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56集

  六祖壇經講記(56)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你今天這個懂了,就沒有白來。按照文字的翻譯,就是不要執著一切的現象,當你不執著,你的心自然就定了,這樣的解釋對你沒有意義,你是完全做不到的,讀佛經不是這樣讀的。而是說:「我應該如何修行?我應該怎麼做到?」我們讀佛經不是要擁有佛學知識,而是要變成那樣自在無憂無慮的人。爲什麼大家在讀佛經的感覺感觸沒有很深?因爲你沒有去探討你應該怎麼去做。比如,〔外離相〕就是不執著一切現象,就是不執著。但是你現在隨便跟一個人講不要執著,那個人會認同你嗎?他甚至會瞪你。不但別人聽不下去,連講的這個人都執著,你自己都做不到,還叫人家不要執著。你常常用這樣的話來安慰別人,你看有沒有效?「唉呀,不要執著啦,放下啦!」你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話來安慰別人?你明明知道你這樣講話沒有力量。當別人問你:「好,那如何不執著?」你叫我不執著,不執著是果,我不是要聽不執著這個結果,這個已經是個開悟的人的境界,他才可以不執著。我們現在一剛開始不是要聽不執著,而是如何才能夠不執著。你今天學佛,無論你學哪一本經典,哪個法門,顯教或密教,南傳或北傳,大乘或小乘,漸修或頓悟,都是一個問題,佛是要教你不要執著。現在你要去探討如何不執著,如果連如何不執著的理論你都不懂,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要找到像六祖這樣的人,一聞就不執著的人,千古難得,當然六祖的過去我們不知道,他必然有很深厚的因緣,所以他才可以如此示現。你要往自心去體悟,文字是一個助緣,你要藉由文字來回歸你的內心。你要去探討:「我如何不執著?」有很多人看完《六祖壇經》很法喜,但他一定不會修,我們已經試過太多的人。爲什麼?你要去探討:「我應該怎麼樣達到那個境界?」我們現在就要談如何能夠不執著。

  

  佛當初教修行人,所講的理論沒有那麼複雜。弟子們都很直心,一聽佛講,專心修行幾天就證悟初果二果叁果到四果阿羅漢。我們現在這些人對這些最簡單的理論都放任它,甚至不屑,然後經典一直翻卻沒有效,不願意下去修,這沒有用。這個《雜阿含經》,經文一打開的第一段,佛就跟弟子講,你應該去觀五蘊,就是你的身心。怎麼觀?去觀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透過這樣觀察之後,你就會離開一切的貪愛,接著你就解脫了,就證悟阿羅漢了,很單純。我們這一輩子第一個目標,縱使四果冰吃不到,也要初果,假設你能夠證悟初果,你這一輩子也不會白來。佛一剛開始就是這樣教,很多人一修,他們很快就開悟。但是你摸著良心講,你有去觀無常嗎?沒有人要觀。那你學佛幹什麼?你讀了《六祖壇經》不是要明心見性嗎?不是要心開悟解嗎?不是要悟道嗎?不是要識自本心嗎?你不開悟怎麼識自本心?修行很單純,沒有那麼複雜,你不要把自己弄得那麼複雜。

  

  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佛法?」「什麼叫正法?」你就回答:「小乘法就是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法就是一法印,緣起性空。」佛法就講完了,正講倒講,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爲什麼叫叁法印?爲什麼叫一法印?爲什麼叫印?這個印就是印證,你離開這個觀念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學佛學到最後,你應該繞回來從頭學,你知道嗎?你要去修「諸法無我」,這是「空」的概念,「空」很抽象,叫你悟「空」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你應該從「諸行無常」開始修,無常只要一修起來,自然就無我了。最困難的就是第一關,這一關證悟了,「無我」就很快了,接著「涅槃寂靜」,就開悟了。無常的概念,你們不會覺得很深奧,依各位現在的程度,你們一定知道什麼是無常,你現在能夠理解它,只是你不願意去修,或者你願意去修,但不知道怎麼修。就像我跟你講,叫你去修無常,你回家怎麼修?假設你現在聽完我講無常,你願意回家觀無常,怎麼觀?你是坐在那邊觀無常,還是坐在那邊想無常?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想無常,不是觀,不要把想和觀這兩者弄混,現在告訴你,接著你回去精進練習才有用,每天都要練習。

  

  我們過年要辦禅七,也可以說是佛七,但是如果說禅七,人家就認爲我們是修禅宗,說佛七,人家就認爲我們是修淨土,人的腦袋真是有夠複雜。我到今天還很傷腦筋,用什麼名字好?結果就用「邁向解脫之道」。怎麼樣才能夠從現象中解脫出來呢?我們爲什麼要執著現象呢?前面講過〔離相〕,〔離〕不能說是離開,而是說執著,現象是沒有辦法離開的,你哪裏有辦法離開人群?你哪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我們換個角度來推,你爲什麼會執著這個現象?就是因爲你的潛意識認爲它是常的、真實的,你才會執著它。你來學佛,佛經告訴你是無常的,但是沒有用,因爲知識的東西不能變成力量,培根講的「知識即是力量」講得太快了,知識要透過實踐、曆練和印證才有力量。如果說你讀完之後就可以變成那樣的人,那你去買一本《論語》看看,你看完之後也不會變成孔子。我們認爲它是一種常,所以你才會痛苦。比如你現在買的股票漲了,你希望它永遠漲,這就是騙人,它一定是無常的,一定是漲跌互見、高低起伏的。因爲你不能接受無常,所以你會痛苦,你的潛意識是這樣。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尊重你,但尊重也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代表人家不會每天都尊重你。就像我每次來上課,也不期待你們每次都尊重我,因爲這是無常的,萬一我講課傷到你,就很麻煩了。我不期待你時時刻刻尊重我,不然我會很痛苦。佛教要我們離苦得樂,就是要你明白無常的真理。無常就是真理,你不要小看這兩個字。爲什麼?無常是變還是不變?這個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講完了。無常的概念不是只有單純地覺得它變而已,你還要體會它變,不變的是它的法則,變的是它的現象,它的現象分分秒秒在改變。這樣解釋,連沒有學佛的人也完全聽得懂。

  

  「這個世間上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師父,你講得很有道理!」不可以講我有道理,你現在認同還沒有力量,修行是你要去印證的。透過什麼去印證?透過練習,練習就是修行,就是實踐,你要透過實踐來印證「天上天下四面八方沒有一事一物是常的。」你要去如是觀察。佛教裏面的「觀」,事實上就是修行的總名詞,我們一般講觀察,通常停留在表面的程度。我們上次談過,這是大海,這是大海的表面。你的觀察都停留在表面,你沒有能力深觀,沒有力量打破你的潛意識,突破你的慣性、習氣和習性,因爲觀得不深入。一般人都怎麼觀?你們看到電風扇就馬上可以證明無常了,只要是現象的變化就叫無常,但沒有人能因此開悟的,因爲這樣觀太淺了、太粗糙了。

  

  爲什麼經典講阿羅漢開悟了?莫非是佛騙我們?佛告訴我們:你要觀察,歸類起來有叁類,第一類叫「五蘊」,第二類叫「十二入」或「十二處」,第叁類叫「十八界」。你們現在要觀察,我一定用你現在腦袋能理解的東西讓你下去練習,第一,你要觀察你的身體;第二,你要觀察你的心;第叁,你要觀察外面的世界,你以外的都叫外面的世界,包括你的家人和子女,這叁類就包括宇宙萬有的一切了,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的,你要分這叁個部分開始下去觀。

  

  從簡單地先觀,事實上所有的事情都從簡單的下手,做人做事學東西修行都一樣,這樣修行才不會自討苦吃。要觀察這叁個,哪一個最簡單?我們已經習慣看外面了,已經不用練習了。你不要覺得看自己的身體比較簡單,你常常用你身體的感官系統去觀察外面這個世界,感官系統最強烈的是眼睛跟耳朵,你只要眼睛一睜開就看,時時刻刻都在看,可以時時刻刻觀察無常。第二個就是耳朵,我建議你從耳朵聽開始練習,因爲二十四小時都有聲音,外面的境界是無常,耳朵聽到的聲音一直在變,很容易觀察到無常,只是有的聲音你已經習慣了,或已經能接受了,就像夏天你已經能接受冷氣機的聲音了,縱使它再怎麼靜也還是有聲音,你只要閉著眼睛聽,就會發覺聲音一直在變。你覺得你知道了,不用試了,但是你回家還是要試,試到你的感受越來越強,越來越深,外面的車水馬龍是無常,微風是無常,甚至落葉飄零是無常,一切都是無常,你感受相當地深,但是你兒子一回來,他就變「常」了。其實,無常就是正常,正常就是平常,平常心就是道。「你的兒子沒有事回來」是無常,「又出去」也是無常,「回來要錢」是無常,「要了錢之後出去」也是無常,一切都是無常。你回去觀察,你閉上眼睛,但不要急著聽,因爲這樣你耳朵會痛,如果會痛,就代表你會繃緊,因爲你會刻意。你要跟你之前聽聲音一樣自然,從聲音讓你去體會到外面的世界是無常的,眼睛張開讓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無常的。請問,既然連外面的世界都是無常的,那別人罵你是常還是無常?跟人家計較薪水是常還是無常?名利是常還是無常?你不要小看這個動作,你表面上聽很簡單,但遇到一旦問題,你「無常」的觀念就不見了,你就說:「我辛辛苦苦打拼到現在,卻被你毀了。」怎麼樣?就是無常嘛!「以前談戀愛的時候你對我那麼好,結婚之後你卻對我這麼不好!」無常嘛!接著,你來聽我的課,無常;聽了課,想出家了,無常;出了家,不適應寺院的生活,又還俗了,無常。你們不用笑,真的有這樣的事情。

  

  我們一個同學帶他的一個朋友來,來的時候淚汪汪。我說:「有什麼苦你講出來。」她說:「我只有一個苦,我的愛人已經出家了。」她再說:「他跟我說想去道場走一走,我想也挺好的;回來後,他說想去參加幾天的禅修,我想也挺好啊;結果回來又說現在道場在辦短期出家,只有一個月,人生有不同的體悟也很好啊;結果…

《六祖壇經講記 第56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