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95集 付囑流通

  六祖壇經講記(95)

  

  付囑流通第十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爲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爲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衆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六祖大師交待這些弟子。我們也是六祖的弟子,你要流通《六祖壇經》,並不是你開悟才能夠度衆生,你知道一分就講一分,知道兩分就講兩分。天下的父母沒有幾個開悟的,他們也可以教子女。一樣的道理,你不要說:「我沒有開悟見性,我不敢講。」這樣的觀念是不太正確的,有好的法寶我們應當流通,不但可以流通《六祖壇經》,也可以流通別的佛典佛書。【師于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太極〕唐睿宗的年號,這個皇帝在位時間很短,當時是西元712年。【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新州〕六祖的故鄉。【次年夏末農曆落成,】西元713年,時唐玄宗即位。六月底落成,塔剛好蓋一年。【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六祖多久就知道他要走?你看到的是前一年。以六祖的功夫只是前一年嗎?我們讀到第一品,五祖弘忍叁年前就知道他要走。六祖大師話中流露出慈悲和對弟子的關懷,「你們若是有疑,趕快問。」有疑惑當下就要問,就要解開。【吾若去後,無人教汝。】因緣就是很奇怪,有的人跟你說你不聽,有的人跟你講你聽。不知道你們相不相信,假設你看到一個人,第一眼就很順眼、很喜歡,並不是你這一輩子才看到他,事實上是你們過去就有因緣。相反的,你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討厭,那也是你們過去就有因緣。如果你喜歡聽我的課,是你以前就聽過我的課,彼此有因緣,這叫緣起甚深。大家學佛法要明白這個概念,假設你明白,你就能夠漸漸懂佛法。佛法建立在緣起,離開緣起就沒有佛法可言。【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法海是大弟子,是上座,縱使法海是個開悟的人,聽到六祖大師要走了,還是很難過。大家不要懷疑,開悟的人不是不可以哭泣,他當哭則哭,當笑則笑。縱使你開悟了,你父母親要走,你還是會難過,但這跟一般的情執不一樣。菩薩掉眼淚是爲衆生而掉的,我們一般人掉眼淚是爲自己的執著而掉的,這不太一樣,要分清楚。【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有很多專家學者考證過《六祖壇經》,胡適先生質疑是神會自己編的,好像唯有神會的境界超過其他的師兄弟。考據的東西誰對誰錯我們先擺一邊,現在我們講的是真理,而且真的有六祖大師這個人。

  

  【師雲:神會小師,】〔小師〕有兩個意思,一是年紀最小,二是輩份最低。我們今天能夠好好地讀《六祖壇經》,除了要歸功法海之後,還要歸功于神會禅師。因爲六祖圓寂之後,南宗北宗紛爭還沒有結束,神秀的弟子跟惠能的弟子在爭誰是正宗。誰來承認?官方,就是朝廷。以前是皇帝說了算,問題是當時的皇帝既不敢得罪神秀那邊,也不敢得罪惠能這邊,因爲神秀曾經被武則天請爲國師,這是事實。再來,神秀又推薦惠能入京,這也是事實。從武則天跟中宗就不敢定案,一直到現在玄宗,最後就南宗跟北宗各推派人來辯論,六祖大師這邊就由神會出來辯論,終于辯贏。事實上大家能夠耳熟能詳知道六祖,知道那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最應該歸功于神會。六祖稱贊神會有道理,他事實上也有實力,也是個開悟見性的人。【卻得善不善等,】指的就是你看別人常常有分善跟惡,但神會的內心已經到達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善〕跟〔不善〕都平等,就是對待善跟不善的人,他都是平常心,平等對待。大家都說是修行人,但我們內在還是會比較討厭所謂的惡人,我們內在這種憎惡的心還是很強,你對惡人是不是也能夠平等心呢?我來給你分析一個概念,惡是他惡,但是如果你心對他起惡,是你惡。我們對別人看不順眼,排斥他,瞧不起他,那就是你惡。我們一般尊敬人是選擇性的,那個人值得我尊敬我才尊敬,我說那叫假的尊敬,那叫不平等的尊敬,這叫選擇性的尊敬。不要這樣,我們對萬事萬物都應該尊重。不要說人,縱使你家養的黃金獵犬跟外面的那一只流浪狗,你都要同樣尊重生命。【毀譽不動,】指的是別人對你的看法。一個人能夠經得起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對別人的〔毀譽〕都能夠不受影響,是不容易的。別人贊歎我們,我們的內心不動比較簡單,但別人誹謗我們,我們內心不動比較難。比較有社會經驗的,縱使別人贊歎他、贊美他,他是老船長,不太會暈船。有社會曆練夠的人,事實上是不太容易被別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但縱使你是個經驗老到的人,當別人汙蔑你、誹謗你,你心中那把無名火,就火燒功德林了,真的很不容易忍受。我們每個人都被誤會過。爲什麼?因爲別人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就誤會你了。比如你先生很晚才回家,你第一句話就說︰「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也沒有問原因,就責問他結果。小朋友放學回家,就說:「你的衣服怎麼那麼髒!」你們講話要訓練一下,不要看到結果馬上批評,我們要先探討原因,這叫了解緣起。我們看事情真的很粗糙,很沒有理智,都是慣性,永遠都沒有覺知到。活一輩子,小孩、少年時就算了,現在已經老了還這樣。你有成長嗎?只是臉皮越來越皺,衣服越來越松,但是心智根本沒有成熟。爲什麼你的思維模式總是這個樣子呢?但是有沒有人跟你點破?所以學佛不是一直聽師父在講什麼,而是你要越來越有覺性,你覺知你在做什麼、講什麼、想什麼,這叫覺性,覺性就是佛性,你要去展現出你的佛性。你們的覺性是什麼?比如你們會問:「師父,《六祖壇經》上完了要上什麼經?」重點不是要上什麼經,重點是上完了,你們有沒有改變?大家聽完佛法,不是你得到什麼,而是你放下了什麼?你有沒有放下你的煩惱、你的挂礙、你的症結?放下你的人我是非、愛恨情仇?放下就開悟了,這叫覺性。你已經聽課聽到耳朵快長繭了,不是接下來要聽什麼,這樣你會迷惑,這樣我會害了你,你也會耽誤自己。我們停課一下,真正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自己覺察,這兩年多來領悟到什麼?如果沒有的話,你叫我留下來有何意義呢?!不是我不留下,而是你們趕我出去,你們好好地去參我這句話。所以當我們覺性生起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知道,當別人毀謗我們,贊譽我們,爲什麼可以不動?首先你要做到自尊自重。孔老夫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你尊重你自己,別人怎麼會傷害你呢?別人再怎麼汙蔑你,也不可能傷害得了你,除非你自己不尊重自己。但是尊重不是我行我素,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曾經有一個法師問我,他說:「我們到底求還是不求?依你來講是求還是不求?」我說:「我既求又不求。」他說:「你什麼求,什麼不求?」我說:「我不求一物,唯求問心無愧。」我不敢說唯求作佛啦。所以,你尊重你自己,誰能傷害你?所以你需要被別人講一些是是非非就動怒嗎?不需要。當別人誤會時怎麼辦?到底是該解釋還是不該解釋?你說該解釋,落一邊;不該解釋,亦落一邊。你讀《壇經》那麼久了,你應該知道凡事都應該中道,亦解釋,亦不解釋。對事情要解釋,比如說你管錢,管財物,別人說你帳務不清,要不要解釋?要,我們針對事情要解釋。但是別人對你這個人的人格怎麼樣,不用解釋,因爲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你自己的人品人格,不需要解釋,這一點你一定要有智慧,你這樣就能夠〔毀譽不動〕。【哀樂不生;】講的是心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已經達到平常心啦。〔哀樂〕是一種情緒,情緒是一種得失,就是一種有得有失,患得患失的心,神會已經達到這樣的意境了。這叁句話你做得到,你就是個見性的人。【余者不得,】就是稱贊神會。【數年在山,竟修何道?】又被六祖喝斥。是你,你頂得住嗎?廣欽老和尚栽培他的徒弟,平常不修理他的徒弟,客人來了才當面修理。你說:「啊,爲什麼這麼不幸?不能夠親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真的在你面前,你能親近?你受得了嗎?

  【汝今悲泣,爲憂阿誰?】你們今天難過、哭泣,到底是在擔心誰呢?【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的孩子他說他現在要出門,無論他要去留學或創業,我們今天所擔心的是他的未來,他到底是怎麼樣我們不知道。我們內心會憂愁都是擔心一個未定,我們不知道他即將怎麼樣,我們就是不知道才會擔心嘛。若是我們知道,我們怎麼會擔心?比如說你出去你就會成器成材,我不會擔心。但是如果你出去之後你學壞或是你顛沛流離,當父母親的一定會擔心。簡單地講,只要是我們關心的人我們就會擔心。一樣,因爲弟子也感念六祖大師的恩德,所以六祖大師即將圓寂入滅,大家會難過。現在六祖大師點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六祖會生死輪回,會下地獄,你們當然應該難過。如果他要去受苦,我們就應該難過。但假設他不是,大家就不應該難過。六祖說他知道去哪裏,但他有個伏筆,沒有說他去哪裏。他爲什麼不講呢?我們來談談祖師大德的悲心。若說他的去處在哪裏,有時候會…

《六祖壇經講記 第95集 付囑流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