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各須歸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如果說你有辦法調整〔心性〕,就代表你有辦法回歸你的內在,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那麼快,所以我們應該去寬恕別人、給別人機會,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完美,這樣會苦了你自己,也會苦了別人。我們要給別人調整的空間,比如說我們常講:「設計這個産品的精准度,正負不要超過百分之叁。」假設,中間這個基准點叫開悟,但是我們現在不覺,左邊叫善,右邊叫惡,左邊叫正,右邊叫邪,左邊叫淨,右邊叫染,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契入。我讓你調,有時候你邪,有時候又正,有時候惡,有時候善,有時候善了又惡,有時候惡了又善,有時候執著得要命,有時候好像又不太執著,應該是漠不關心,你不覺得你的心是這種狀態嗎?但是你過去沒有學就算了,現在已經開始在學習了,過去沒有學是正負百分之百,空間太大了,你今天慢慢調到正負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百分之叁,到有一天開悟了。我這樣講比較人性化,也就是我給你時間跟空間調整。爲什麼我們要懂得寬恕別人?哪裏有人說能夠一學就覺悟?有多少人一學就改過遷善?很少。我們知道聖人一定會給凡夫一個機會,他一定很有耐心在等待。但是我們今天在學習的人,我們可以對別人這樣,但是你不要對自己這個樣子。你對自己雖然要嚴格,但也不要繃得太緊,否則會有狀況,當你做不到,挫折感會更大。有的人一學佛之後就繃緊,糟糕了,因爲他沒有辦法慢慢來調整他自己。我還是建議你慢慢調整,對別人要有更大的時間、空間跟心量讓人家調整。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太完美主義。」跟太完美主義的人在一起不快樂。但是我們不是說不要完美,你也不要誤會,而是完美的人可以包容不完美的人,這才叫完美,這就是一種胸懷、一種心量、一種慈悲,更是一種智慧。爲什麼?佛菩薩從來沒有放棄我們,無論我們今天怎麼樣,佛菩薩從來不放棄,所以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對別人也要這樣,所以〔內調心性〕,原則上就是說自己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心。但現在有個重點,假設你這個人對內在的功夫下得很深,是個有修行的人,你不可以跟別人講:「我已經開悟。」爲什麼?這句話不是你說的,而且講這句話我也不相信,因爲我不知道你到底開不開悟。但是從一個地方我知道你開不開悟,從你展現出來的言行。
【外敬他人,】這就是外面的言行。我們今天的人,犯什麼最大的毛病?他常常說:「做人好就好,爲什麼需要學佛?」好人是你自己講的嗎?請問,你們覺得自己是君子或小人呢?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大家還沒有能耐當小人,君子跟小人的能力是旗鼓相當的。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把君子當好人,好人不是君子,好人不可以稱他爲君子。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把壞人當小人,其實壞人還不足以當小人,小人可以毀掉一個國家,你有這種能耐嗎?你察覺到了吧?我們沒有能耐。舉個例子,奸臣學問很好,忠臣學問也很好,因爲他們都是飽讀經書,才能夠經過科舉,他們學問都一流。有學問的人可不可以謂之君子?不可以。我曾經看過字典寫「有學問的人謂之君子。」「有道德的謂之君子。」這樣的解釋不對,一個君子不只有學問還要有道德,這樣來解釋君子才對。我再加以證明,用孔老夫子的話,「學而時習之」爲什麼可以「不亦悅乎」?因爲已經是學習有成就的人,所以,第一句話叫有學問;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叫做有辯才;第叁句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點就在于「不愠」,從學而時習之,到不亦君子乎,就是學君子。《論語》當中孔老夫子就是叫你學君子,有學問,有辯才,有能力,這才叫才德兼備,術德兼修。小人呢?符合第一句話,也是「學而時習之」,小人的辯才也很好,常常門庭若市,人家要來巴結,所以他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來,小人也是有學問,也是有能力,關鍵就差在,「人不知」他就會「有愠」,他就會不舒服,君子就不是那樣的人,關鍵就在這裏。
一樣的道理,今天大家學佛,有的人也是在學學問,這叫佛學,佛學就是符合「學而時習之」,但還不一定學對。比如說佛法的知識很強,很會辯,但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這樣學習是不對的。從《論語》的角度來印證,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是解門,解;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是行門,就是行。你學習之後是不是要爲人家解說?!第一句話是學生,第二句話就是老師,第一句話是學,第二句話是教,教學相長。接下來,第叁句話才是你的境界,你遇到任何境界,內心都不會被影響,你才真的是覺悟的人。
我讀《六祖壇經》,有一句話當我第一次讀到的時候覺得很震撼,就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論語》裏有一句話也改變我一生,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現在所講的「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我的解讀居然是跟「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一樣。你有沒有修,看你有沒有做到〔外敬他人〕。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你只要選擇一個法門修就可以成就,在義理上是完全不沖突的,你讀一本也好,讀一百本也好,看個人的心量跟願力,你要怎麼修學,自己要想清楚。像《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他看到人都講:「你未來一定成佛!」他看到人就跟他們禮拜,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就是這樣修而已。所以修行的方式不是每個人都要在那裏盤腿打坐或誦經念佛,是你選定一個方法:「我就是要這樣修!」有的人說:「啊?修行這樣就可以成就?」但你做得到嗎?你根本做不到。
我們對別人恭敬這麼困難嗎?我們常常只有對我們看得起的人才會恭敬,還有對我們有利益的人,想要巴結對方才會恭敬,那是巧言令色。很多沒有學佛的人看到佛弟子對法師頂禮,他們看了心裏不舒服,很不屑,意思是說對父母都沒有那麼拜。我們的內在傲慢到什麼程度?一般我們會想,我勝過你,所以我的傲慢是正常的,我會輕視你,因爲我勝過你。我們一般人以爲傲慢只是這樣。事實上傲慢的心態很複雜,你勝過別人會傲慢,你比別人差也會傲慢。勝過別人的傲慢當然就是傲慢,比別人差的傲慢叫卑慢,因爲自卑而産生的傲慢。你傲慢完全沒有辦法學習,因爲你心中有一個「我」,有「我」必慢,在佛法裏面叫「我慢」,真的沒有辦法恭敬。叫你對一個善人恭敬比較簡單,叫你對一個惡人恭敬真的沒有辦法。我們一般人對惡人是嫉惡如仇,一個心中有恨的人你說他會是好人嗎?再來,對恩人恭敬沒有什麼稀奇,對仇人有辦法恭敬嗎?你對一個有用的人恭敬沒有話講,對一個沒有用的人,對流浪漢、乞丐,對遊手好閑的人會恭敬嗎?你心中想:「米蟲,社會的敗類!」再來,對願意配合你的人恭敬倒也罷了,對一天到晚跟你唱反調的人你會恭敬嗎?再來,我們學佛的,對持戒嚴謹的人恭敬,對犯戒的野和尚也會恭敬嗎?對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會恭敬,對一個愚癡的人會恭敬嗎?你越聽就越知道你沒有辦法恭敬。〔外敬他人〕太困難了,你做得到嗎?
有沒有開悟你不要講,有沒有境界你也不要說,你是一個再來人也不需要自己講,你只要做得到我就肯定你。你不要說你的程度,我只是要看你怎麼做,修行就看這個,你做出來給我看,其他都不要講。這個區塊我們學佛的人很弱,他以爲拿一本佛經,早上誦一遍晚上誦一遍就叫早晚課,看到佛像就膜拜,或者參加一些法會就是佛弟子。但是你每天誦經、拜佛、抄經,或去寺廟做法會,常常你家的人就不會認同你。你家人不認同你,是不認同你誦經嗎?不是,他們是不認同你的做法和爲人,你千萬不要誤會,是你自己做人差,釋迦牟尼佛難道是這樣教你嗎?難道法師是這樣教你嗎?我不相信法師沒有教。你不要會錯意,以爲你家遇到大大小小的事你誦經回向就對了。你是越學越傻:「師父,我們家那只寵物長虱子。」那你誦經虱子就沒有了嗎?有的人學到最後,就會這一招,沒有學佛的人怎麼會認同你?!爲什麼?你連一個外行人都沒有辦法說服。誦經是要讓你明白經中的道理。讀經很好,就像當初王財貴教授在推廣兒童讀經,有一次我們在同樣一個地方上課,我跟他談話,我說:「兒童讀經交給您,大人需要來聽經交給我。」讀經不懂經中的涵義,當然也是不對。一樣的道理,叫你每天誦經,不是叫你只誦而已,你要懂,不是嘴巴說「我懂了」,而是你要做出來,你做出來就證明你懂了,你做不出來就是自欺欺人。
所謂做出來不是說參加什麼法會,或到一個清淨的地方打坐,坐禅的人不要小看誦經的人,我的看法是一樣的,雖然形式不一樣,事實上一樣。你不要誤會我的話,我不是說不要坐,我是說除了做那件事之外,你平常待人接物就要展現出來。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回到前面的問題,你憑什麼教你的孩子?你講不出來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父母。「師父,我不會教。」不會教就學,你不要問我。而且我很清楚的講跟誰學,不會做人做事你就去看《論語》。你想有智慧,好好讀《六祖壇經》。我現在要具體講出來,儒之本,儒家的根本從哪裏下手?我讀《論語》,「君子務本」這幾個字影響我很大,悟本的「本」不是本體,這個「本」是根本,就是說你從根本開始去做。《大學》所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個「本」也是從根本開始做,就好像源頭,飲水思源,它終歸大海,就是末。所以「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欤。」《論語》一開始就講這個問題,從「孝悌」開始做,開始行,最後變成一個君子,但比較明確的說法是仁者,所以《壇經》裏面六祖大師尊稱別人仁者,一個真正的君子。《論語》很清楚,你看《學而篇》,總共十六章,一個字一個字跟你講,教你要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很清楚,從家庭開始做,最終變成一個仁者。一個仁者來學佛,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幾乎前面「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都達到了,當然仁者的境界比這樣還高。「君子務本」,君子要從這邊開始做,接著才能夠「本立而道生」。你確立你能夠這樣做,仁道由此而生。
現在回歸我們學佛的。學佛的根本是誠敬,「誠」是內在,〔敬〕是〔外〕在的,我們常講「誠于中,形于外。」這兩個字沒有做到,你學什麼佛?!你沒有誠心,沒有辦法學佛。你有誠心誠意要來學佛嗎?有誠心誠意去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嗎?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老實,你有老實嗎?所以才叫誠實。你沒有從這裏開始做,不要跟我說你讀什麼經典,我不想聽,高深的道理你縱使能夠懂,對你也沒有用,因爲你不是那樣的人,而且你也不快樂,而且我一罵你王八蛋,你就跳起來了,談什麼叫緣起性空?誠心,在佛經裏用「至誠」兩個字,你們讀過《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就講要至誠誦念,你要有這樣的誠心。所以,從這裏開始,再展現出來,你對別人誠敬,才能夠真正生起忏悔的心。你要好好忏悔,像這一章就是《忏悔品》,忏悔完你才懂,你要歸依,要持戒,這叫叁歸五戒。不要人家一學佛,就叫人家持戒,不要講那麼快,也不要人家什麼都不懂,你就叫人家歸依。你真的懂忏悔,願意禮敬釋迦牟尼佛,從叁歸五戒開始,接著你要深信因果,透過聞思修,展現出戒定慧。末,就是最後變成一個覺者。
不要動不動就說你是個好人、君子,也不要講你已經開悟了,或你是個見性的人,這個我不想聽,人家要看到的就是,你做出來給我看。如果你真的懂,你要講出來。你真懂,就一定講得出來,展現得很好。因爲你展現得很好,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一定有人會來向你參訪、參學、請益、求法。我們學東西就是要這麼清楚。
爲什麼我們要禮敬一切衆生呢?就像普賢十大願所講的「禮敬諸佛」一樣。第一,衆生皆有佛性,衆生未來一定會成佛,講得更直接了當一點,衆生就是佛,所以我對一切衆生當然要恭敬。你要知道,既然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成佛,他縱使沒有成佛,也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所以大菩薩現身在你身邊,無論是幫助你,還是折磨、障礙你,讓你苦其心智,他用各種辦法要讓你覺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誰是佛菩薩,說不定躺在你身邊那個人就是達摩。菩薩可以千百億化身,你沒有那個程度,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誰。
第二個概念,爲什麼要「禮敬衆生」?因爲衆生對我有恩。你要好好地靜靜地想一想「衆生對我有恩」,當你能夠百分之百的說服自己,這才有效,而不是聽我上課。沒有一個衆生對你沒有恩,如果你能夠這樣想,你必然會禮敬一切衆生,無論他是誰。第叁個角度更深:「衆生和我根本就是密切不可分,所以萬物與我同體。」你要去思維,所以你禮敬別人就是禮敬你自己。從這叁個角度去思維,慢慢去降伏你貢高我慢的心,讓自己能夠謙卑,讓自己能夠真正地誠心誠意地禮敬一切人。例如以前對父母親很冷漠的,要多陪陪父母親,以前只會寄一萬塊給父母親的人,現在除了寄一萬塊給他們,還要對他們很恭敬,不然這跟犬馬還不是一樣,不敬何以別乎?每個月給父母親一萬塊就好像盡孝了,我聽說養一只寵物,一個月一萬塊都不夠。我們一個學生,他每兩天就要爲那只狗洗一次澡,那只狗很大,毛是長的,所以洗好再把它吹幹要半天時間。我說:「這只狗過去世一定是你媽媽,不然你怎麼要給它報恩?」
這個經典不是我要故意講慢,而是說,這個東西你不能用,講完了對你沒有意義,你還是不會。你會用了,回去馬上就可以用,真正會用的人,說不定我還沒有講完,就開悟了。你悟不悟,做不做,跟我講不講完沒有關系,你就好好去看看你自己。【是自歸依也。】現在六祖大師結論說〔自歸依〕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人。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是空談,或是口頭禅,但是他不能夠真正展現。我們學習難道要繼續犯這樣的錯誤嗎?而且你要錯誤到什麼時候呢?
《六祖壇經講記 第72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