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96)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 诤即失道意
執逆诤法門 自性入生死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爲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
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有情】有情的衆生,指的是我們。【即解動,】我們有覺性,能夠理解,能夠因爲理〔解〕而有所行〔動〕。【無情】無情的草木【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切記,修行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做,不是只會坐在那邊打坐,只會坐在那裏念佛、看書或誦經,不是那個樣子,不是叫你坐在那邊〔不動〕,這樣就形同草木。我簡單地講,這樣的修行人,對世界、對衆生到底有什麼利益可言呢?這樣修是一灘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甯靜,不是真正的不動。六祖所講的不動是心不動,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動,有的人口動身不動,有的人身動口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假設你要達到真正的〔不動〕,講的就是你的內心不被影響,真正的境界就是〔動上有不動〕。套一句大家常講的話,就是風雨中的甯靜。風雨就是動,但是在風雨當中,你能夠真正的甯靜,那叫不動。哪裏動?要不要上班?要,要趕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飯?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這個有礙到你修行嗎?沒有,憑良心講。「師父,既然上班不礙修行,您爲什麼出家?」「我這樣也是上班啊!」「師父,您爲什麼要出家?」「因爲出家也是一種行業,行行出狀元嘛。」狀元就是開悟!有時候你也不要講那麼複雜,你就把我當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們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這一行很容易體悟叁個字「享清福」。你們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間最大的福報莫過清福。那你爲什麼不享清福?〔動上〕就是我們人在紅塵,但是心要不染塵。我們動,我們常常在說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動的過程,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運作,所以都在動。你能夠不動嗎?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都在變化,它隨時都在變動,你要到哪裏去找一個不動?縱使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動,哪裏有不動的境界?!因爲動,你才能夠體會到那種甯靜。比如說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聽到蟲鳴鳥叫,但是你的心變得很靜,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會有吧!比如你現在聽音樂,音樂本身是動態的,但是你聽起來就是很靜。並不是你沒有那個經驗,而是你不明白這樣的經驗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你沒有辦法體悟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你覺得人生很累,很勞碌。「這樣動來動去如何修行?」這是你的陷阱,你不是沒有這樣的經驗,雖然這個經驗跟六祖說的還差一點點,但它有一點味道。你如果能更深一層去體會這種味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內心世界是不容易受影響的,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才說直心是道場,所以才說「心淨即佛土淨」,所以大家要好好地體悟〔動上有不動〕,你們自己在家裏用功就好了,不用說隔壁鄰居都已經睡覺了,或是洗完澡,或是麻將打完了你才修行、才用功,你要隨緣用功。但是你也要有揀擇的智慧,爲什麼有極樂世界?就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你修行,就好像你現在盡量創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學習。當你可以揀擇,那是一種智慧,當你不能揀擇,你就要隨遇而安。所以有的人要講事情,只理會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聽說「心淨即佛土淨」,就什麼都不管,這樣就是只理會事。各位,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要圓融,不是說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不要事。比如說,我現在住的茅棚,旁邊有另外一位法師,看到法師的環境,就說:「法師,你的環境也可以整理一下。」他跟我講:「心淨即佛土淨。」其實有時候我很調皮,我很想把糞水潑在他面前,然後說「心淨即佛土淨」。你講這句話,要有這個功夫,不可以只明白道理,但是環境不打掃。理事要圓融嘛!所以爲什麼寺院要莊嚴?要不大家都把垃圾都倒在寺院就好了。讀《壇經》要注意,你要真正懂,不要偏一邊。〔動上〕,這個動講的是一切都是無常,你到哪裏它都變,但在變的過程中你應該用智慧,應該明白怎麼安排、怎樣揀擇。你在修行當中,要老實面對自己,這個法門不適合你就要放棄,適合你就要老實。【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講的是〔無情〕的衆生。有情的衆生不能夠離開這些現象,要在這些變化的現象當中隨緣不染境。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前面這兩句我們已經講過了。你要〔分別〕動靜真假,能分清楚,就能夠〔第一義不動〕,就是自性不動,自性不被影響。【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你有如此的正見,就知道自己的佛性〔真如〕本性怎麼起妙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奉勸所有〔學道〕修行的人,大家要精進,好好地用心,用心生活,用覺性來生活。【莫于大乘門,】你今天聽聞到最究竟的〔大乘〕法門。【卻執生死智。】你卻覺得有生有死,覺得〔生死〕是對應的,那是二法、是對治。大乘門是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不要執著在生死的對應,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如果他跟你同見同行,我們可以共同來探討究竟義,最上乘法。【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要記得這句話,你一定不要跟別人相爭。這四句就是指的隨緣度衆,有的人因緣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樣,你不要爭,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樣,不可以說他錯,只能說不相應,彼此尊重對方的法門。【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你只要開口跟人家爭,就是自己執迷不悟。有時候跟人家談法義,兩叁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見,這樣就好了。比如說你在讀大乘經典,大乘就是中國的漢傳佛教,但有人覺得大乘非佛說,你不要爭,也不要緊張,因爲事實勝于雄辯,已經有很多人開悟給你看了。【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我們常聽到很多人這麼講,他的法門最殊勝,或是現在末法時代,只有修這個法門能夠得救,其他的法門不能,你就靜靜地,不要爭。如果你執逆诤辯,事實上已經誹謗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你到中藥房去,如果中藥房裏只賣一種藥,那叫中藥房嗎?中藥房假設賣一千種藥,請問哪一種藥能治病?所以,我已經講完了,合適的就是好藥,看你是什麼病,我就開什麼藥給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麼病。明明是感冒,你卻吃腹瀉的藥,明明睡不著,你卻吃酸痛的藥,你的病怎麼會好?!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修行離不開心,假設離開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今天我們學了佛法,你是不是能夠〔依法修行〕呢?【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接下來要談兩個問題:一是六祖大師的衣缽,二是法要傳給誰。【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回顧第一章,六祖大師本來在山中修行,因韋刺史請他到大梵寺講堂爲大衆開示,六祖大師講經說法叁十幾年當中這些法寶已稍作整理,成爲一部經。我們爲了恭敬大師,稱之爲《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法寶〕,你知不知道它的可貴之處?這個法這麼好,就是寶,就像開經偈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讀任何一本經,都有甚深的因緣。你們雖然在學佛,但有的經典可能這一輩子沒有機會學到,比如說《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楞嚴經》、《金剛經》等等的這些經,這些經都很好,就看你的因緣和程度,但你也不要貪多。有因緣,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最好一門深入,這樣才不會耽誤自己。人生真的是很無常,短短幾十年,有時候不用功,錯過此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就好像你們有問題要把握機會問。學了佛法最主要就是要破你的執著,讓你能夠徹底放下,讓你明心見性,心開悟解,解脫自在。【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六祖惠能大師講東西敢承擔,他講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擔保,這叫正法。大家…
《六祖壇經講記 第96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