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有一個親人,他看我寫了四本書,有一天來勸我不要寫書了,他意思是說寫也沒有效,我說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經,禅師寫很多著作。所以,文字礙到你嗎?它又不咬你。不要碰它、不接觸它就叫不執著嗎?〔不立文字〕就是不執著文字的意思。你講那個概念事實上就是文字,你內在有概念,事實上就是你的障礙和執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比如說我現在來上課跟大家分享,等一下有一個學禅的看到我說:「法師,這樣講沒有效,這樣上課沒有意義,好好修行比較重要。」但是若不是這樣,我們今天能聽聞佛法嗎?人常常會互相批判,實修的人都躲起來自己修,他對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會有所批判,說:「出一張嘴而已,又不會修。」難道不說就會修嗎?有時候我們的腦袋真是,差一點點就差很多。六祖大師跟你們破,禅不是這個樣子的,禅是該把經典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去出坡。爲什麼是這樣?比如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打開書就被書看,人都是偏一邊。有的人喜歡聽課,有的人喜歡唱誦法會,那都偏一邊。不能說要怎麼樣,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本來就很自然,這才叫做隨順因緣。你都做,不要排斥,那就是不執著的意思。【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這是行爲。執著外面的境界,想透過外面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實的自性,這了不可得,這叫向外求法。【或廣立道場,】這四個字沒有錯,錯的是下面說的有無之過患。【說有無之過患,心不正,】〔廣立道場〕若是爲了名聞利養,到處批判別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就是要僧贊僧,有人願意說法我們要贊歎,縱使在家人說法,我們不可以說不如法,而要看他講的內容,不要到處批評。這樣的人就是執著于行爲跟語言的展現。【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這叫因果報應,因爲他破壞正法,他自己是邪。【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不解。這句話就是說他只想修行,但不願意去思維理解。也就是說他聽別人說:「你要好好修行。」他果然就好好地修行,這反而是障礙到自己。這樣的人很多,他有修,但問題是傻傻地在修,這就是「只行不解,徒增無明。」這就跟「全執空,即長無明。」這句話相對。【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不行。不願意去實踐這是知識份子的毛病,聽越多問題越多。你的問題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只是聽,卻不願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夠配合,內在混亂、挫折,對修行越來越沒有信心,這樣反而會退道,害到自己。【但依法修行,】解行並進,這叫做自覺。【無住相法施。】就是爲人說法,但不要執著「我在爲人家說法」。《金剛經》到後面有一段「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應該以這樣的方式爲人說法。【汝等若悟,】我以上所說的道理假設你們能懂。【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從今以後,你爲人〔說〕法要按照這樣的宗旨原則,也按照這樣的原則來起〔用〕、來修〔行〕、來運〔作〕,按照這樣的原則來生活,這樣就不會偏離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若有人問汝義,】假設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將無對,】有人問趙州禅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禅師回答說沒有,那個人開悟。有人問趙州禅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禅師說有,那個人也開悟。有的人問趙州禅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禅師踢他一腳,那個人也開悟。他到底說什麼?他說什麼不重要。衆生有沒有佛性?有人說有,但他把佛性當成靈魂,靈魂在身體裏面,所以衆生皆有靈魂。事實上他的潛意識是執著我的,他是我執,把佛性變成我,但這個概念是很難破的,需要一個明眼人知道他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裏。像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一樣,你會說他們層次不一樣也可以,但達摩祖師不是處處在破梁武帝嗎?「我有沒有功德?」「沒有。」爲什麼沒有功德?爲什麼達摩祖師要這樣講?梁武帝就是執著有,才會問這樣的話,他執著個人的名聲,希望受到贊美。這個潛意識我們自己也知道,就像你買一件衣服,去上班時問別人:「你看,漂亮嗎?」一個很自在的人,不會跟別人說:「我最近真的過得很自在。」講這句話真的是笑話,自在這兩個字講出來就不自在。【問無將有對,】譬如說,人家問:「師父,有沒有鬼?」對無神論者,我會說有鬼,對有神論我會說沒有,因爲鬼是人。到底有沒有鬼?你死後就知道。有人問:「師父,到底要不要燒金紙?」「我跟我先生處得不好,到底要不要離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買房子?」他們這樣問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給它跳下去,你造口業自己還不知道,他愚癡,連你兩個人共同入火坑。【問凡以聖對,】「師父,佛在哪裏?」「你就是佛。」「既然我是佛,就不用修了。」「你講這句話就不是佛。」「師父,對不起。」「你能夠承認錯誤就是佛。」「師父,你自己坐車回去。」「你講這句話就不是佛。」…這樣會了嗎?這才是考試,而不是叫你背叁十六對,人生處事又不是在背書,你懂,就要這樣用。【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任何的名詞概念都彼此互爲因緣,但是都彼此不執著。〔生中道義,〕,中道不是中間,〔中道〕就是不執著。
【汝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會的人,以此類推。【設有人問:「何名爲暗?」】假設有人問你什麼叫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不要講得那麼困難。簡單地講,你講任何一對的概念,就是互爲因跟緣的概念。〔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緣〕就是條件,〔因〕是因爲,〔緣〕是所以,因爲有個明,所以才有個暗,這樣就很好懂。明跟暗它們到底是什麼關系?當明消失了,就是暗。接著,〔以明顯暗〕,就好像以白天來突顯晚上,〔以暗顯明〕,用晚上來突顯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來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兩天,晝夜才叫做一天。晝的概念從夜來,夜的概念從晝來,你不要抓著晝不放,也不要抓著夜不放。晝夜原則上是因緣而來的,從名相是因緣而來,從現象也是因緣而來。從現象說,比如白天,就是陰衰陽盛,晝就産生了,那夜,就是陰盛陽衰,這是因緣。從名相呢?因爲有這個名詞,所以才有那個名詞,所以它們互爲因緣。我們現在套一個簡單的公式,何名爲暗,比如說,什麼叫做病?或是說什麼叫迷?或是什麼叫凡?什麼叫聖?我們用迷的概念來談,如果有人問你什麼叫迷,你就回答說因爲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當自性被掩蓋了,即是迷的人;當自性顯現的時候,即是悟的人。以悟來顯迷,以迷來突顯悟。你要加以應用,加以理解。你會說六祖爲什麼要繞口令?就像《金剛經》一樣,講「什麼非什麼又名什麼」,講來講去,就是不要執著。你看了這一段之後,再去讀《金剛經》,會更有心得。〔來去相因〕,就是緣起、佛法就是緣起論、你要講〔中道〕,一定要講緣起。中道不是中間也不是折中,而是任何的概念,善惡、正邪都不執著。對邪人要講正,對正人,正邪都應該抛掉。【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後傳法,依此疊相教授,勿失宗旨。】我圓寂之後,你們到各方去〔傳法〕,要透過這樣的方式輾轉一代傳一代,不要失去佛法的〔宗旨〕。
《六祖壇經講記 第94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