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授四十二劫。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見《漢譯》)。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爲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俱舍論》曰:「道義雲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如《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世饒王」見《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義寂雲:「准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爲法藏在俗時名。」蓋《漢譯》之文甚爲明確,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後,即法藏比丘。
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爲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于開解,自然「歡喜」。如各經末鹹雲:「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于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者,隨即之義。「發」者,發心也。「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真」者,真實。「正」者,聖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無礙道也。「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世饒王聞法開解,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舍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爲沙門。「沙門」原爲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後始作爲佛教僧侶之專稱。義爲勤息。《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至于《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爲沙門。」此則「沙門」之深義也。
「號曰法藏」。法藏即世饒王爲比丘時之法名。《漢譯》爲「法寶藏」;《吳譯》爲「昙摩迦」;《唐譯》爲「法處」;《宋譯》爲「作法」;《大論》爲「法積」。唯《魏譯》爲「法藏」,今經沿之。諸本不同,只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又「藏」者,《探玄記》雲有四義:「(一)含攝,(二)蘊積,(叁)出生,(四)無盡。」以一切法爲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爲法藏。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本段盛贊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修菩薩道」自《吳譯》。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爲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又《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進,心明智朗。
「與世超異」。《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又《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雲與世超異。」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蓋《合贊》對于法藏菩薩,當時居于何位而發菩提心,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如果是)地上發心。」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也。竊窺《合贊》之意,亦遍于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淨影雲:「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義寂、望西等同之,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至于昙鸾、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甄解》破淨影曰:「說有前(此段)後(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又後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並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甄解》複雲:「其龍樹大士爲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爲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蓋據《大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于余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中複雲釋尊與彌陀,于無量阿僧祗劫前,同爲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者,信受。《大乘義章二》雲:「于叁寶等淨心不疑名信。」《晉譯華嚴經六》雲:「信爲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解者,了解,開解,解了。《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爲綱要。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又「明記」者,記憶分明也。于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雲明記。「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谛,故雲「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殊勝」者,佛教術語。殊者,特也。勝者,超也。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者,信願也,修者,行也。信願行叁資糧。此叁者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彌陀號大願王,淨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願海,以信願持名爲宗。可見願字實爲自覺覺他之關鍵。大願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爲願力。」《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爲大願王。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稱爲五力。《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壞,故名爲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故名爲力。」又「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叁界諸惑。又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也)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見思惑爲通惑,叁乘所同斷。塵沙惑、無明惑爲別惑,別屬菩薩所斷。慧光止惑,顯發無漏真智,名爲慧力。如是諸力,悉皆殊勝。「增上」者,有強力勢,能使它法增長上進曰增上。今經中增上,至極殊勝。因所增上者,非是余法,而是「其心」。「其心」者,當人之自心也。《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二經中所標之「其心」,正是一心。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無明惑盡,自心朗現,故雲「增上其心」也。
「堅固不動」。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破,故雲堅固。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雲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而是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爲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爲佛教術語。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進」者勤也。《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雲「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雲:「無能踰者。」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頌曰:
「詣」者,往也,到也。「所」者,處所也。「頂禮」梵音那谟,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禮。常雲:頂禮佛足。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伽他」舊作「偈」。此翻爲頌。頌者,贊也,歌也。采用偈頌之意有二:(一)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二)偈音美妙,用之贊詠。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贊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現在當來一切衆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衆生隨類見
此頌在《漢譯》每句爲五字,《魏譯》爲四字,唐宋兩譯均爲七字(《吳譯》缺此偈)。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爲七言。
本頌首段是贊歎佛德。「微」者,細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贊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思議,稱爲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極也。「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匿」者,藏也,隱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義爲: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亦即贊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之義。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爲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爲如意寶珠。有大光明,超諸世品。《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于日月。萬品光耀,無過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後繼四句,均是《唐譯》願文。贊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不可思議之妙用。其義爲,世尊演說妙法,能于一音聲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種種異類衆生,各各隨其品類根性,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世人言語,常因方言問題、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世尊則妙用無窮,普使一切衆生隨類得解。更爲不可思議者,乃于任一音聲,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正顯超情離見之《華嚴》事事無礙境界。《華嚴普賢行願品》曰:「一切如來…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