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如果说你有办法调整〔心性〕,就代表你有办法回归你的内在,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应该去宽恕别人、给别人机会,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完美,这样会苦了你自己,也会苦了别人。我们要给别人调整的空间,比如说我们常讲:「设计这个产品的精准度,正负不要超过百分之三。」假设,中间这个基准点叫开悟,但是我们现在不觉,左边叫善,右边叫恶,左边叫正,右边叫邪,左边叫净,右边叫染,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契入。我让你调,有时候你邪,有时候又正,有时候恶,有时候善,有时候善了又恶,有时候恶了又善,有时候执着得要命,有时候好像又不太执着,应该是漠不关心,你不觉得你的心是这种状态吗?但是你过去没有学就算了,现在已经开始在学习了,过去没有学是正负百分之百,空间太大了,你今天慢慢调到正负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百分之三,到有一天开悟了。我这样讲比较人性化,也就是我给你时间跟空间调整。为什么我们要懂得宽恕别人?哪里有人说能够一学就觉悟?有多少人一学就改过迁善?很少。我们知道圣人一定会给凡夫一个机会,他一定很有耐心在等待。但是我们今天在学习的人,我们可以对别人这样,但是你不要对自己这个样子。你对自己虽然要严格,但也不要绷得太紧,否则会有状况,当你做不到,挫折感会更大。有的人一学佛之后就绷紧,糟糕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慢慢来调整他自己。我还是建议你慢慢调整,对别人要有更大的时间、空间跟心量让人家调整。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太完美主义。」跟太完美主义的人在一起不快乐。但是我们不是说不要完美,你也不要误会,而是完美的人可以包容不完美的人,这才叫完美,这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心量、一种慈悲,更是一种智慧。为什么?佛菩萨从来没有放弃我们,无论我们今天怎么样,佛菩萨从来不放弃,所以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对别人也要这样,所以〔内调心性〕,原则上就是说自己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心。但现在有个重点,假设你这个人对内在的功夫下得很深,是个有修行的人,你不可以跟别人讲:「我已经开悟。」为什么?这句话不是你说的,而且讲这句话我也不相信,因为我不知道你到底开不开悟。但是从一个地方我知道你开不开悟,从你展现出来的言行。
【外敬他人,】这就是外面的言行。我们今天的人,犯什么最大的毛病?他常常说:「做人好就好,为什么需要学佛?」好人是你自己讲的吗?请问,你们觉得自己是君子或小人呢?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大家还没有能耐当小人,君子跟小人的能力是旗鼓相当的。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君子当好人,好人不是君子,好人不可以称他为君子。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把坏人当小人,其实坏人还不足以当小人,小人可以毁掉一个国家,你有这种能耐吗?你察觉到了吧?我们没有能耐。举个例子,奸臣学问很好,忠臣学问也很好,因为他们都是饱读经书,才能够经过科举,他们学问都一流。有学问的人可不可以谓之君子?不可以。我曾经看过字典写「有学问的人谓之君子。」「有道德的谓之君子。」这样的解释不对,一个君子不只有学问还要有道德,这样来解释君子才对。我再加以证明,用孔老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为什么可以「不亦悦乎」?因为已经是学习有成就的人,所以,第一句话叫有学问;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叫做有辩才;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就在于「不愠」,从学而时习之,到不亦君子乎,就是学君子。《论语》当中孔老夫子就是叫你学君子,有学问,有辩才,有能力,这才叫才德兼备,术德兼修。小人呢?符合第一句话,也是「学而时习之」,小人的辩才也很好,常常门庭若市,人家要来巴结,所以他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小人也是有学问,也是有能力,关键就差在,「人不知」他就会「有愠」,他就会不舒服,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人,关键就在这里。
一样的道理,今天大家学佛,有的人也是在学学问,这叫佛学,佛学就是符合「学而时习之」,但还不一定学对。比如说佛法的知识很强,很会辩,但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这样学习是不对的。从《论语》的角度来印证,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是解门,解;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是行门,就是行。你学习之后是不是要为人家解说?!第一句话是学生,第二句话就是老师,第一句话是学,第二句话是教,教学相长。接下来,第三句话才是你的境界,你遇到任何境界,内心都不会被影响,你才真的是觉悟的人。
我读《六祖坛经》,有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论语》里有一句话也改变我一生,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现在所讲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我的解读居然是跟「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一样。你有没有修,看你有没有做到〔外敬他人〕。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你只要选择一个法门修就可以成就,在义理上是完全不冲突的,你读一本也好,读一百本也好,看个人的心量跟愿力,你要怎么修学,自己要想清楚。像《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他看到人都讲:「你未来一定成佛!」他看到人就跟他们礼拜,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就是这样修而已。所以修行的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要在那里盘腿打坐或诵经念佛,是你选定一个方法:「我就是要这样修!」有的人说:「啊?修行这样就可以成就?」但你做得到吗?你根本做不到。
我们对别人恭敬这么困难吗?我们常常只有对我们看得起的人才会恭敬,还有对我们有利益的人,想要巴结对方才会恭敬,那是巧言令色。很多没有学佛的人看到佛弟子对法师顶礼,他们看了心里不舒服,很不屑,意思是说对父母都没有那么拜。我们的内在傲慢到什么程度?一般我们会想,我胜过你,所以我的傲慢是正常的,我会轻视你,因为我胜过你。我们一般人以为傲慢只是这样。事实上傲慢的心态很复杂,你胜过别人会傲慢,你比别人差也会傲慢。胜过别人的傲慢当然就是傲慢,比别人差的傲慢叫卑慢,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傲慢。你傲慢完全没有办法学习,因为你心中有一个「我」,有「我」必慢,在佛法里面叫「我慢」,真的没有办法恭敬。叫你对一个善人恭敬比较简单,叫你对一个恶人恭敬真的没有办法。我们一般人对恶人是嫉恶如仇,一个心中有恨的人你说他会是好人吗?再来,对恩人恭敬没有什么稀奇,对仇人有办法恭敬吗?你对一个有用的人恭敬没有话讲,对一个没有用的人,对流浪汉、乞丐,对游手好闲的人会恭敬吗?你心中想:「米虫,社会的败类!」再来,对愿意配合你的人恭敬倒也罢了,对一天到晚跟你唱反调的人你会恭敬吗?再来,我们学佛的,对持戒严谨的人恭敬,对犯戒的野和尚也会恭敬吗?对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会恭敬,对一个愚痴的人会恭敬吗?你越听就越知道你没有办法恭敬。〔外敬他人〕太困难了,你做得到吗?
有没有开悟你不要讲,有没有境界你也不要说,你是一个再来人也不需要自己讲,你只要做得到我就肯定你。你不要说你的程度,我只是要看你怎么做,修行就看这个,你做出来给我看,其他都不要讲。这个区块我们学佛的人很弱,他以为拿一本佛经,早上诵一遍晚上诵一遍就叫早晚课,看到佛像就膜拜,或者参加一些法会就是佛弟子。但是你每天诵经、拜佛、抄经,或去寺庙做法会,常常你家的人就不会认同你。你家人不认同你,是不认同你诵经吗?不是,他们是不认同你的做法和为人,你千万不要误会,是你自己做人差,释迦牟尼佛难道是这样教你吗?难道法师是这样教你吗?我不相信法师没有教。你不要会错意,以为你家遇到大大小小的事你诵经回向就对了。你是越学越傻:「师父,我们家那只宠物长虱子。」那你诵经虱子就没有了吗?有的人学到最后,就会这一招,没有学佛的人怎么会认同你?!为什么?你连一个外行人都没有办法说服。诵经是要让你明白经中的道理。读经很好,就像当初王财贵教授在推广儿童读经,有一次我们在同样一个地方上课,我跟他谈话,我说:「儿童读经交给您,大人需要来听经交给我。」读经不懂经中的涵义,当然也是不对。一样的道理,叫你每天诵经,不是叫你只诵而已,你要懂,不是嘴巴说「我懂了」,而是你要做出来,你做出来就证明你懂了,你做不出来就是自欺欺人。
所谓做出来不是说参加什么法会,或到一个清净的地方打坐,坐禅的人不要小看诵经的人,我的看法是一样的,虽然形式不一样,事实上一样。你不要误会我的话,我不是说不要坐,我是说除了做那件事之外,你平常待人接物就要展现出来。你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凭什么教你的孩子?你讲不出来就是个不负责任的父母。「师父,我不会教。」不会教就学,你不要问我。而且我很清楚的讲跟谁学,不会做人做事你就去看《论语》。你想有智慧,好好读《六祖坛经》。我现在要具体讲出来,儒之本,儒家的根本从哪里下手?我读《论语》,「君子务本」这几个字影响我很大,悟本的「本」不是本体,这个「本」是根本,就是说你从根本开始去做。《大学》所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个「本」也是从根本开始做,就好像源头,饮水思源,它终归大海,就是末。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一开始就讲这个问题,从「孝悌」开始做,开始行,最后变成一个君子,但比较明确的说法是仁者,所以《坛经》里面六祖大师尊称别人仁者,一个真正的君子。《论语》很清楚,你看《学而篇》,总共十六章,一个字一个字跟你讲,教你要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很清楚,从家庭开始做,最终变成一个仁者。一个仁者来学佛,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几乎前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达到了,当然仁者的境界比这样还高。「君子务本」,君子要从这边开始做,接着才能够「本立而道生」。你确立你能够这样做,仁道由此而生。
现在回归我们学佛的。学佛的根本是诚敬,「诚」是内在,〔敬〕是〔外〕在的,我们常讲「诚于中,形于外。」这两个字没有做到,你学什么佛?!你没有诚心,没有办法学佛。你有诚心诚意要来学佛吗?有诚心诚意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吗?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老实,你有老实吗?所以才叫诚实。你没有从这里开始做,不要跟我说你读什么经典,我不想听,高深的道理你纵使能够懂,对你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那样的人,而且你也不快乐,而且我一骂你王八蛋,你就跳起来了,谈什么叫缘起性空?诚心,在佛经里用「至诚」两个字,你们读过《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就讲要至诚诵念,你要有这样的诚心。所以,从这里开始,再展现出来,你对别人诚敬,才能够真正生起忏悔的心。你要好好忏悔,像这一章就是《忏悔品》,忏悔完你才懂,你要归依,要持戒,这叫三归五戒。不要人家一学佛,就叫人家持戒,不要讲那么快,也不要人家什么都不懂,你就叫人家归依。你真的懂忏悔,愿意礼敬释迦牟尼佛,从三归五戒开始,接着你要深信因果,透过闻思修,展现出戒定慧。末,就是最后变成一个觉者。
不要动不动就说你是个好人、君子,也不要讲你已经开悟了,或你是个见性的人,这个我不想听,人家要看到的就是,你做出来给我看。如果你真的懂,你要讲出来。你真懂,就一定讲得出来,展现得很好。因为你展现得很好,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一定有人会来向你参访、参学、请益、求法。我们学东西就是要这么清楚。
为什么我们要礼敬一切众生呢?就像普贤十大愿所讲的「礼敬诸佛」一样。第一,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未来一定会成佛,讲得更直接了当一点,众生就是佛,所以我对一切众生当然要恭敬。你要知道,既然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他纵使没有成佛,也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所以大菩萨现身在你身边,无论是帮助你,还是折磨、障碍你,让你苦其心智,他用各种办法要让你觉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谁是佛菩萨,说不定躺在你身边那个人就是达摩。菩萨可以千百亿化身,你没有那个程度,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第二个概念,为什么要「礼敬众生」?因为众生对我有恩。你要好好地静静地想一想「众生对我有恩」,当你能够百分之百的说服自己,这才有效,而不是听我上课。没有一个众生对你没有恩,如果你能够这样想,你必然会礼敬一切众生,无论他是谁。第三个角度更深:「众生和我根本就是密切不可分,所以万物与我同体。」你要去思维,所以你礼敬别人就是礼敬你自己。从这三个角度去思维,慢慢去降伏你贡高我慢的心,让自己能够谦卑,让自己能够真正地诚心诚意地礼敬一切人。例如以前对父母亲很冷漠的,要多陪陪父母亲,以前只会寄一万块给父母亲的人,现在除了寄一万块给他们,还要对他们很恭敬,不然这跟犬马还不是一样,不敬何以别乎?每个月给父母亲一万块就好像尽孝了,我听说养一只宠物,一个月一万块都不够。我们一个学生,他每两天就要为那只狗洗一次澡,那只狗很大,毛是长的,所以洗好再把它吹干要半天时间。我说:「这只狗过去世一定是你妈妈,不然你怎么要给它报恩?」
这个经典不是我要故意讲慢,而是说,这个东西你不能用,讲完了对你没有意义,你还是不会。你会用了,回去马上就可以用,真正会用的人,说不定我还没有讲完,就开悟了。你悟不悟,做不做,跟我讲不讲完没有关系,你就好好去看看你自己。【是自归依也。】现在六祖大师结论说〔自归依〕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人。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是空谈,或是口头禅,但是他不能够真正展现。我们学习难道要继续犯这样的错误吗?而且你要错误到什么时候呢?
《六祖坛经讲记 第72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