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45)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所有學佛的人老實面對自己,把這兩件事情做好,你就能夠證悟到阿羅漢。無論你現在修什麼法門,你要做到〔除十惡〕就要「行十善」,業就是一種行爲造作,剛開始從十善下手,不要一開始就從「八正道」。大家要注意這兩個概念,它們可不可以同時呢?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十善業是人天的福報,八正道可以讓你解脫。八正道的意思,就是你透過這八項,如果做得到,你就可以邁向解脫之道,要注意,叫解脫道,不是菩薩道。我們今天談到解脫道,你書已經看很多了,但是你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心量可以先達到,替別人著想的心量可以先達到,但是要達到菩薩,要按照次第修行,就像《地藏十輪經》裏有一個譬喻,說一個人連池塘裏面的河水都沒有喝完,怎麼有辦法喝大海?這個就是基礎。
你們一般在修好像十善業歸十善業,八正道歸八正道,事實上這兩個要結合,不可以分開,它是從八正道的理念,但是從十善業道下手的修行方法。我們現在從八正道來談十善業。「正見」,我們早上談「梁武帝心邪,不識真理。」就是他沒有正見。你學佛一剛開始第一個門檻就是正見,你不可以跳過這個門檻。爲什麼我跟你說「不要急于修行」?你注意看,「聞思修」,所以你不要急于修行,這個東西不懂,你的修行是騙人的,根本修不來,越修越有問題,越修越奇怪,幹脆去上班!有些人問我:「師父,我可不可以去道場?」我說:「不用,去上班。」好好上班做個好國民,知道嗎?不要來道場搗蛋。假設今天你能夠聽到一個正見,你只要真正懂,它會輸入你的八識田中,生生世世,這個正見會跟著你、不會消失,只要有因緣,這個種子就會現行。正見怎麼來的?「聞」。我們今天信不信佛?不信,因爲你沒有正見,說你信佛是騙人的。如果你真的信佛的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你早就做到了。雖然你在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因果你還是照犯;雖然壞事多少做點,但是經還是要誦。有些人學佛是無可奈何,我看苦就苦在這裏,明知道不對還是要做。爲什麼要做?因爲習氣嘛!爲什麼會有習氣?因爲業障深重嘛!爲什麼業障深重?因爲是凡夫嘛!爲什麼是凡夫?大家還不都是這樣?好啦,就共同入火坑,大家都一樣,就不要學啦!你今天思考到最後,是要爲你找出一條出路,而不是爲你找出一條絕路。要爲生命找出口,不要爲生命找借口,從這個角度你才願意去突破。
一、正見
透過「聞思修」的「聞」,你才能具備正見。什麼叫聞?聞是一種智慧,所以叫聞慧。首先你要多讀經典,我爲什麼不說多讀大乘經典?因爲在我心目中並沒有大跟小,就像有人認爲《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只要是佛說的經典你都可以讀,不要分大小。我都已經跟你說過了,大還是從小來,所以你要老實。你自己在研讀經典時,你會不會讀?還是像你在讀一般的書一樣,你讀瓊瑤小說《窗外》在寫什麼,《我有一片雲》在寫什麼。你就要去研究一下你在讀經典有沒有歸于自性,這有點抽象,我講個更簡單一點的,你在讀經典時有沒有清清楚楚看到你的心?我這樣講你比較好體悟。比如說你看《金剛經》時,你有沒有看到你內心所有的執著?你怎麼去降伏你的心?你在看《地藏經》的時候,你要看到你「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你要看到這種種…。如果你讀任何一本經典,能夠回歸你的內在,沒有關系,你可以看,我鼓勵你看,解門可以廣,行門要深,解廣行深。但一般人是解少,然後希望行深。只要你條件夠,我希望你解廣行深。你會說:「師父,我沒有時間。」這句話是借口,你真的不要講這句話,沒有時間讀經典,卻有時間跟人家吵架、打電話、抱怨,卻有時間跟人家講是非,或一個人在那邊胡思亂想,或連續劇一部一部看…。我覺得每個人都很有時間,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都在起煩惱,把起煩惱的時間撥一點出來讀經典啦!
讀經典有兩種方式,一是讀原文,一是讀注解,都可以,你自己選擇用什麼模式去學習,就好好去學習,但最好要有一本佛學字典。第二,你要常聞佛法,如果真的忙到沒有時間,請打開電視頻道,那麼多法師任君選擇。第叁,你要接近善知識,善知識不一定是出家人,只要比你強的,他修行不見得比你好,有的在家人佛學知識很強,但他不見得會修行。你要請教理論也可以,請教修行的方式也可以,有的人並沒有辦法解行都很厲害,所以你去請教對方比你強的那個部分。這叁項你都要具備,這樣才是正見。在戒律當中有一條,就是在你能力範圍可以到得了的地方,那裏有善知識在講經典,你沒有去聽你就犯戒,所以不是叁選一,你本來就要叁項都做,它不沖突、不抵觸,這叁項同時做,你才能夠具備正見。很多剛開始學佛的人就是自己在家裏面讀經典,尤其是知識份子;信徒都是跑道場,參加法會,這樣都不圓滿。你如果自己一直看一直看,你究竟能懂多少?如果你解讀錯誤了呢?就是要跟人家探討,或聽聽別人的看法。等到真正具備了正見,才能夠說:「我是正信佛弟子。」你打開《華嚴經》,它有八十卷。什麼叫「信」?前面十幾卷只談這個字,就是要讓你信而已。要「信」那麼困難嗎?就是這麼困難。
二、正思維
假設你符合第一個條件,你願意看佛經,你也願意來聽法,你也願意去請教別人,但很可惜的是你卻不願思考。不願意思考有什麼問題呢?你都是嚼別人的甘蔗渣,都是鹦鹉學人家說話。你現在看的的書也不是你的,你現在聽人家講的也不是你的體悟,你現在問別人也是別人的東西。你有什麼體悟?沒有呢!所以你要思維,就像你在讀《壇經》,六祖叫我們「不取不舍」,你憑什麼做得到?六祖叫我們「不要執著」,你憑什麼不執著?六祖叫我們要「觀自性」,你要怎麼觀?你只要一思考起來,你就會發現你完全不知道。「我到底要怎麼辦?」你要正思維!「正思維想不想?」「想。」有些人學佛前會胡思亂想,學完佛不敢想,因爲他以爲,想就是意識,就是腦袋,所以幹脆不想,就呆呆的,也不是這樣。可以想,要深入法義一直去思維,思維到找到答案爲止。不要東跳西跳,那叫胡思亂想。不要把正思維跟胡思亂想混在一起。
怎樣思維法義?比如我上課叫各位把某句話劃起來,並不代表其他的話你不必思維。你按照個人的體悟去研讀,然後慢慢地思維,懂了就讓他過去,不懂就思維。散步的時候也可以思維,靜坐的時候也可以思維,上班的時候要上班工作,除非你的工作是可以思維的,或你已經做完,等待下班。
所以學佛一剛開始就是要學智慧,八正道是把智慧擺在前面,六波羅蜜是把智慧擺在後面,六波羅蜜的智慧爲什麼擺在後面?因爲菩薩已經有這個基礎,所以它後面的那個慧的層次更高的,就是要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面的這個慧就是一個關,把這個關口打開,從那邊進來。按照身口意分,這兩個屬于「意」,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談身口意。你真正思維了,你才能夠了解。我們講「解門」就是講這個,「解」就是:「我已經懂了。」
叁、正語
我們現在正式來談修行,要談修行之前,古人跟你講一句很簡單的話:「謹言慎行」,現在的年輕人不見得要接受,讀過諸子百家的人知道,這四個字很受用,你立身處世的原則不能夠離開這四個字。我們現在從八正道的角度就是來談謹言慎行的問題,我們從「正語」來講,你說八正道早知道了。真的嗎?不相信我們考試一下,什麼是不正確的話?佛經裏把它們概括成四類:「妄語、兩舌、惡口、绮語。」不惡口,你解釋爲不要亂罵人,只有這個意思嗎?爲什麼我們跟別人聊天,並沒有罵他,但是他說:「你傷到我的自尊心了。」讓你覺得莫名其妙,或許你真的傷到他了。比如說,先生很晚回家,太太用懷疑的口吻問他:「你爲什麼這麼晚回家,跟誰在一起呢?」請問,這句話是屬于惡口呢?或是妄語呢?都不是,但是講話傷到人就是不好的話,這就是核心。就像五戒當中有個不飲酒的戒,那抽煙算不算犯戒?只要傷害到別人或你自己就叫犯戒。
「不妄語」,就是你要講真話,意思就是要如實,所以經典一開始才講「如是我聞」,如是就是如實,你不如實,怎麼會有機會見到真理呢?我們有沒有常常打妄語?你沒有看到,爲什麼要這樣講?或別人講什麼,你就順著他的話來講,你要知道很多糾紛就是這樣發生的,很可怕。在佛教界裏最大的妄語就是沒有開悟說開悟,如果有人跟你說他開悟,或他的書本裏寫他開悟,或暗示他開悟,那都是妄語。比較巧的人都暗示他開悟,這是最大的妄語。「兩舌」就是挑撥離間。你爲什麼要挑撥離間呢?這內在的東西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你沒有察覺到你挑撥離間,你加油添醋就是挑撥離間。你要去掃除潛意識裏所有不善的概念,要把它找出來,這個東西不掃除,你會繼續講,永遠會這樣。「惡口」不是只有指罵人而已,一切傷害別人的話都算惡口,諷刺別人,嘲笑別人,造成別人的傷害都叫惡口。家裏面爲什麼不和睦?因爲彼此傷害,彼此傷害都是用嘴巴。「绮語」,不是只有指巧言令色,也包括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亂開玩笑,在那邊嘻嘻哈哈。
修行第一個要先修嘴巴,我們先不談見性這麼高深的東西。我們常常會講:「不要造口業!」批評別人就是造口業,講是非一定是講不在場的人,這是世間人的通病,要不得。還有一種人喜歡找人聊天,一坐下來就聊好幾個小時,他是來浪費你的生命的無常鬼。你也不要沒事打電話找人聊天,難道你可以耽誤別人的時間嗎?對衆生沒有意義的話不要講,要講對別人有幫助的話,例如安慰別人、鼓勵別人、關心別人的話,聖人的話,個人體…
《六祖壇經講記 第45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