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97)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衆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爲官。」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爲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爲七佛。
禅宗傳心付法偈:
毗婆屍佛: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葉佛: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佛法談的是不二之法,現在六祖說〔其法無二〕,就是法無二法,唯只一法。【其心亦然;】心無二心。無論是真心還是妄心,不是兩顆心,還是自己的本心。只此一心,並無他法,這是個很重要的關鍵。【其道清淨,亦無諸相。】也就是說假設你悟到這個道理,就能夠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諸相〕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意思。六祖大師開始做結論,六祖大師已經要圓寂了,還要教育徒衆修行不要修錯。【汝等慎勿觀靜,】不要去執著你覺得很靜的那一個〔靜〕。【及空其心;】千萬不要放空。你們不要講放空這個名詞,那是錯誤的。有的人不是去執著境,就是什麼都不去想。假設你要修行,你不知不覺會執〔空〕或執有,如果你要靜坐的話,最好萬緣放下,這叫不執有,然後提起修行的法門,比如說你提起佛號,這樣就不落空,這樣叫中道。萬緣放下就是「應無所住」,提起佛號就是「生其心」,生起念佛的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心本來就清〔淨〕,不需要斷煩惱,也不需要去除什麼。因爲心本來就清淨,所以不需要在這個〔心〕上産生一個取跟舍,所以才跟你說只管用你的功,不要多此一舉要去取什麼或去舍什麼。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各自努力,隨緣好去。】你要知道,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就是〔隨緣〕度衆,一切都是隨緣。你們〔各自努力〕,隨順因緣,度化衆生。【爾時,徒衆作禮而退。】事情交待完了,所以大衆〔禮〕謝〔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過一個禮拜。【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因爲〔新州〕國恩寺的塔已經蓋好了,請大衆准備船只。【大衆哀留甚堅。】看六祖大師要離開寺院回故鄉,大衆會不舍。【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諸佛〕都是這樣,應化來到這個世間,隨因緣已盡,〔示〕現〔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葉落歸根。【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他們說:「六祖大師您回去,就快去快回來。」【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葉落歸根〕就是去,〔來時無口〕就是來,他在談什麼呢?葉落歸根,除了我們一般所講的人往生了就要回他的故鄉,六祖大師講得更深。〔葉〕就是萬法,〔根〕就是根本,這個根就是心,萬法不離開心,所以要歸于心。所以萬法歸一,不離本心。〔來時無口〕,六祖大師對他這一輩子做一個交待,〔來〕就是他來這個世上七十六年他並沒有說法,這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無一法可說的意思一樣。這是真話。爲什麼?諸法本寂滅,諸法本空寂,豈有人說一法?如果有人說他說一法,那就是打妄語。大家要去體悟,有的東西是從現象講,這個東西是從本體上來講,說無一法,無一字可說,大家才會明白釋迦牟尼佛跟六祖現在所講的意思。【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這是第二次問,前面六祖大師已經回答,達摩祖師交待了,這個衣到他這兒就不傳。那個〔法〕呢?就是汝等,「你們這些弟子善根純厚,已經堪任了。」事實上他已經講了,但是法海又問一遍,說:「這個真正清淨的法是要傳給誰呢?」【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能力的,他自會去辦事。明白我心意的自然不需要我解釋,〔有道者得〕,就是悟道了他自然能得,〔心〕〔無〕障礙,自然能〔通〕達。【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六祖壇經》相當地傳奇,之前要來刺殺他是嫉妒他,但這次要來拿他的頭並不是嫉妒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意思就是說要來取首級的人是爲了孝養父母,所以不得不來取六祖大師的首。真正的典故就是,在《傳法正宗記》裏記錄,就是在開元十年,新羅國,就是現今的韓國,久仰六祖大師的盛名,雖然六祖大師已經圓寂了,有一個出家人叫做金大悲,他希望把六祖大師的首級拿回去韓國供奉供養。六祖大師是肉身,他出錢請人家去盜六祖大師的首,盜回韓國去供奉。【遇滿之難,】那個人的名字有個〔滿〕字,他叫張敬滿,他因爲沒有能力孝養自己的父母,剛好有這個因緣,對方出高價,他就答應,要去盜六祖大師的首級。但他沒有盜成,因爲六祖大師早就交待好了。【楊柳爲官。」】當時的政府官員,刺史姓〔柳〕,縣令姓〔楊〕,這都是真實的有考據的故事。你看到《六祖壇經》,會覺得佛法實在是不可思議,開悟的人知道過去和未來。以前有個刺客行昌來刺殺六祖,最後他也出家了。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他預告七十年之後,一個〔在家〕人,一個〔出家〕人。你們不要小看在家人,有很多都是示現的大菩薩。這兩位到底是誰呢?有兩種說法,我們都說一說。第一種說法,那個〔出家〕人就是馬祖道一,那個〔在家〕人就是龐蘊居士。馬祖道一的故事很多,你去看《景德傳燈錄》。他曾經講過一句話︰「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這是針對出家人講的。現在出家人動不動就跑回家,對世間的人有挂礙。《景德傳燈錄》有很多的故事會讓你很感動,我們先講蓮池大師的故事。蓮池大師結婚之後才出家,他出家之後,經過叁年,有一天突然想到,已經離開家叁年了,就寫一封家書回去給他太太,說他什麼時候要回故鄉看一下。他太太也是了不起,她就在家門口挖一個土坑,上面鋪一些稻草。蓮池大師回到家,就掉入那個土坑裏。掉下去那一刹那,他太太就點火,茅草很幹,就燒了起來。他太太就跟蓮池大師說「叁界如火宅,不要回來,去吧!」蓮池大師覺得很慚愧,他出家叁年,他太太用這個來啓示他,難怪他會成爲高僧!我們的學生已經有叁個出家,說不定以後會有第四個、第五個,我先奉勸你,如果你已經出家,就要「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你有決心就不要回來,出去就出去。龐蘊居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家財萬貫,最後駕一條船,把他的錢財丟到江中,也不捐出來,當然他的故事有很多爭議。有時候我錢捐給你,反而造成你的困擾;有時候我的錢捐太多,你本來好好的,反而會讓你起糾紛,有這個可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不會用錢,反而害了你。所以,你們要往生的時候,不一定要留給後輩。如果你往生時存款是零,高人,都沒有留什麼,只留德行給子女。不需要留下錢財,你留下可能是禍害,留下德行一定利益他們。
再來還有一個傳說。一個是黃檗禅師,一個是裴休居士。談到這兩個,也是大名鼎鼎。黃檗禅師很小,他母親就送他去出家,但日子一年一年的過,他母親相當地思念他,一想到兒子,她就哭,哭到眼睛瞎了。她爲了找她的孩子,就發願爲出家人洗腳,因爲她兒子的腳有一個很明顯的胎記,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她的兒子。她爲出家人洗腳,最主要就是要找她的兒子。這個事情傳到了黃檗禅師的耳中,他爲了滿他母親的願,就讓他母親洗腳。但他的胎記比如在左邊,他就故意把右腳讓她洗,在洗的過程就爲他母親開示,洗完,開示完就走了。結果隔壁鄰居認出他就是她要找的兒子,他們就跟她說。她一聽到,就急急忙忙從後面去追,但黃檗禅師坐的舟已經離開了。他母親走到江邊,她不小心就摔死了。黃檗禅師看到相當地難過,因爲他已經爲他母親開示,但是母親還是放不下心,母親爲了追他,在他的面前摔死了。他爲他母親超度,說:「一子得道,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講完這一句話,他的母親馬上超度升天。之後,他就爲母親處理後事。他講一首偈:「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花開菩提林;當來叁會若相止,歸命大悲觀世音。」如今因爲這樣的因緣,他超度他的母親;若是未來再重逢,一定會遇到觀世音來成就他的母親的。有很多的故事實在是太不可思議,如果以世俗人的觀點,會以爲黃檗禅師很殘忍,覺得他就和他母親相認就好。但如果他和他母親相認…
《六祖壇經講記 第97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