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45)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所有学佛的人老实面对自己,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你就能够证悟到阿罗汉。无论你现在修什么法门,你要做到〔除十恶〕就要「行十善」,业就是一种行为造作,刚开始从十善下手,不要一开始就从「八正道」。大家要注意这两个概念,它们可不可以同时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十善业是人天的福报,八正道可以让你解脱。八正道的意思,就是你透过这八项,如果做得到,你就可以迈向解脱之道,要注意,叫解脱道,不是菩萨道。我们今天谈到解脱道,你书已经看很多了,但是你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心量可以先达到,替别人着想的心量可以先达到,但是要达到菩萨,要按照次第修行,就像《地藏十轮经》里有一个譬喻,说一个人连池塘里面的河水都没有喝完,怎么有办法喝大海?这个就是基础。
你们一般在修好像十善业归十善业,八正道归八正道,事实上这两个要结合,不可以分开,它是从八正道的理念,但是从十善业道下手的修行方法。我们现在从八正道来谈十善业。「正见」,我们早上谈「梁武帝心邪,不识真理。」就是他没有正见。你学佛一刚开始第一个门槛就是正见,你不可以跳过这个门槛。为什么我跟你说「不要急于修行」?你注意看,「闻思修」,所以你不要急于修行,这个东西不懂,你的修行是骗人的,根本修不来,越修越有问题,越修越奇怪,干脆去上班!有些人问我:「师父,我可不可以去道场?」我说:「不用,去上班。」好好上班做个好国民,知道吗?不要来道场捣蛋。假设今天你能够听到一个正见,你只要真正懂,它会输入你的八识田中,生生世世,这个正见会跟着你、不会消失,只要有因缘,这个种子就会现行。正见怎么来的?「闻」。我们今天信不信佛?不信,因为你没有正见,说你信佛是骗人的。如果你真的信佛的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早就做到了。虽然你在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因果你还是照犯;虽然坏事多少做点,但是经还是要诵。有些人学佛是无可奈何,我看苦就苦在这里,明知道不对还是要做。为什么要做?因为习气嘛!为什么会有习气?因为业障深重嘛!为什么业障深重?因为是凡夫嘛!为什么是凡夫?大家还不都是这样?好啦,就共同入火坑,大家都一样,就不要学啦!你今天思考到最后,是要为你找出一条出路,而不是为你找出一条绝路。要为生命找出口,不要为生命找借口,从这个角度你才愿意去突破。
一、正见
透过「闻思修」的「闻」,你才能具备正见。什么叫闻?闻是一种智慧,所以叫闻慧。首先你要多读经典,我为什么不说多读大乘经典?因为在我心目中并没有大跟小,就像有人认为《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只要是佛说的经典你都可以读,不要分大小。我都已经跟你说过了,大还是从小来,所以你要老实。你自己在研读经典时,你会不会读?还是像你在读一般的书一样,你读琼瑶小说《窗外》在写什么,《我有一片云》在写什么。你就要去研究一下你在读经典有没有归于自性,这有点抽象,我讲个更简单一点的,你在读经典时有没有清清楚楚看到你的心?我这样讲你比较好体悟。比如说你看《金刚经》时,你有没有看到你内心所有的执着?你怎么去降伏你的心?你在看《地藏经》的时候,你要看到你「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你要看到这种种…。如果你读任何一本经典,能够回归你的内在,没有关系,你可以看,我鼓励你看,解门可以广,行门要深,解广行深。但一般人是解少,然后希望行深。只要你条件够,我希望你解广行深。你会说:「师父,我没有时间。」这句话是借口,你真的不要讲这句话,没有时间读经典,却有时间跟人家吵架、打电话、抱怨,却有时间跟人家讲是非,或一个人在那边胡思乱想,或连续剧一部一部看…。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时间,所以大部分的时候都在起烦恼,把起烦恼的时间拨一点出来读经典啦!
读经典有两种方式,一是读原文,一是读注解,都可以,你自己选择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就好好去学习,但最好要有一本佛学字典。第二,你要常闻佛法,如果真的忙到没有时间,请打开电视频道,那么多法师任君选择。第三,你要接近善知识,善知识不一定是出家人,只要比你强的,他修行不见得比你好,有的在家人佛学知识很强,但他不见得会修行。你要请教理论也可以,请教修行的方式也可以,有的人并没有办法解行都很厉害,所以你去请教对方比你强的那个部分。这三项你都要具备,这样才是正见。在戒律当中有一条,就是在你能力范围可以到得了的地方,那里有善知识在讲经典,你没有去听你就犯戒,所以不是三选一,你本来就要三项都做,它不冲突、不抵触,这三项同时做,你才能够具备正见。很多刚开始学佛的人就是自己在家里面读经典,尤其是知识份子;信徒都是跑道场,参加法会,这样都不圆满。你如果自己一直看一直看,你究竟能懂多少?如果你解读错误了呢?就是要跟人家探讨,或听听别人的看法。等到真正具备了正见,才能够说:「我是正信佛弟子。」你打开《华严经》,它有八十卷。什么叫「信」?前面十几卷只谈这个字,就是要让你信而已。要「信」那么困难吗?就是这么困难。
二、正思维
假设你符合第一个条件,你愿意看佛经,你也愿意来听法,你也愿意去请教别人,但很可惜的是你却不愿思考。不愿意思考有什么问题呢?你都是嚼别人的甘蔗渣,都是鹦鹉学人家说话。你现在看的的书也不是你的,你现在听人家讲的也不是你的体悟,你现在问别人也是别人的东西。你有什么体悟?没有呢!所以你要思维,就像你在读《坛经》,六祖叫我们「不取不舍」,你凭什么做得到?六祖叫我们「不要执着」,你凭什么不执着?六祖叫我们要「观自性」,你要怎么观?你只要一思考起来,你就会发现你完全不知道。「我到底要怎么办?」你要正思维!「正思维想不想?」「想。」有些人学佛前会胡思乱想,学完佛不敢想,因为他以为,想就是意识,就是脑袋,所以干脆不想,就呆呆的,也不是这样。可以想,要深入法义一直去思维,思维到找到答案为止。不要东跳西跳,那叫胡思乱想。不要把正思维跟胡思乱想混在一起。
怎样思维法义?比如我上课叫各位把某句话划起来,并不代表其他的话你不必思维。你按照个人的体悟去研读,然后慢慢地思维,懂了就让他过去,不懂就思维。散步的时候也可以思维,静坐的时候也可以思维,上班的时候要上班工作,除非你的工作是可以思维的,或你已经做完,等待下班。
所以学佛一刚开始就是要学智慧,八正道是把智慧摆在前面,六波罗蜜是把智慧摆在后面,六波罗蜜的智慧为什么摆在后面?因为菩萨已经有这个基础,所以它后面的那个慧的层次更高的,就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这个慧就是一个关,把这个关口打开,从那边进来。按照身口意分,这两个属于「意」,修行的重点就是要谈身口意。你真正思维了,你才能够了解。我们讲「解门」就是讲这个,「解」就是:「我已经懂了。」
三、正语
我们现在正式来谈修行,要谈修行之前,古人跟你讲一句很简单的话:「谨言慎行」,现在的年轻人不见得要接受,读过诸子百家的人知道,这四个字很受用,你立身处世的原则不能够离开这四个字。我们现在从八正道的角度就是来谈谨言慎行的问题,我们从「正语」来讲,你说八正道早知道了。真的吗?不相信我们考试一下,什么是不正确的话?佛经里把它们概括成四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恶口,你解释为不要乱骂人,只有这个意思吗?为什么我们跟别人聊天,并没有骂他,但是他说:「你伤到我的自尊心了。」让你觉得莫名其妙,或许你真的伤到他了。比如说,先生很晚回家,太太用怀疑的口吻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晚回家,跟谁在一起呢?」请问,这句话是属于恶口呢?或是妄语呢?都不是,但是讲话伤到人就是不好的话,这就是核心。就像五戒当中有个不饮酒的戒,那抽烟算不算犯戒?只要伤害到别人或你自己就叫犯戒。
「不妄语」,就是你要讲真话,意思就是要如实,所以经典一开始才讲「如是我闻」,如是就是如实,你不如实,怎么会有机会见到真理呢?我们有没有常常打妄语?你没有看到,为什么要这样讲?或别人讲什么,你就顺着他的话来讲,你要知道很多纠纷就是这样发生的,很可怕。在佛教界里最大的妄语就是没有开悟说开悟,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开悟,或他的书本里写他开悟,或暗示他开悟,那都是妄语。比较巧的人都暗示他开悟,这是最大的妄语。「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你为什么要挑拨离间呢?这内在的东西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你没有察觉到你挑拨离间,你加油添醋就是挑拨离间。你要去扫除潜意识里所有不善的概念,要把它找出来,这个东西不扫除,你会继续讲,永远会这样。「恶口」不是只有指骂人而已,一切伤害别人的话都算恶口,讽刺别人,嘲笑别人,造成别人的伤害都叫恶口。家里面为什么不和睦?因为彼此伤害,彼此伤害都是用嘴巴。「绮语」,不是只有指巧言令色,也包括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乱开玩笑,在那边嘻嘻哈哈。
修行第一个要先修嘴巴,我们先不谈见性这么高深的东西。我们常常会讲:「不要造口业!」批评别人就是造口业,讲是非一定是讲不在场的人,这是世间人的通病,要不得。还有一种人喜欢找人聊天,一坐下来就聊好几个小时,他是来浪费你的生命的无常鬼。你也不要没事打电话找人聊天,难道你可以耽误别人的时间吗?对众生没有意义的话不要讲,要讲对别人有帮助的话,例如安慰别人、鼓励别人、关心别人的话,圣人的话,个人体…
《六祖坛经讲记 第45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