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72集

  六祖坛经讲记(72)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向自己的内在去〔归依〕。〔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往内回归自己的内在,就叫〔自归依〕。回归自己的内在,你们觉得这话没有什么,其实不然,向内是很困难的。为什么?你现在已经不会再讲别人是非了吗?你今天还会讲是非,就是你看外面,你根本没有能力看里面。我那天听两个同学在谈话,一个说:「学佛,就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这样学佛才能够学得好。」另一个同学说:「那释迦牟尼佛怎么没有齐家就成佛了?」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我们常常会去讲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你很容易去批判别人,或是抓住别人的语病,或看到别人没有做好的地方,这样东也批判西也批判,在批判的过程当中,事实上是在讲的这个人最没有修养。有没有察觉到你是那样的人呢?那样的人是聪明的还是笨的呢?聪明的,能够挑别人毛病的人都是聪明的人,这样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有没有察觉到你从来都是看外面?从来也没有自归依。

  

  不要以为看里面很简单,如果你愿意看自己的内在,你不会讲那些话,你就是不懂,才不知不觉会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以为自己讲的对,甚至还会说:「以上我所说的对事不对人,我不是讲人家是非哦,你们不会误会我。」但是,是真的吗?你应该好好地看好自己,就像你会说现在的孩子很不好教,那现在的大人好教吗?有个母亲这样跟我讲:「师父,孩子假设不从小教,长大就很难教。」我就回她:「你凭什么教你的孩子?」我讲这句话很多母亲就答不出来。你真的回归自己吗?没有。你要凭你的学习来教他。很多母亲怎么回答:「师父,我用我的身教教他。」你的身教是对还是错你怎么知道?一切都要从学习来开始,所以《论语》一开始就跟你讲「学而时习之」。他为什么一开始就讲这个问题?一切的学问、道德、技术都要从学习开始,离开学习就一事无成。从这里可以察觉到,不要觉得你现在已经学了佛了,就真的可以往内看了。你平时的言行好像不是这样吧?!

  

  【凡夫不会,】就是信徒,他去归依,但不明白归依是什么意思。你们今天来上课,你们不是信徒,你们当要学佛弟子,你当要明白佛到底想要教我们什么。【从日至夜,受三归戒。】向外寻觅。大家过去不明白,现在要明白。但是现在明白的人,你们要去〔三归〕依。你们不可以说:「师父,我明白了,为什么还要去三归依?」你明白的是「理」,但是「事」没有做到,理事要配合。你过去授〔三归〕依是事,但是你不明白理。无论你的因缘是先明白事再明白理,或是先明白理,再明白事,理事要同时具备。你懂了之后才能心甘情愿去。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你〔归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现在在哪里?你念阿弥陀佛,你见过阿弥陀佛吗?六祖大师讲这些话的意思不是他否认,而是说你现在有没有认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归依佛〕最主要是叫你回归你这尊自性佛,但是确实有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了。有同学跟我讲:「我连阿罗汉都没有见到,怎么过去会有很多人成佛呢?」你打开大乘经典,里面有很多这类的文字,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只是我们不知道。你也不要觉得成佛这么困难,那是陷阱;你也不要觉得成佛那么简单,那也是陷阱。大家学东西不要掉入四种陷阱,第一个学太多;第二个学一个,学太少也是陷阱;第三个,在学习的过程,觉得很简单,也是陷阱;第四个在学习的过程觉得很困难,也是陷阱。学太多不精,学太少不博,觉得很简单你太轻忽它,觉得太困难会自我设限。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佛?他认为很困难,他认为开悟实在是很困难。不是只有学佛你才会这样,而是你学任何东西都不要掉入这四种陷阱。自己要去观察,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呢?我还是送你一句话:「脚踏实地,老实修行,一步一脚印。」就是这样学习,这样就不会偏差。就是因为你不明白,所以你才会觉得你在归依谁,在归依哪一尊佛,或哪一个师父,或归依什么。六祖大师的意思还是要你回归自己。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你答不出来,你讲这句不是很虚妄吗?常常没有学佛的人讲话专挑你的毛病,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可以证明给我看吗?如果你能够证明给我看,我才跟你学习。」这样的人很多。我再讲一个我亲自经历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有一个人来跟我讲:「达观老师,只要你能够说服我,我就跟你学习。」我就笑笑跟他讲:「我为什么要说服你?」你要注意我这句话。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问我?因为他相信他已经不用跟我学了,而是我要跟他学。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回应他?一般人会这样问你,就是希望跟你辩,这样才有乐趣。我这样回答,让他很失望,因为他失去了跟我辩的乐机会。一个人做这个动作,但是你不配合他,他蛮失落的。不要跟人家辩!我就笑笑说:「我为什么要说服你?我们喝茶就好。」你不要太聪明,聪明到最后你会断了你自己的路。也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你自己看着办就好。我们会掉入这个陷阱,你自己都没有观察到吗?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各自观察,】今天大家学任何的东西,你要好好地〔观察〕。以修行的角度,你要好好地观察身心世界,好好地观察你的身口意,以出世法的角度,你要如何去观察这些万事万物呢?尤其是要观察人。为什么要懂观察人呢?你只要不懂观察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错的。父母亲不观察子女,没有办法教育子女;夫妻没有观察另一半,相处常常会摩擦;身为老板、员工、朋友,不懂得观察人,根本没有办法跟人相处,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人是智者。不但老子这样讲,连孔子的回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有个学生问他:「什么叫智?」孔子回答:「知人。」他们的答案居然是一样。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从世间法的角度。

  

  【莫错用心,】你不要观察错误,不要误解对方的意思。请问,跟朋友在一起是不是要讲究信用?那答应别人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做到?是?结果,你的孩子去上课,下课后同学跟他说:「我们学校旁边有棵芒果树,我们下课一起去摘好不好?」「好。」他后来想到摘芒果是偷窃的行为,但是我妈妈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那怎么办呢?你说怎么教小孩子?我们对某些概念以为好像懂了,但是你会错解它的意思。信用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否则,这个信用可以毁约,信要尽于义。所以,我们读佛法也好,读圣人的经典也好,真的要好好用心,不然常常会误解它的意思。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佛经明明都谈过〔自归依佛〕,自己归依自己的自性佛,明明没有讲〔归依他佛〕,外面的佛。以哪一本经来做证明?《华严经》说:「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们在道场三归依有这样念,第一句话就跟你说〔自归依佛〕,没有说〔归依他佛〕。六祖虽然没有读书,但事实上他也听过很多经典,所以他就按照经典的这一句话来跟你证明。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你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在,你要回归哪里呢?你们下课都懂得回家,但是却不懂回归心灵的家。你可以回归心灵的故乡吗?不要在外面流浪,你已经流浪很久了,应该回归,当净下心来。谈到这一段,我谈一下个人亲身的经历,我从二十二岁就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十年,这十年当中,只是在找一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就是说:「人生为什么这么苦?为什么很多事情都不能够如愿?人为什么到最后要死亡?」绕了十年,就在想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就回家了,回家之后就开始教书了。以前,当我人生面临到抉择的问题,我会把工作全部都放下来,会到郊外,用两、三天的时间把它想清楚。你现在的问题不要说不面对它,或不愿意看它,你难道要困惑一辈子吗?我看很多人一辈子都想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好好地静下来想。你何不针对你的问题,利用个两、三天把它想清楚。当我想清楚的那一刹那,是流浪十年之后终于回家。第二次想清楚,是因为我遇到人生很重大的一个抉择,我还是把工作放下,到一个地方,想到第三天我清楚了,接着我就开车回家,从我想清楚的那个地方开车回家差不多有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这三个小时当中我却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我完全没有感觉。你明白我在讲什么吗?就是说:「啊,这一次我已经想清楚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昨天我们同学间有一段很有智慧的对话,他们说:「是想清楚才净下来,还是先净下来才想清楚?还是想清楚跟净下来是同时?」先净下来才想清楚?若没有想清楚,又如何净下来?我讲的也不是答案,我是故意这样跟你讲。你有没有体会过这个问题?什么叫禅?禅就是静虑,就是静静地思维。到底静是摆在前面思维摆在后面,还是因为思维才静?这是你的功课,回家自己去观察。我刚才的叙述是,因为有事情一直在我们的内在,所以何不利用几天把它想清楚呢?就像前面的第一段,我用十年的时间把某些概念想清楚,我才甘愿回家。我的生活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但人家是乐在其中,我是苦在其中。我很坦白地跟你讲。我住的地方就只有一张吱呀吱呀响的床,还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有世界地图,是最便宜的那种桌子,连衣橱都没有,为什么?因为穷困潦倒没有钱买嘛,因为就是想不清楚。

  

  【今既自悟,…

《六祖坛经讲记 第72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