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见《汉译》)。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间之人民,演说经文,讲论道法与道要。「道」者,觉悟之路也。《俱舍论》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华严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枢要也。如《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饶王」见《汉译》。经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义寂云:「准彼经文,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盖《汉译》之文甚为明确,作国王时,名世饶王,出家后,即法藏比丘。
当时有一大国王,名为世饶王。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故曰「开解」。由于开解,自然「欢喜」。如各经末咸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是「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者,随即之义。「发」者,发心也。「无上真正道」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无能过之者,故名「无上」。「真」者,真实。「正」者,圣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无碍道也。「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发无上真正道意」,即是发无上大菩提心也。世饶王闻法开解,随即发无上大菩提心,舍弃国土与王位离世出家,成为沙门。「沙门」原为出家人之通称,包括外道。后始作为佛教僧侣之专称。义为勤息。《会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至于《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此则「沙门」之深义也。
「号曰法藏」。法藏即世饶王为比丘时之法名。《汉译》为「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大论》为「法积」。唯《魏译》为「法藏」,今经沿之。诸本不同,只是译者用辞之异而已。又「藏」者,《探玄记》云有四义:「(一)含摄,(二)蕴积,(三)出生,(四)无尽。」以一切法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本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宋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又《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盖谓法藏菩萨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
「与世超异」。《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又《会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又《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耳。」盖《合赞》对于法藏菩萨,当时居于何位而发菩提心,未敢遽断,故以疑惑之语出之,而曰:「或约(如果是)地上发心。」地上发心,则「与世超异」中之「世字」,当指初地以前之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间也。窃窥《合赞》之意,亦遍于法藏当时是地上发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萨何位发心,注经家颇有异解。净影云:「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义寂、望西等同之,盖谓此段之发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发心,乃是地上菩萨发心。至于昙鸾、嘉祥、善导诸师与《甄解》均异之。《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此段)后(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盖谓此段是释尊说法藏菩萨之发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发心。又后说亦只是重述此发心。是以经中所说虽有先后之次,详略之别,而法藏所发唯是一心,并无有二也。《甄解》之见甚是。《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盖据《大论》,龙树大士判法藏菩萨发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发心。故大不同于余师也。《甄解》之说实有所据。《法华寿量品》曰:「我(释尊)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经中复云释尊与弥陀,于无量阿僧祗劫前,同为大通智胜如来前之王子。故知阿弥陀如来成佛亦极久远,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者,信受。《大乘义章二》云:「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译华严经六》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示现开发无上道。」解者,了解,开解,解了。《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纲要。盖因真实信解,方能生起真实行证。又「明记」者,记忆分明也。于所闻法,记忆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记。「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无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义谛,故云「悉皆第一」。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殊胜」者,佛教术语。殊者,特也。胜者,超也。事之超凡绝俗,世间希有者曰殊胜。「行愿」者,乃身行与心愿相资。《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者,信愿也,修者,行也。信愿行三资粮。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弥陀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全依弥陀一乘愿海,以信愿持名为宗。可见愿字实为自觉觉他之关键。大愿能生大力,故与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缘。《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会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今法藏菩萨所具殊胜之愿力,无能及者,是故号为大愿王。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称为五力。《智度论》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故名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故名为力。」又「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又灵峰大师曰:「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也)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见思惑为通惑,三乘所同断。尘沙惑、无明惑为别惑,别属菩萨所断。慧光止惑,显发无漏真智,名为慧力。如是诸力,悉皆殊胜。「增上」者,有强力势,能使它法增长上进曰增上。今经中增上,至极殊胜。因所增上者,非是余法,而是「其心」。「其心」者,当人之自心也。《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二经中所标之「其心」,正是一心。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无明惑尽,自心朗现,故云「增上其心」也。
「坚固不动」。其心如金刚,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故云坚固。其心如如,《金刚经》曰:「如如不动。」故云不动。此之不动,不是沈空滞寂,而是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也。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修行」者为通用之辞。自晋后转为佛教术语。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进」者勤也。《慈恩上生经疏》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又「踰」者,越也,过也,胜也。此二句总结上文。修行总括以上种种妙行。如是诸行,悉皆精勤升进,故云「修行精进」。法藏比丘之德行,无人能及,故云:「无能踰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诣」者,往也,到也。「所」者,处所也。「顶礼」梵音那谟,此译归命,稽首,顶礼,或直曰礼。常云:顶礼佛足。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礼敬之极。「伽他」旧作「偈」。此翻为颂。颂者,赞也,歌也。采用偈颂之意有二:(一)偈文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易解易持。(二)偈音美妙,用之赞咏。法藏比丘到佛前礼佛赞佛,并发以下广大誓愿。现在当来一切众生,皆依此一乘愿海而得度脱。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此颂在《汉译》每句为五字,《魏译》为四字,唐宋两译均为七字(《吴译》缺此偈)。唐宋两译义理文字均较胜。故今会本亦为七言。
本颂首段是赞叹佛德。「微」者,细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赞美之辞,具不可思议、无比之义。佛之报土报身,色相不可思议,称为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极也。「色端严」者,色相端正庄严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匿」者,藏也,隐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义为:如来微妙难思之色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所有诸物,无有能与等比者。亦即赞佛偈中「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之义。佛放无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国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隐蔽不现。「火」者,灯火,火烛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为震跢末尼,译作珠、宝、离垢、如意。合之可意译为如意宝珠。有大光明,超诸世品。《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于日月。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隐蔽。」
后继四句,均是《唐译》愿文。赞叹世间自在王佛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不可思议之妙用。其义为,世尊演说妙法,能于一音声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种种异类众生,各各随其品类根性,而能闻能解佛之所说。世人言语,常因方言问题、知识水平问题而不能解。世尊则妙用无穷,普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更为不可思议者,乃于任一音声,圆具如是无边不可思议妙用。正显超情离见之《华严》事事无碍境界。《华严普贤行愿品》曰:「一切如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