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有一个亲人,他看我写了四本书,有一天来劝我不要写书了,他意思是说写也没有效,我说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经,禅师写很多著作。所以,文字碍到你吗?它又不咬你。不要碰它、不接触它就叫不执着吗?〔不立文字〕就是不执着文字的意思。你讲那个概念事实上就是文字,你内在有概念,事实上就是你的障碍和执着。【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比如说我现在来上课跟大家分享,等一下有一个学禅的看到我说:「法师,这样讲没有效,这样上课没有意义,好好修行比较重要。」但是若不是这样,我们今天能听闻佛法吗?人常常会互相批判,实修的人都躲起来自己修,他对讲经说法的法师就会有所批判,说:「出一张嘴而已,又不会修。」难道不说就会修吗?有时候我们的脑袋真是,差一点点就差很多。六祖大师跟你们破,禅不是这个样子的,禅是该把经典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去出坡。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打开书就被书看,人都是偏一边。有的人喜欢听课,有的人喜欢唱诵法会,那都偏一边。不能说要怎么样,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本来就很自然,这才叫做随顺因缘。你都做,不要排斥,那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这是行为。执着外面的境界,想透过外面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实的自性,这了不可得,这叫向外求法。【或广立道场,】这四个字没有错,错的是下面说的有无之过患。【说有无之过患,心不正,】〔广立道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到处批判别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就是要僧赞僧,有人愿意说法我们要赞叹,纵使在家人说法,我们不可以说不如法,而要看他讲的内容,不要到处批评。这样的人就是执着于行为跟语言的展现。【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这叫因果报应,因为他破坏正法,他自己是邪。【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不解。这句话就是说他只想修行,但不愿意去思维理解。也就是说他听别人说:「你要好好修行。」他果然就好好地修行,这反而是障碍到自己。这样的人很多,他有修,但问题是傻傻地在修,这就是「只行不解,徒增无明。」这就跟「全执空,即长无明。」这句话相对。【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不行。不愿意去实践这是知识份子的毛病,听越多问题越多。你的问题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只是听,却不愿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够配合,内在混乱、挫折,对修行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样反而会退道,害到自己。【但依法修行,】解行并进,这叫做自觉。【无住相法施。】就是为人说法,但不要执着「我在为人家说法」。《金刚经》到后面有一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为人说法。【汝等若悟,】我以上所说的道理假设你们能懂。【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从今以后,你为人〔说〕法要按照这样的宗旨原则,也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起〔用〕、来修〔行〕、来运〔作〕,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生活,这样就不会偏离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
【若有人问汝义,】假设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将无对,】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回答说没有,那个人开悟。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有,那个人也开悟。有的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踢他一脚,那个人也开悟。他到底说什么?他说什么不重要。众生有没有佛性?有人说有,但他把佛性当成灵魂,灵魂在身体里面,所以众生皆有灵魂。事实上他的潜意识是执着我的,他是我执,把佛性变成我,但这个概念是很难破的,需要一个明眼人知道他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像梁武帝遇到达摩祖师一样,你会说他们层次不一样也可以,但达摩祖师不是处处在破梁武帝吗?「我有没有功德?」「没有。」为什么没有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要这样讲?梁武帝就是执着有,才会问这样的话,他执着个人的名声,希望受到赞美。这个潜意识我们自己也知道,就像你买一件衣服,去上班时问别人:「你看,漂亮吗?」一个很自在的人,不会跟别人说:「我最近真的过得很自在。」讲这句话真的是笑话,自在这两个字讲出来就不自在。【问无将有对,】譬如说,人家问:「师父,有没有鬼?」对无神论者,我会说有鬼,对有神论我会说没有,因为鬼是人。到底有没有鬼?你死后就知道。有人问:「师父,到底要不要烧金纸?」「我跟我先生处得不好,到底要不要离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买房子?」他们这样问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给它跳下去,你造口业自己还不知道,他愚痴,连你两个人共同入火坑。【问凡以圣对,】「师父,佛在哪里?」「你就是佛。」「既然我是佛,就不用修了。」「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师父,对不起。」「你能够承认错误就是佛。」「师父,你自己坐车回去。」「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这样会了吗?这才是考试,而不是叫你背三十六对,人生处事又不是在背书,你懂,就要这样用。【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任何的名词概念都彼此互为因缘,但是都彼此不执着。〔生中道义,〕,中道不是中间,〔中道〕就是不执着。
【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会的人,以此类推。【设有人问:「何名为暗?」】假设有人问你什么叫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不要讲得那么困难。简单地讲,你讲任何一对的概念,就是互为因跟缘的概念。〔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缘〕就是条件,〔因〕是因为,〔缘〕是所以,因为有个明,所以才有个暗,这样就很好懂。明跟暗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当明消失了,就是暗。接着,〔以明显暗〕,就好像以白天来突显晚上,〔以暗显明〕,用晚上来突显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来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两天,昼夜才叫做一天。昼的概念从夜来,夜的概念从昼来,你不要抓着昼不放,也不要抓着夜不放。昼夜原则上是因缘而来的,从名相是因缘而来,从现象也是因缘而来。从现象说,比如白天,就是阴衰阳盛,昼就产生了,那夜,就是阴盛阳衰,这是因缘。从名相呢?因为有这个名词,所以才有那个名词,所以它们互为因缘。我们现在套一个简单的公式,何名为暗,比如说,什么叫做病?或是说什么叫迷?或是什么叫凡?什么叫圣?我们用迷的概念来谈,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迷,你就回答说因为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当自性被掩盖了,即是迷的人;当自性显现的时候,即是悟的人。以悟来显迷,以迷来突显悟。你要加以应用,加以理解。你会说六祖为什么要绕口令?就像《金刚经》一样,讲「什么非什么又名什么」,讲来讲去,就是不要执着。你看了这一段之后,再去读《金刚经》,会更有心得。〔来去相因〕,就是缘起、佛法就是缘起论、你要讲〔中道〕,一定要讲缘起。中道不是中间也不是折中,而是任何的概念,善恶、正邪都不执着。对邪人要讲正,对正人,正邪都应该抛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我圆寂之后,你们到各方去〔传法〕,要透过这样的方式辗转一代传一代,不要失去佛法的〔宗旨〕。
《六祖坛经讲记 第94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