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56集

  六祖坛经讲记(56)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你今天这个懂了,就没有白来。按照文字的翻译,就是不要执着一切的现象,当你不执着,你的心自然就定了,这样的解释对你没有意义,你是完全做不到的,读佛经不是这样读的。而是说:「我应该如何修行?我应该怎么做到?」我们读佛经不是要拥有佛学知识,而是要变成那样自在无忧无虑的人。为什么大家在读佛经的感觉感触没有很深?因为你没有去探讨你应该怎么去做。比如,〔外离相〕就是不执着一切现象,就是不执着。但是你现在随便跟一个人讲不要执着,那个人会认同你吗?他甚至会瞪你。不但别人听不下去,连讲的这个人都执着,你自己都做不到,还叫人家不要执着。你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别人,你看有没有效?「唉呀,不要执着啦,放下啦!」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别人?你明明知道你这样讲话没有力量。当别人问你:「好,那如何不执着?」你叫我不执着,不执着是果,我不是要听不执着这个结果,这个已经是个开悟的人的境界,他才可以不执着。我们现在一刚开始不是要听不执着,而是如何才能够不执着。你今天学佛,无论你学哪一本经典,哪个法门,显教或密教,南传或北传,大乘或小乘,渐修或顿悟,都是一个问题,佛是要教你不要执着。现在你要去探讨如何不执着,如果连如何不执着的理论你都不懂,你根本没有办法修行。要找到像六祖这样的人,一闻就不执着的人,千古难得,当然六祖的过去我们不知道,他必然有很深厚的因缘,所以他才可以如此示现。你要往自心去体悟,文字是一个助缘,你要藉由文字来回归你的内心。你要去探讨:「我如何不执着?」有很多人看完《六祖坛经》很法喜,但他一定不会修,我们已经试过太多的人。为什么?你要去探讨:「我应该怎么样达到那个境界?」我们现在就要谈如何能够不执着。

  

  佛当初教修行人,所讲的理论没有那么复杂。弟子们都很直心,一听佛讲,专心修行几天就证悟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我们现在这些人对这些最简单的理论都放任它,甚至不屑,然后经典一直翻却没有效,不愿意下去修,这没有用。这个《杂阿含经》,经文一打开的第一段,佛就跟弟子讲,你应该去观五蕴,就是你的身心。怎么观?去观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透过这样观察之后,你就会离开一切的贪爱,接着你就解脱了,就证悟阿罗汉了,很单纯。我们这一辈子第一个目标,纵使四果冰吃不到,也要初果,假设你能够证悟初果,你这一辈子也不会白来。佛一刚开始就是这样教,很多人一修,他们很快就开悟。但是你摸着良心讲,你有去观无常吗?没有人要观。那你学佛干什么?你读了《六祖坛经》不是要明心见性吗?不是要心开悟解吗?不是要悟道吗?不是要识自本心吗?你不开悟怎么识自本心?修行很单纯,没有那么复杂,你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复杂。

  

  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佛法?」「什么叫正法?」你就回答:「小乘法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法就是一法印,缘起性空。」佛法就讲完了,正讲倒讲,都离不开这个核心。为什么叫三法印?为什么叫一法印?为什么叫印?这个印就是印证,你离开这个观念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学佛学到最后,你应该绕回来从头学,你知道吗?你要去修「诸法无我」,这是「空」的概念,「空」很抽象,叫你悟「空」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你应该从「诸行无常」开始修,无常只要一修起来,自然就无我了。最困难的就是第一关,这一关证悟了,「无我」就很快了,接着「涅槃寂静」,就开悟了。无常的概念,你们不会觉得很深奥,依各位现在的程度,你们一定知道什么是无常,你现在能够理解它,只是你不愿意去修,或者你愿意去修,但不知道怎么修。就像我跟你讲,叫你去修无常,你回家怎么修?假设你现在听完我讲无常,你愿意回家观无常,怎么观?你是坐在那边观无常,还是坐在那边想无常?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想无常,不是观,不要把想和观这两者弄混,现在告诉你,接着你回去精进练习才有用,每天都要练习。

  

  我们过年要办禅七,也可以说是佛七,但是如果说禅七,人家就认为我们是修禅宗,说佛七,人家就认为我们是修净土,人的脑袋真是有够复杂。我到今天还很伤脑筋,用什么名字好?结果就用「迈向解脱之道」。怎么样才能够从现象中解脱出来呢?我们为什么要执着现象呢?前面讲过〔离相〕,〔离〕不能说是离开,而是说执着,现象是没有办法离开的,你哪里有办法离开人群?你哪有办法离开这个地球?我们换个角度来推,你为什么会执着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为它是常的、真实的,你才会执着它。你来学佛,佛经告诉你是无常的,但是没有用,因为知识的东西不能变成力量,培根讲的「知识即是力量」讲得太快了,知识要透过实践、历练和印证才有力量。如果说你读完之后就可以变成那样的人,那你去买一本《论语》看看,你看完之后也不会变成孔子。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常,所以你才会痛苦。比如你现在买的股票涨了,你希望它永远涨,这就是骗人,它一定是无常的,一定是涨跌互见、高低起伏的。因为你不能接受无常,所以你会痛苦,你的潜意识是这样。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你,但尊重也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就代表人家不会每天都尊重你。就像我每次来上课,也不期待你们每次都尊重我,因为这是无常的,万一我讲课伤到你,就很麻烦了。我不期待你时时刻刻尊重我,不然我会很痛苦。佛教要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要你明白无常的真理。无常就是真理,你不要小看这两个字。为什么?无常是变还是不变?这个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讲完了。无常的概念不是只有单纯地觉得它变而已,你还要体会它变,不变的是它的法则,变的是它的现象,它的现象分分秒秒在改变。这样解释,连没有学佛的人也完全听得懂。

  

  「这个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师父,你讲得很有道理!」不可以讲我有道理,你现在认同还没有力量,修行是你要去印证的。透过什么去印证?透过练习,练习就是修行,就是实践,你要透过实践来印证「天上天下四面八方没有一事一物是常的。」你要去如是观察。佛教里面的「观」,事实上就是修行的总名词,我们一般讲观察,通常停留在表面的程度。我们上次谈过,这是大海,这是大海的表面。你的观察都停留在表面,你没有能力深观,没有力量打破你的潜意识,突破你的惯性、习气和习性,因为观得不深入。一般人都怎么观?你们看到电风扇就马上可以证明无常了,只要是现象的变化就叫无常,但没有人能因此开悟的,因为这样观太浅了、太粗糙了。

  

  为什么经典讲阿罗汉开悟了?莫非是佛骗我们?佛告诉我们:你要观察,归类起来有三类,第一类叫「五蕴」,第二类叫「十二入」或「十二处」,第三类叫「十八界」。你们现在要观察,我一定用你现在脑袋能理解的东西让你下去练习,第一,你要观察你的身体;第二,你要观察你的心;第三,你要观察外面的世界,你以外的都叫外面的世界,包括你的家人和子女,这三类就包括宇宙万有的一切了,身、心、世界,都是无常的,你要分这三个部分开始下去观。

  

  从简单地先观,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从简单的下手,做人做事学东西修行都一样,这样修行才不会自讨苦吃。要观察这三个,哪一个最简单?我们已经习惯看外面了,已经不用练习了。你不要觉得看自己的身体比较简单,你常常用你身体的感官系统去观察外面这个世界,感官系统最强烈的是眼睛跟耳朵,你只要眼睛一睁开就看,时时刻刻都在看,可以时时刻刻观察无常。第二个就是耳朵,我建议你从耳朵听开始练习,因为二十四小时都有声音,外面的境界是无常,耳朵听到的声音一直在变,很容易观察到无常,只是有的声音你已经习惯了,或已经能接受了,就像夏天你已经能接受冷气机的声音了,纵使它再怎么静也还是有声音,你只要闭着眼睛听,就会发觉声音一直在变。你觉得你知道了,不用试了,但是你回家还是要试,试到你的感受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外面的车水马龙是无常,微风是无常,甚至落叶飘零是无常,一切都是无常,你感受相当地深,但是你儿子一回来,他就变「常」了。其实,无常就是正常,正常就是平常,平常心就是道。「你的儿子没有事回来」是无常,「又出去」也是无常,「回来要钱」是无常,「要了钱之后出去」也是无常,一切都是无常。你回去观察,你闭上眼睛,但不要急着听,因为这样你耳朵会痛,如果会痛,就代表你会绷紧,因为你会刻意。你要跟你之前听声音一样自然,从声音让你去体会到外面的世界是无常的,眼睛张开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无常的。请问,既然连外面的世界都是无常的,那别人骂你是常还是无常?跟人家计较薪水是常还是无常?名利是常还是无常?你不要小看这个动作,你表面上听很简单,但遇到一旦问题,你「无常」的观念就不见了,你就说:「我辛辛苦苦打拼到现在,却被你毁了。」怎么样?就是无常嘛!「以前谈恋爱的时候你对我那么好,结婚之后你却对我这么不好!」无常嘛!接着,你来听我的课,无常;听了课,想出家了,无常;出了家,不适应寺院的生活,又还俗了,无常。你们不用笑,真的有这样的事情。

  

  我们一个同学带他的一个朋友来,来的时候泪汪汪。我说:「有什么苦你讲出来。」她说:「我只有一个苦,我的爱人已经出家了。」她再说:「他跟我说想去道场走一走,我想也挺好的;回来后,他说想去参加几天的禅修,我想也挺好啊;结果回来又说现在道场在办短期出家,只有一个月,人生有不同的体悟也很好啊;结果…

《六祖坛经讲记 第56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