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黄念祖
发大誓愿第六
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
至于愿文多寡,诸译颇有差异。汉吴两译同为廿四愿。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至于《后出阿弥陀偈经》曰「誓二十四章」。可见廿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但世间流通者,只是《魏译》。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闻廿四愿也。
且汉吴两译虽同为廿四愿,但内容亦甚不同。《吴译》第二愿为「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此中具有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之殊胜大愿。而《汉译》无之。其他诸译亦皆阙如。由此可见,诸译差异之甚。
且汉吴两译虽同曰廿四愿。但实际内容,则不止廿四。以上《吴译》第二愿为例。此一愿中实具(一)国无妇女;(二)莲花化生;(三)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四)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准是可知,所谓廿四愿,实不止廿四。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可知弥陀誓愿实为廿四章,非仅廿四愿也。
至于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译》第廿九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第三十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廿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唐译》中第廿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
至于汉吴两译,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五译,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
于是夏师会集诸译之大愿,既重古译多见之廿四,又采世间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为章,四十八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十念必生、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皆见于会本。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例如《魏译》第卅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如《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为第十四愿)曰:「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摄集以上三愿为:「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可见会本,文约义丰,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听」者,耳闻也。「察」者,心中审思也。《会疏》曰:「如来听其说明,照察丹诚,故云听察。」故经义为法藏菩萨请求世尊,垂慈于我,听我所说,鉴我诚心。以下法藏陈说所发大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首四句,总括全部大愿。愿我成佛时,所居之佛刹,具足无量(无法以数量表示)胜妙功德,具足无量清净庄严。具足者,圆满也。周遍含摄,无欠无余。故云具足。所具功德与庄严,皆不可思议,超情离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故曰「不可思议」。《华严经》独明事事无碍之不可思议境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等等。详之则为十玄妙门。前于判教一节中曾浅述之。今经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极乐净土何异华藏世界,极乐依正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一圆具无尽玄门。故曰:「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由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能令众生,闻名得福,闻名发心,十念必生,迳登不退。复以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故万物严净,穷微极妙;光莹如镜,彻照十方;触光安乐,垢灭善生;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见菩提树,证无生忍。妙显极乐世界,一尘一毛,悉皆圆明具德。是以此四句,列于愿首。表以下一一各愿,莫不如是。一一之愿皆是为众生。一一之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一一之事相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下明,我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经中常以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表畜生道)三恶道。」地狱「此为汉语,梵语为那落迦、泥犁等。《大摄论音义》曰:「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今经言地狱乃其中之一义。《婆沙论》曰:「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踰缮那」即由旬,天竺里数之名。《维摩经肇注》云:「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故常言地狱,以狱在地下也。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或大海边,旷野树下,空中皆有其狱。总之地狱有三类:
一、根本地狱,乃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八大地狱对八寒而言,亦名八热地狱。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有地狱,名为等活,从是依次而下至第八狱,名为无间,此八狱乃层层竖立者也。据《俱舍论》兼考《大论》,此八狱为:(一)等活地狱。彼中罪人遇种种斫刺磨捣,苦极身死,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等于前活。(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缚罪人肢体,而后斩锯。(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四)号叫他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五)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七)大热地狱。热中之极,故曰大热。(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无有间歇。
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寒冰狱,依次横列:(一)额部陀,此云疱。严寒逼身。体上生疱也。(二)尼刺部陀,极寒逼身,体分疱裂也。(三)呵罗罗(寒逼而自口中所发之颤声)。(四)阿婆婆(同上)。(五)虎虎婆(同上)。(六)嗢钵罗。(青莲花也)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七)钵特摩。(红莲花)身分折裂如红莲花也。(八)摩诃钵特罗(大红莲花)。身分折裂如大红莲花也。
此上为根本地狱。下叙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二、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中每一大狱,皆有四门。每一门外,每附增四狱。名为(一)煻煨增。(二)尸粪增。(三)锋刃增。(四)烈河增。合为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合计共有一百二十八处。亦名近边地狱。
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其类无数,受苦无量。地狱苦果,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辅行记》云: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最极恶逆者)。
「饿鬼」者,《大乘义章八》曰:「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又云:「有说饥渴增(盛也)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得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所,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下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恶逆中之最轻者)。」
「畜生」新译为傍生。指傍行之生类。《新婆沙论》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者,横也。《会疏》云:「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之。」
「焰摩罗界」者,指焰摩罗王之世界。焰摩罗,又作炎摩、琰摩、阎摩、阎摩罗等。译为缚,缚罪人之义。焰摩罗王,义译为平等王。此王登录、治理世间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寒八热,及其眷属诸小狱等。决断善恶,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又译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焰摩罗界」者,即此王之管界。《俱舍论》云:「琰魔王国,于此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即由旬),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又《长阿含经地狱品》云:「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从广六千由旬。」
「三恶道」,又名三恶趣,又名三涂。为一切众生造恶所生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