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94集

  六祖坛经讲记(94)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自性起用十九对:】前面讲的是文字跟语言,现在是从内心世界的展现来讲。我们谈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一组。一切的障碍,修行的关键事实上就在这里。【长与短对、】从现象界讲就是长短,但从内心世界讲的是人的〔长〕处、〔短〕处,讲的是一种行为的概念。【邪与正对、】讲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什么是〔正〕见,什么是〔邪〕见。【痴与慧对、】我们常讲智慧智慧,但你看智跟慧是分开的。哪里不一样?〔痴与慧对〕,慧是注重理,所以是理体,就是懂道理,可以去破一个人对理的障碍。对理不懂的叫〔痴〕,对理通达的就叫〔慧〕。【愚与智对、】智比较偏向于事相要怎么处理,不会处理事情叫〔愚〕,会处理事情叫〔智〕。我们处事要有智慧,待人要心存慈悲,这样就可以把握住正知正见,不会偏差,这样你就是修行人。【乱与定对、】〔定〕就是禅定。【慈与毒对、】要〔慈〕心待人,不要以恶〔毒〕之心待人。【戒与非对、】为什么要戒跟非对呢?因为持〔戒〕之人不会讲是是〔非〕非。六祖大师讲「心地无非自性戒」,一个持戒的人不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直与曲对、】讲的就是一种内心的真诚。「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一个修行人就是老老实实,正正当当。【实与虚对、】我们要老〔实〕面对自己,不要〔虚〕伪待人。【险与平对、】原则上是心〔平〕。心平所以一切平安,心不平自然就危〔险〕,祸福无门,为人自招。【烦恼与菩提对、】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常与无常对、】不要执着〔常〕,也不要执着〔无常〕。怎么用?常有常用,无常有无常用,都要会用。我们常讲现象是无常,本体是常。我们常讲应用是无常,本体是一种常住真心的常。你想明白常跟无常到底怎么讲、怎么用、怎么说,要好好地读《涅槃经》。【悲与害对、】跟前面的慈与毒对比,慈跟毒比较偏向心,这里的〔悲〕与〔害〕是付出行动。【喜与瞋对、】我们要随〔喜〕,不要嫉妒别人。嫉妒跟〔瞋〕相应。【舍与悭对、】我们要布施,不要吝啬,要无住布施。【进与退对、】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它不能够分开的。我们谈学问如此,修行如此,一切东西都是如此。【生与灭对、】我们讲过很多遍了,但也可以讲这个〔生〕是生死,这个〔灭〕是解脱,所以叫苦集灭道,灭就是灭除。【法身与色身对、】《坛经》常用这样的名词。《金刚经》也谈这样的概念:「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对于悟的人来说,〔色身〕跟〔法身〕是一个,但对于迷的人来说,就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是迷在色身, 一天到晚为色身打拼,悟不到法身,是很可惜。佛示现涅槃是〔色身〕,佛的〔法身〕岂有生灭呢?!【化身与报身对,】这个你要会配。我们常常讲法身、化身、报身,但不知道怎么配。为什么化身配报身呢?我们读《普门品》就知道,「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这个〔化身〕原则上是利益别人的,〔报身〕原则上是来利益自己的,所以化身是他受用,报身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因为修行而得到圆满的报身。【此是十九对也。】读了这三十六对,并不是说只会用这三十六对,六祖大师是做一个简单的归类,告诉你以后要会这样用。现在重点不在这个归类,重点是在说你怎么用。这三十六对可以变成三百六十对。你只要把字典打开,名相很多,千变万化,就好像我们常讲八万四千烦恼,佛学里可以跟你分析八万四千烦恼。有没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它真的可以帮你分析出八万四千法门,你要继续变就能继续变。那到底是要变还是不要变?比如说:「师父,学《易经》一定要学六十四卦吗?」「你八卦懂,六十四卦就不用学了。」「学《易经》一定要学八卦吗?」「你阴阳懂,八卦就不用学了。」「学《易经》一定要从阴阳开始学吗?」「你只要懂太极,阴阳就不用学了。」「一定要懂太极吗?」「你只要懂无极,就不用懂太极了。」一样的道理,跟你讲无极,听不懂就讲太极;再听不懂,就讲阴阳;再不懂,就讲八卦;八卦不懂,所以再乘以八就变六十四卦;如果再不懂,就再乘六十四,可以再继续讲。你现在是要懂它的意思,而不是说你每项要去细分。现在六祖大师讲的这三十六对,他讲了,接着你会用吗?不是说你会解释,这没有意义嘛!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你真的理〔解〕了,你才会〔用〕。真懂了,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经书,不是只有佛经,诸子百家你都看得懂。我过去教《易经》时,事实上《六祖坛经》这一段对我理解《易经》有很大的帮助,对如何去突破两仪相对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这种突破,让我知道,这个禅师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们为什么讲那些话。一个真懂的人,你拿《圣经》、《可兰经》他都会讲,真理是一样的。【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也就是说法不离〔自性〕。【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我们一般人是执着外面的现象,但是透过修行,你渐渐不执着外面的现象,反而会执着内在的现象,这不是陷阱吗?〔外于相离相〕,不要执着物质;〔内于空离空〕,不要执着精神,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物质、精神皆不可以执着。用佛法的概念,就是外不执着于色法,内不执着于心法,所以「心色两忘」。其实,不执着物质是比较简单,不执着内心的状态很困难。为什么大家没有办法像六祖这样修?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心打败。为什么有人贪图那种境?那就是掉入〔内于空〕,在执着那个空。所以,外要〔离相〕,内要〔离空〕,身心境不可执着,连不可执着的概念亦不可执着。就好像你们吃素,说:「修行又何必吃素?」一样的道理,不修行又何必吃荤?讲起来也对。那你是在讲什么?「修行又何必出家?」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在家?讲起来也对。「自己一个人真好,两个人也不错。」很多种概念,你只要稍微一讲,一定是执着。法义要讲得圆满是不容易,但是法义可以讲得圆满,听的人要听得圆满更难,没有人知道你听到这句话是怎么解读的。【若全着相,即是邪见;】点出它的严重性,也就是如果你执着现象,就会徒增你的〔邪见〕。什么东西你都要执着,所以我们会讲这个人主观意识很强烈,认为一定要怎么样,那就是一种〔邪见〕。【若全执空,】但如果说一切不要执着,一切随缘,这样讲是对啦,但他的内在不见得是这样的人,若不是消极,那就是〔执空〕。【即长无明。】你不要讲放空这两个字,这是错的,这叫〔即长无明〕。如果有人问你:「静坐在那里做什么?」你说:「我放空。」这样不对。有人说:「师父,我不要讲总可以嘛。」你不讲,还是放空坐在那里,你的内在还是放空,这样也不对,静坐不是坐在那边不要想。你说:「师父,那我就开始想啰。」那我问你:「你在想什么?」想法义、思维自己的障碍是可以的,离开这样的知见,是胡思乱想。到底是想还是不想?静静坐着观察,这样就离开想跟不想。「我有观察就代表我不是放空,我观察我的起心动念,所以它不是没有运作,它自然在运作。」我们常讲顺其自然,很多话你都会讲,你是顺其自然坐在那里发呆,这样不对。我现在是怕你讲的都对,但你内在运作事实上是不对。不过看你平常的表现、看你坐在那里的样子就知道对不对了。你们观察别人打坐,这个人内心在想什么事实上不会很难观察,你只要静静地看他展现出来的样子就知道,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只有很详和的才是对的。有的人坐得脸色很难看,那根本骗不了人,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看到你的表情,但它是你内心世界所展现的。

  

  【执空之人有谤经,】对〔空〕义、对般若、对禅不了解的,事实上他是在诽〔谤〕经典,他不是在讲经度众生。【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第一个错误的观念说学禅不需要文字,这样是错的。很多人是学禅不看经典,很多人学禅看到有人在诵经就要破人家,这是自误误人。你既然讲不需要文字,六祖大师说那人就不应该讲话,因为语言事实上就是文字相,只是它是动态的文字。【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不用文字〕跟〔不立文字〕有什么区别?〔不用文字〕意思就是不需要文字,所以有人跟你说不需要诵经、不需要读经;〔不立文字〕就是说不需要著作、写书。…

《六祖坛经讲记 第94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