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成佛。成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衆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
願文中「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與理,曰分別。以虛妄之分別爲體性,即妄于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故稱之爲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唯識述記七》曰:「言分別者,有漏叁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爲自體故。」願文中「遠離分別」,即舍除分別之妄惑,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寂靜」者,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即涅槃之理。《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又《往生要集上》曰:「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歸寂靜。如《華嚴經》曰:「觀寂靜法,離諸癡闇。」不生分別,自然遠離癡闇,而諸根寂靜矣。更有進者,世尊釋迦牟尼。牟尼即寂默與寂靜義。《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雲寂默。叁業(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身口意寂靜,正是今經中「諸根寂靜」。而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也。
由于遠離分別之妄惑,諸根寂靜,契入涅槃之理。故續曰:「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等正覺」,乃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大涅槃」,亦佛果之名,譯爲入滅。具雲般涅槃。「般」此雲圓。涅槃,此雲寂。故義翻爲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本體窮盡于真如法性),妙絕相累(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爲寂。《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大涅槃者,指大乘之涅槃,揀非小乘。大乘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脫之叁德。有常、樂、我、淨之四義。離分段、變易二生死,具無邊之身智,是大乘涅槃。至于二乘,則叁德之中,僅具解脫。四義之中,唯常樂淨。但離分段,仍有變易生死。灰身滅智,是爲小乘涅槃。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十叁、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上章具二願。」千萬億倍「以上,爲第十叁「光明無量願」。「若有衆生」以下,爲第十四「觸光安樂願」。第十叁與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淨影稱爲「攝法身願」,以其攝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願,爲真報身之德,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爲「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蓋無量壽則豎窮叁際,佛身常住,衆生有依;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故爲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爲一切衆生悉皆光壽無量。又《往生論》雲: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叁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故《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若論度生,《甄解》又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爲衆生。故雲:“四十八願,攝受衆生。”又雲:“一一誓願,爲衆生故。”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此願意爲: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望西師雲:「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衆生亦無邊。衆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依望西意,下文亦同此解,欲利益無邊,故光明無邊,具德無盡。
「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本經《光明遍照品》曰:「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爲預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可見彌陀光明「絕勝諸佛」者,蓋因前生願力超絕,故今自然得之。是以經中複曰:「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又《大法炬陀羅尼經》謂諸佛有兩種光明:(一)常光。(二)放光。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謂以光(使人)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也。今願所指是常光。《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曰:「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是爲常光之明證。
第十四願,顯佛光所具利生之妙德。「見我光明,照觸其身」,凡見佛光者及蒙佛光照及之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本經《光明遍照品》曰:「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叁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是即「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之意。又《禮贊》雲:「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又如《觀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光明攝取,正指今願。遇此光者,皆得往生,故雲「來生我國」。此正顯光之德益,不可思議。由上可見,光明無量是佛身德,而此光明實爲利生,故雲:「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又雲「一一誓願,爲衆生故」。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此章含第十五「壽命無量願「及第十六「聲聞無數願」。至于壽命無量願中,既指佛之壽命無量,兼明國中無數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今此一願,在《魏譯》分爲兩願,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所攝彌陀願德,廣于任一古譯。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爲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衆生故。」蓋教主住世時短,則化事短促,衆生難遇。教主長住,則化緣無窮,利生無盡。故澄憲贊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又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教主壽命無量,是真實無量,非有量之無量。以現在語言表之,壽命無量,指絕對之無量,非相對之無量也。
此願下明,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澄憲雲:「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繼釋雲:「修行佛道者,死魔爲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見佛聞法,值遇衆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衆苦,其德非一。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難計),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蓋玉杯實爲良材,若無底則不成器也。)又望西亦曰:「諸樂根本,只在此願。」又如《群疑論》謂彼國人民「命極長遠。縱令凡夫,還入變易(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蓋生極樂,見佛聞法,一切時處皆是增上,無有退緣,壽命複又無量,故不論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稱之爲淨土第一德,良有以也。
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願文曰:「國中聲聞天人無數。」澄憲雲:「阿彌陀佛,弟子無量。叁無量中,其一也。」叁無量者,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眷屬無量也。願雲聲聞兼攝緣覺。或疑《悲華經》謂彼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衆,純是菩薩,無量無邊。」今經何雲「聲聞無數「耶?蓋此二者,文雖相左,而義實無違。今經叁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叁輩生者,既已悉發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薩乘。故《悲華》雲「純是菩薩「也。至于彼國聲聞緣覺,只是就其斷惑之情況而言。雖斷見思,未破塵沙與無明惑,是稱聲聞。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願度他。則是未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即不能往生矣。證諸《宋譯》此意甚顯。《宋譯》曰:「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衆生,令生我刹。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刹之內,偏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按聲聞不聞他方佛名,但求小乘涅槃,不取佛果。今極樂人民所謂爲「聲聞」者,能遠至無數佛國,作無量佛事,度無邊衆生,悉令成佛,正是大菩薩之行徑。豈能視爲一般聲聞耶?是所謂之「聲聞」,皆已發菩薩之大心,行菩薩之大行,趣無上之大果。其實正如《悲華》所謂:「純是菩薩」也。
本章下雲:「假令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總顯佛壽無量,人民壽命無量,國中弟子無量。「叁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以須彌山爲中心,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爲一世界。如是之世界積至一千,名爲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先以一千乘世界,得小千。又以一千乘小千,得中千。最後又以一千乘中千,乃得大千。如是叁度以千乘之,故曰叁千大千世界。實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非叁千個大千世界也。叁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現代天文學家已初步發現宇宙中世界無量。人現皆知太陽及九大行星等,稱爲太陽系。地球即太陽系中之一員,繞日運行。現知太陽不但自轉,且亦繞一銀河星雲之中心(初步假定爲黑洞,黑洞者,天體之一)運行,約二萬萬年繞行一周。太陽是銀河星雲中之一顆恒星,銀河星雲約有一千億個恒星。宇宙中有無數之星雲。星雲本身亦在運動,銀河亦只是字宙更大天體中之一員。如是輾轉擴大,不可窮盡。當前天文學上之發現,已初步證實經雲之世界無量。至于叁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化之境。佛無量,故世界無量。
願文大意爲:叁千大千世界之一切衆生,皆成緣覺,以其神通之力,共同計算,皆不能知阿彌陀佛壽量,其國人民壽量,及國中人之數量。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十七、諸佛稱歎願。
上第十七,「諸佛稱歎願」。稱者,稱揚。歎者,贊歎。《漢譯》曰:「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于…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