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2集

  六祖壇經講記(72)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叁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向自己的內在去〔歸依〕。〔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往內回歸自己的內在,就叫〔自歸依〕。回歸自己的內在,你們覺得這話沒有什麼,其實不然,向內是很困難的。爲什麼?你現在已經不會再講別人是非了嗎?你今天還會講是非,就是你看外面,你根本沒有能力看裏面。我那天聽兩個同學在談話,一個說:「學佛,就要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這樣學佛才能夠學得好。」另一個同學說:「那釋迦牟尼佛怎麼沒有齊家就成佛了?」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我們常常會去講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你很容易去批判別人,或是抓住別人的語病,或看到別人沒有做好的地方,這樣東也批判西也批判,在批判的過程當中,事實上是在講的這個人最沒有修養。有沒有察覺到你是那樣的人呢?那樣的人是聰明的還是笨的呢?聰明的,能夠挑別人毛病的人都是聰明的人,這樣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有沒有察覺到你從來都是看外面?從來也沒有自歸依。

  

  不要以爲看裏面很簡單,如果你願意看自己的內在,你不會講那些話,你就是不懂,才不知不覺會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以爲自己講的對,甚至還會說:「以上我所說的對事不對人,我不是講人家是非哦,你們不會誤會我。」但是,是真的嗎?你應該好好地看好自己,就像你會說現在的孩子很不好教,那現在的大人好教嗎?有個母親這樣跟我講:「師父,孩子假設不從小教,長大就很難教。」我就回她:「你憑什麼教你的孩子?」我講這句話很多母親就答不出來。你真的回歸自己嗎?沒有。你要憑你的學習來教他。很多母親怎麼回答:「師父,我用我的身教教他。」你的身教是對還是錯你怎麼知道?一切都要從學習來開始,所以《論語》一開始就跟你講「學而時習之」。他爲什麼一開始就講這個問題?一切的學問、道德、技術都要從學習開始,離開學習就一事無成。從這裏可以察覺到,不要覺得你現在已經學了佛了,就真的可以往內看了。你平時的言行好像不是這樣吧?!

  

  【凡夫不會,】就是信徒,他去歸依,但不明白歸依是什麼意思。你們今天來上課,你們不是信徒,你們當要學佛弟子,你當要明白佛到底想要教我們什麼。【從日至夜,受叁歸戒。】向外尋覓。大家過去不明白,現在要明白。但是現在明白的人,你們要去〔叁歸〕依。你們不可以說:「師父,我明白了,爲什麼還要去叁歸依?」你明白的是「理」,但是「事」沒有做到,理事要配合。你過去授〔叁歸〕依是事,但是你不明白理。無論你的因緣是先明白事再明白理,或是先明白理,再明白事,理事要同時具備。你懂了之後才能心甘情願去。

  

  【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你〔歸依〕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現在在哪裏?你念阿彌陀佛,你見過阿彌陀佛嗎?六祖大師講這些話的意思不是他否認,而是說你現在有沒有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歸依佛〕最主要是叫你回歸你這尊自性佛,但是確實有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成佛了。有同學跟我講:「我連阿羅漢都沒有見到,怎麼過去會有很多人成佛呢?」你打開大乘經典,裏面有很多這類的文字,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成佛,只是我們不知道。你也不要覺得成佛這麼困難,那是陷阱;你也不要覺得成佛那麼簡單,那也是陷阱。大家學東西不要掉入四種陷阱,第一個學太多;第二個學一個,學太少也是陷阱;第叁個,在學習的過程,覺得很簡單,也是陷阱;第四個在學習的過程覺得很困難,也是陷阱。學太多不精,學太少不博,覺得很簡單你太輕忽它,覺得太困難會自我設限。爲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學佛?他認爲很困難,他認爲開悟實在是很困難。不是只有學佛你才會這樣,而是你學任何東西都不要掉入這四種陷阱。自己要去觀察,你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呢?我還是送你一句話:「腳踏實地,老實修行,一步一腳印。」就是這樣學習,這樣就不會偏差。就是因爲你不明白,所以你才會覺得你在歸依誰,在歸依哪一尊佛,或哪一個師父,或歸依什麼。六祖大師的意思還是要你回歸自己。

  

  【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你答不出來,你講這句不是很虛妄嗎?常常沒有學佛的人講話專挑你的毛病,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可以證明給我看嗎?如果你能夠證明給我看,我才跟你學習。」這樣的人很多。我再講一個我親自經曆的事情,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有一個人來跟我講:「達觀老師,只要你能夠說服我,我就跟你學習。」我就笑笑跟他講:「我爲什麼要說服你?」你要注意我這句話。請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問我?因爲他相信他已經不用跟我學了,而是我要跟他學。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回應他?一般人會這樣問你,就是希望跟你辯,這樣才有樂趣。我這樣回答,讓他很失望,因爲他失去了跟我辯的樂機會。一個人做這個動作,但是你不配合他,他蠻失落的。不要跟人家辯!我就笑笑說:「我爲什麼要說服你?我們喝茶就好。」你不要太聰明,聰明到最後你會斷了你自己的路。也就是說你什麼都不用,你自己看著辦就好。我們會掉入這個陷阱,你自己都沒有觀察到嗎?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各自觀察,】今天大家學任何的東西,你要好好地〔觀察〕。以修行的角度,你要好好地觀察身心世界,好好地觀察你的身口意,以出世法的角度,你要如何去觀察這些萬事萬物呢?尤其是要觀察人。爲什麼要懂觀察人呢?你只要不懂觀察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錯的。父母親不觀察子女,沒有辦法教育子女;夫妻沒有觀察另一半,相處常常會摩擦;身爲老板、員工、朋友,不懂得觀察人,根本沒有辦法跟人相處,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知道別人的人是智者。不但老子這樣講,連孔子的回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有個學生問他:「什麼叫智?」孔子回答:「知人。」他們的答案居然是一樣。我們要聽其言觀其行,這是從世間法的角度。

  

  【莫錯用心,】你不要觀察錯誤,不要誤解對方的意思。請問,跟朋友在一起是不是要講究信用?那答應別人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做到?是?結果,你的孩子去上課,下課後同學跟他說:「我們學校旁邊有棵芒果樹,我們下課一起去摘好不好?」「好。」他後來想到摘芒果是偷竊的行爲,但是我媽媽說,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那怎麼辦呢?你說怎麼教小孩子?我們對某些概念以爲好像懂了,但是你會錯解它的意思。信用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否則,這個信用可以毀約,信要盡于義。所以,我們讀佛法也好,讀聖人的經典也好,真的要好好用心,不然常常會誤解它的意思。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佛經明明都談過〔自歸依佛〕,自己歸依自己的自性佛,明明沒有講〔歸依他佛〕,外面的佛。以哪一本經來做證明?《華嚴經》說:「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你們在道場叁歸依有這樣念,第一句話就跟你說〔自歸依佛〕,沒有說〔歸依他佛〕。六祖雖然沒有讀書,但事實上他也聽過很多經典,所以他就按照經典的這一句話來跟你證明。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你沒有回歸自己的內在,你要回歸哪裏呢?你們下課都懂得回家,但是卻不懂回歸心靈的家。你可以回歸心靈的故鄉嗎?不要在外面流浪,你已經流浪很久了,應該回歸,當淨下心來。談到這一段,我談一下個人親身的經曆,我從二十二歲就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十年,這十年當中,只是在找一個人生問題的答案,就是說:「人生爲什麼這麼苦?爲什麼很多事情都不能夠如願?人爲什麼到最後要死亡?」繞了十年,就在想這些問題,想清楚之後,就回家了,回家之後就開始教書了。以前,當我人生面臨到抉擇的問題,我會把工作全部都放下來,會到郊外,用兩、叁天的時間把它想清楚。你現在的問題不要說不面對它,或不願意看它,你難道要困惑一輩子嗎?我看很多人一輩子都想不清楚。爲什麼?因爲他從來沒有好好地靜下來想。你何不針對你的問題,利用個兩、叁天把它想清楚。當我想清楚的那一刹那,是流浪十年之後終于回家。第二次想清楚,是因爲我遇到人生很重大的一個抉擇,我還是把工作放下,到一個地方,想到第叁天我清楚了,接著我就開車回家,從我想清楚的那個地方開車回家差不多有叁個小時的車程,但這叁個小時當中我卻不知道我是怎麼回家的,我完全沒有感覺。你明白我在講什麼嗎?就是說:「啊,這一次我已經想清楚了,我終于可以回家了。」

  

  昨天我們同學間有一段很有智慧的對話,他們說:「是想清楚才淨下來,還是先淨下來才想清楚?還是想清楚跟淨下來是同時?」先淨下來才想清楚?若沒有想清楚,又如何淨下來?我講的也不是答案,我是故意這樣跟你講。你有沒有體會過這個問題?什麼叫禅?禅就是靜慮,就是靜靜地思維。到底靜是擺在前面思維擺在後面,還是因爲思維才靜?這是你的功課,回家自己去觀察。我剛才的敘述是,因爲有事情一直在我們的內在,所以何不利用幾天把它想清楚呢?就像前面的第一段,我用十年的時間把某些概念想清楚,我才甘願回家。我的生活跟顔回一樣,一箪食一瓢飲,但人家是樂在其中,我是苦在其中。我很坦白地跟你講。我住的地方就只有一張吱呀吱呀響的床,還有一張桌子,桌面上有世界地圖,是最便宜的那種桌子,連衣櫥都沒有,爲什麼?因爲窮困潦倒沒有錢買嘛,因爲就是想不清楚。

  

  【今既自悟,…

《六祖壇經講記 第72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