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的話,能夠給人啓示的話。你沒有思考過真的不會講,但你思考了之後也不見得會講,因爲你沒有去練習,所以怎樣把話講好並不簡單。「正語」就是正當的話、恰恰好的話,這要建立在智慧上。有的人你可以講這樣的話,有些人不可以。別人聽不懂的話,你爲什麼要講給他聽?那是沒有意義的。你可以講聖人的話,但不是背經文給他聽,聖人講的話很好,你可以闡述給別人聽。你知道整體的概念之後,你今後要去注意你這張嘴巴,我們每天都在講話,你只要善用其心去察覺,要怎麼講,自己去體會。
四、正業
「正業」就是正當的行爲,只要是不正當的行爲就會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這叫愚癡,有智慧的人的行爲必然正當。「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佛只有將最嚴重的行爲跟你講,叫做殺盜淫,難道不正當的行爲就只有這叁項嗎?隨便吐痰算不算不正當的行爲?亂丟紙屑、上課打瞌睡呢?晚上不睡覺,唱歌唱那麼大聲,也是不正當的行爲,或你的穿著不適當也是。如果一條條講,根本就講不完。
「不殺生」的意思就是要你生慈悲心,不殺生只是消極的說法,積極來講叫保護生命,一切衆生的生命你都應該保護,如果你能這樣的話,你真的不忍心去傷害別人,不忍心久了就成了悲心。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常常氣人家,這樣對不對?說實在,你傷害你自己也傷害別人。你說:「我不氣,我不氣,我只是抱怨。」抱怨感覺上力道沒有那麼強,氣你會跟人吵架,抱怨不太會吵架,但抱怨一輩子,真的是慢性折磨,所以生氣以後要挂急診,抱怨的時候就要看中醫,慢性病。
「不偷盜」一般人都認爲很簡單,你們下課會不會跟同學去偷汽車?我們不會這麼離譜,你就覺得你不會偷盜。偷盜是什麼意思?潛意識就是占人家便宜,我們的潛意識有想要占人家便宜的心態,這包括了自私和計較。更積極的是布施,我們從不占有到願意付出,願意去幫助別人,這樣更有意義。
「不邪淫」,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爲種邪淫的因,所以才會生在這個欲界。表面上你的行爲沒有邪淫,但你的潛意識是邪淫的。在修行當中假設沒有從根本下手,是很困難的,所以古人才說「食色性也」。你要潔身自愛,但修行不可以壓抑,因爲一壓抑,你會很痛苦。你要去思維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一般人爲什麼會這個樣子?因爲一般人只看到眼前的享樂,不知道快樂之後會帶來很多的痛苦,無論是夫妻還是情侶都一樣。有人問我:「要不要或是斷不斷?」你不要這樣問我,你自己到什麼程度,你自然就會那樣做,跟你吃素一樣,由你自己決定。我很少跟我們的學生講吃素的概念,但過一段時間他們自然就會吃素。你學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會有某些的體悟,達到什麼境界,那是很自然的。但你想快一點達到那個境界,你要去思維,它真的是快樂的嗎?世間人所追求的樂事實上是痛苦,但他不能夠明白。你要思維到看出這個事情的真相:「它事實上是在危害我的,危害我的身心靈,讓我的內在更加痛苦。」物質的享樂不如精神的享樂,但是精神的享樂層次還不高,它還是五蘊。超越精神的享樂,是離開物質跟精神的狀態,我們講清淨,不是一種精神,佛性是照見五蘊皆空。在你沒有辦法達到那個境界以前,你首先要確認到「那個是傷害我的」。譬如你在爬山,有一條毒蛇掉下來,你馬上就會退後,你能訓練到這個程度,就代表你的觀念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我們看不清楚,所以要去追求,就像我們要去追求一條毒蛇,一直到去看到它是毒蛇。這是初步,你要從初步開始學,因爲在你沒有能力觀空之前,你要先看到它的危害。當你有那個境界時,就「正邪俱不用,清淨自無余。」我們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之前,請你要去觀,觀它到底會帶給你什麼。你觀下去之後,智慧會漸漸生起,之後你就知道你該怎麼做啦。比如,你的孩子很喜歡打電腦和熬夜。他什麼時候才會不熬夜?才會適度的打電腦呢?他若是自己沒有去明白,或去觀察這個道理,他不容易覺醒。佛法的智慧就是要讓你自己去覺醒,但是不可以勉強,不可以壓抑,也不可以禁止,這樣才會快樂愉悅。
五、正命
「正命」,很多人都把它解釋成正當的職業,這樣比較狹隘。你可以把它解釋成過正當的生活、做正當的事。舉個例子,比如說你邊走路邊吐痰,事實上這件事情並沒有明顯的危害,大不了被開罰單,但如果你販賣人口或販賣毒品就很嚴重。所以我們要做個區格,一種是行爲,是你個人的生活習慣,一種就是屬于你個人的道德問題,最廣義的解釋就是正當的生活。既然要正當的生活,一樣的道理,你不要熬夜,作息要正常,不要吃太飽,有太多的瑣碎,這些全包括。
今天最難的在哪裏?「正見、正思維」屬于慧,「正語、正業、正命」這叁個屬于戒。學佛法第一步就是要持戒,持戒最簡單的是言行,言行是從你的觀念展現出來的,照理講應該從觀念下手,禅宗就是從心下手,當你沒有能力時,你要從現象下手。禅宗直接了當從心性下手,我們沒有這種程度的人,要從言行下手,修行先把言行修好。表面上「慧」跟「戒」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事實上身口意叁個根本沒有辦法分開。心的東西是很細膩的,言行是很粗糙的,這個部份你趕快去修正。
六、正念
我們可以起心動念都有正知、正念嗎?不容易!爲什麼?只要你有貪瞋癡,你的念頭必然不正,就是佛法裏講的妄念,你一天到晚會起妄念。你要從哪邊去下手?就是要從貪瞋癡下手,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所以只能夠往前面推:「我以前對人家不禮貌,因爲我內心傲慢,這當然是不對。我現在願意對別人恭敬,我的內在還是傲慢,但有比前面更進步。」所以你還是從這邊修,漸修就是這樣修,因爲你沒有辦法一下子就降伏你的內在。如果你學頓教法門,一下子就可以轉過來。
七、正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六祖講的是自性的定,但是,沒有這個程度就是沒有辦法。你要去思考如何將念頭保持在正定?這跟六祖大師講的定不一樣,這個定是你修出來的定,所以它叫做解脫的阿羅漢。也就是說,他是比一般人成就,但他並沒有辦法真正從他自性當中産生定,而是透過修行,透過勤修戒定慧,慢慢這樣修,然後讓自己得定,定力越夠,正念就越強。一般人要修定很困難,照理講要修四禅八定,你在家很忙,很多出家人也很忙,所以都修不起來。那怎麼修?最單純的方式,要麼就修數息,要麼就先念佛,透過念佛修定。「師父,到底是怎麼數,怎麼修?」你們不是聽很多了嗎?我跟你講:「你真的願意放下了,你就會修。否則你怎麼試都沒有效。」我跟你講的都是很真實的話,知道佛法的利益妙不可言就會修。念佛很簡單,一句句恭敬地念,要念多久?我不跟你講隨時隨地,每天找個時間從自己的內心恭恭敬敬地來念,念完再看經典。爲什麼?透過這樣來淨化自己內心。對佛號不恭敬,對經典也不會恭敬。我講的念佛只有一個概念,是你自己學會尊重你自己,你透過佛號來尊重你內在的這一尊佛,你自己來感化你自己,來感動你自己,你知道你在做什麼,我講的念佛就是這樣。透過這樣的方式,如果你要數息,就是一呼一吸數「一」,然後數到「十」。忘記了就從「一」開始數,就是這個樣子。剛開始數下去,會喘氣,呼吸反而不自然,那是因爲剛開始你執著,呼吸本來是自然的。當然,你念佛也可以用數的,比如你念「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樣也可以。爲什麼?因爲如果你念佛沒有透過數數,你不清楚你散亂,透過數數你就可以知道。每個人自己去選擇,透過這個方式來修正。
八、正精進
前面七項都要精進,而精進是涵蓋戒定慧的,平常要念念保持覺醒,念念照顧好這顆心,那便是正精進。
你應該要把你的觀念整理一下,思維一下,然後注意你自己日常的言行。我反而不太鼓勵你去修定,因爲你沒有前面的基礎,修定一般都不得力。如果你這個基礎做得好,後面這個動作很容易做到。爲什麼?「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一樣的道理,若身口意不符合八正道,你想要念佛得定,請不要妄想,你會一心不亂,或往生極樂。如果沒有透過這樣分析,你會講:「奇怪!爲什麼要先除十惡,再後除八邪呢?」有的人並不注重〔除十惡〕、〔八邪〕,只有給你一個觀念:念佛。淨空老法師很推崇《十善業道經》,這個概念很重要,你沒有這個基礎沒有辦法。你要「自淨其意」,把這個做好之後,後面的修行就容易,如果能夠這樣,你就是解脫的阿羅漢。阿羅漢因爲知道這世間不是真實的,他的厭離心很強,才有能力這樣修。但他只知道這個概念,卻沒有想過如何淨化這個世間,它雖然不是真實的,但對迷的衆生卻是真實的,事實上他們是受苦的。阿羅漢爲什麼能夠專心地去修?就是他厭離心很強,這個心在推動他,他厭離這個叁界,想要出叁界。阿羅漢偏向出世,就是他想出離,獨善其身。你會講:「阿羅漢這種觀念對嗎?」但你做得到嗎?他雖然不夠圓滿,還是比你優秀。你沒有辦法「獨善其身」,你怎麼教別人獨立自主?阿羅漢也需要人度,所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願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化成阿羅漢再來度這個阿羅漢,再來跟他開導,度完他的心就回小向大,心量再打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菩薩的重點在菩提心,聲聞的重點在厭離心。我們的重點在什麼心?就是五欲六塵的心,我們的心全部都是欲望,煩惱跟欲望是息息相關的。一直想擁有什麼,就是這個概念讓你一直往下沈,比如一個掉入水裏的人,他一直往下沈,就是叁惡道,如果浮起來就是人天,但浮起來還要爬上岸啊,萬一鲨魚來了腿被咬掉了呢?爬上岸叫度彼岸。我們今…
《六祖壇經講記 第45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