二者,如《渧記》廣其意雲:「如《會疏》等言,願興約滅惡生善,厭苦欣淨。若爾,則非真土(指極樂)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淨土,其土聖衆,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叁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國。或有淨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而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願而已。故《願成就文》曰:「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等謂得一天眼則圓得五眼(本經第叁十品中,「彼佛刹中,一切菩薩,修行五眼」,是其證也)。是以能見塵數佛國,明照衆生,死此生彼,濟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願之勝益也。」蓋其意爲:若謂此願之起,僅爲滅惡生善與厭苦欣樂,此尚非極樂真淨國人之實際利益。極樂國土天人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國。且得天眼即能圓具慧眼、法眼、佛眼與本具之肉眼,是爲五眼。是以能見塵數佛國,並明照衆生,生死去來種種之相。于是可以救濟群生,利樂萬物。此方是本願之殊勝利益。上之兩說,後者切近彌陀本願。

  經中徹聽十方未來現在之事,是第八天耳通願。又名天耳智通。天耳,指色界諸天人之耳根。能聞六道衆生之語言,及遠近粗細一切之音聲。《會疏》曰:「天耳通者。能聞一切障內障外,苦樂憂喜,語言音聲,無壅也。」此願《魏譯》文爲「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唐譯》文曰:「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說法者,不取正覺。」准上可知,極樂天人之耳通,遠超二乘,不但普聞十方音聲,且能聽無量諸佛說法也。

  澄憲曰:「此通至要。地獄衆苦之聲,餓鬼饑餓之聲,聞之鎮(「鎮「字或是「震「、「俱「之誤)增大悲之心。幹闼緊那(天帝之樂神。彈琉璃之琴,其音普聞此叁千大千世界)之樂,神仙誦經之音,聞之常樂寂靜之洞(洞者,洞府,指神仙息處)。況諸佛說法,聞悉受持;菩薩對談,聽並渴仰哉!」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刹,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九、他心通願。

  上第九「他心通願」。他心通,亦名他心智通。他心智,乃知他人心念之智。他心智通者,照一切衆生心中所念,如明鏡現萬象故。此願之意,如澄憲雲:「世俗猶以知他心爲要,況出世利物乎!又《會疏》曰:「是故願言:我國聖衆,不藉修持,自知他心。應其意樂,接化無方也。」《魏譯》文曰:「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後世解此經者亦有兩說:一者,「下至」乃就此通力之下者而言,可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若其上者,則可知十方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刹。二者,下者指衆生心念,若論其上,則可知諸佛菩薩之心。《甄解》曰:「二乘但知凡夫小聖粗心,不能知細。諸佛菩薩所知微細,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養菩薩,亦複如是。」安養,乃極樂世界之異名。生極樂之菩薩衆,其中上者,多是一生補處菩薩。複由彌陀宏願之加被,故可上知佛心。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于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上章具第十「神足通願」,第十一「遍供諸佛願」。文中合說兩願,如「周遍巡曆供養諸佛,」「巡曆」偏顯第十願,「供養」遍顯第十一願。

  「波羅蜜多」或「波羅蜜」,譯爲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或簡譯爲度。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雲事究竟。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羅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爲彼岸到,我國雲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生彼國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測,通者通融自在)自在無礙。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于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此顯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億。(指萬萬)(我國古時于億另有叁說,曰十萬、百萬、千萬叁種,故古師定此數亦不同。)神足(亦雲如意足)者,《會疏》雲:「此有叁:(一)運身行。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勝解通。謂極遠方,作意思維,便能速至。(叁)意勢通。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到。」又《大論》雲:「如意通有叁種:(一)能到。(二)轉變。(叁)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叁者,此處沒彼處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

  「于一念頃「指極短促之時門。」一念「之時限,諸說不一,已見前釋。今依《翻譯名義集》以刹那爲一念。並依《大論》「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故知一念,指一彈指所占時間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暫。然于此短促刹那之際,可「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曆」。深顯極樂國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那由他」數也,古說不一。其小者,如《玄應音義》謂「那由他。當中國十萬」。其較大者,則謂「那由他,隋(隋代稱中國爲隋)言,數千萬」。(他說不俱引)故其數難于確定,但可定言「億那由他百千」表一難以數計之大數也。于一刹那,能超過如是衆多佛刹,表所到之處至遠也。「周遍巡曆」者,表所遊之國至廣也。「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也。而悉于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叁世不隔當念。當下即是,圓攝無遺。故雲:華藏無異極樂,淨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十二、定成正覺願。

  此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衆生于究竟涅槃也。願文中「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自《宋譯》。」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自《唐譯》。至于《魏譯》則爲「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釋《魏譯》時,多以《唐譯》助顯之。並于此願立四名:一名必至滅度願。二名證大涅槃願。叁名無上涅槃願。四亦可名住相證果願。《甄解》贊曰:「高祖(指善導)願名太盡願意矣。」今會本取《唐譯》之文,又以定成正覺爲願名,正符善導大師之意。

  善導大師于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與「十念必生「等五願,爲真實願。視爲四十八願之心要。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懷,只是爲一切衆生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